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地是人类发展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基础,是人类社会不可替代的物质财富。耕地资源,又是土地资源中最精华的部分。耕地提供了人类生命活动80%以上的热量和75%以上的蛋白质,人类88%的食物来自耕地。耕地是极其有限的稀缺资源,它的质量也是有限的,如果过度利用,终将耗竭。综观世界发展史,一些国家由于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占用耕地、毁坏耕地过多,为此而吃尽了苦头。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更应从中吸取教训、少走弯路。因此从总体上说,耕地资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以及在整个自然资源中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追求和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全面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基础。  相似文献   

2.
广西石山地区土地问题与土地关系浅论翁乾麟土地是人类社会最宝贵的自然资源。随着人口的增多,耕地日渐减少,如何解决人地矛盾,成为当代人类社会的一个中心问题。一、土地问题与土地关系是广西石山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问题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农业的主...  相似文献   

3.
邹南昌 《南方论刊》2009,(8):28-28,38
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是人们赖以生存繁衍的基本生活载体和生产资料,也是人类社会赖以建立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人均土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资源,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耕地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耕地法律保护的概念和特征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与核心,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是辩证统一的,如果这种固有的统一被人为破坏了,耕地生态系统就要受到“生态冲击”而失调。人类为了发展社会经济,必然要开发利用耕地,否则人类的生存就不能继续,社会经济的发展就要停顿了。但在开发利用耕地时,必须认识耕地的有限性和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按照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要求合理利用耕地,并在利用中保护耕地,使之供应绵延不绝,永续利用不衰。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由于人们对耕地的认识和利用方式的不同,耕地保护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可复垦成耕地的后备土地还相当丰富,我们可以通过复垦以下几种类型的后备土地达到补给耕地的目的。 1.可复垦后备资源。全国尚未利用的土地面积约为33.76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3%,其中宜作耕……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的态势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是人类最重要也是最宝贵的资源,对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耕地的非农产性占用十分严重,加之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原因,使本来就很有限的耕地资源又以惊人的速度锐减。针对耕地资源面临的态势及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保护耕地资源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当今人类社会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生存与发展问题,而在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的四大难题中,土地处于核心地位。因为,人口与耕地是影响国计民生的两大动态要素,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增加耕地总量是吃饭、发展、安定和未来的保证,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做到耕地总量与人口动态平衡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是时代的呼唤,是历史的要求。一、开发土地资源是保证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其一是开拓青海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不同,同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8.
土地是人类生存之本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 ,一个国家人均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是这个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因此 ,笔者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 ,引伸出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 ,提出了土地伦理这一新的观点 ,并概括了我国土地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以及如何实践土地伦理道德 ,以切实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土地  相似文献   

9.
呼唤用法律保护土地王耕溪土地流失形势严峻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的流失和破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民族的兴衰。纵观全省情况,建国初期,我省总耕地面积为7302万亩,当时全省的总人口为1450万,人均占有耕地...  相似文献   

10.
江苏人多地少,土地的垦殖指数和利用率历来较高。建国以来,在土地整治、提高资源生产率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即使如此,进一步开发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综合经济效益,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仍然有很大潜力。江苏省的丘陵地区,总面积1461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4%。其中,耕地有749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1%。这个地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潜力很大,是我省农业发展的新的生长点之一。一、开发资源发展生产,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是农业生产必须普遍遵循的原则。江苏丘陵地区由于地貌条件的特殊性,加之纬度跨越较大…  相似文献   

11.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不依赖于士地。我们湘东区36.7万人口,繁衍生息在853.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430人,高于全国人口密度近三倍,是全省屈指有数的人口密集地区之一。全区人平土地面积3.48亩。耕地占全区土地总面积13%,  相似文献   

12.
人口多,耕地少,后备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耕地保护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性工作,各级领导要自觉从国情、国策出发,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真正把耕地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放在首要位置来抓。我们认为,切实保护农村土地必须同时抓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尽快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改进,逐步完善。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土地经营,同样需要改进和完善。在强化所有权,搞活使用权,坚持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前提下,进一步理顺土地的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3.
历来土地利用的有效途径有两条一是外延扩展,提高土地利用率即增加已利用土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的比重;二是内涵挖潜,增加土地生产率即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产量和服务。土地整理正是兼顾上述两项功能的土地管理措施,在我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施国家占用耕地补偿制度,保证粮食安全供应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发挥着重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土地整理也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策。近年来,我国在土地整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保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方面起到令人瞩目的作用,为了妥善解决当前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土地整理,本文拟提出构建土地资源产业的设想,以期引起同行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广西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用地转化为非农建设用地,以及工业化带来的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使得广西土地资源面临耕地资源数量减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土地资源生态功能变弱,耕地质量及产出下降;城市土地空间结构失衡;城市用地供需矛盾加剧;土地产权变动加速,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等问题。因此,广西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安全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加强耕地保护,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生态功能;科学规划结合市场机制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保障社会安全。  相似文献   

15.
一、现实分析:不容忽视的土地危机 1、我国国土资源的总体特征。我国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合144亿亩,在总量上仅次于苏联和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但是第一,从国土资源的构成来看,耕地所占比例很低。我国现有耕地14.4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10%,草地47.5亿亩,占33%,森林18亿亩,占12.7%,内陆水域4亿亩,占2.8%,沿海滩涂0.3亿亩,占0.2%,城镇工矿交通用地10亿亩,占7%,其他土地和难利用土地43.5亿亩,占33.6%。并且,全国约有1/3左右的耕地和农业人口在山区。国土资源构成的这种情况显然是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的。第二,由于我国人口多,按人口平均的土地资源数量少,特别是人均耕地数量更少,各种土地面积的人均占有量均在世界第100位之后。按11亿人口计算,我国人均占有国土面积13.1亿亩,为世  相似文献   

16.
土地资源稀缺与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稀缺与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丁栋虹(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副教授、博士南京210093)土地产权制度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制度。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史,它的每一次进步都是打破陈旧的土地产权方式,引进和构建适应新的情况要...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飞虎  彭慧 《兰州学刊》2008,(4):69-71,137
文章首先分析了北京市快速发展的1993-2005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发现数量的变化主要是耕地、牧草地面积的大幅减少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的显著增加,持续减少的耕地和持续增加的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土地利用动态均较为显著,但在不同时段有一定差异。在此基础上,文章选取了一些社会经济统计变量,建立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确定了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条件改善;其次是劳动就业,明确了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经济规模扩大及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结构演进及生活条件改善直接推动着以耕地为代表的农用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土地利用与经济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土地利用与经济持续发展研究王国强,方相林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行生产生活的基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河南省未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是:明确河南省土地资源特点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9.
西方学者对东西方社会进行比较研究时,普遍所采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角是土地所有制的比较,认为二者的一个根本差别是东方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而西方社会是私有制。马克思也得出“不存在土地私有制,是了解东方的钥匙”的判断,并从土地公有这一角度对东方社会进行了深刻剖析。通过进一步研究,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的土地制度有了新的看法:东方土地的私有形式已开始出现;东方土地制度存在二重性;人类早期普遍经历了土地公有制,晚年在对俄国民粹派公有制思想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开始把东方的土地公有制看作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基点。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土地资源相对短缺,处理好城市化进程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关系到城市化目标能否实现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山东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主要是耕地减少,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以及城市生态质量不高。山东省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策:合理规划区域布局,提高城市规模效益;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发挥土地最大效益;充分认识并利用生态土地,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