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主旨是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妇女参与社会劳动的描述,分析国家动员和行政干预如何影响了女性新的劳动角色的形成。在这一历史阶段,在国家政策的干预下,逐渐形成了以城市女性为一级蓄水池、农民为二级蓄水池的劳动计划调节模式,只是与市场经济下的工业后备军制相比,这种蓄水池机制具有更鲜明的强制性特征。伴随于此的,是中国劳动分工的“去性别化”,即形成女性不断扩大其职业领域、与男性劳动相融汇混合的特点。文化大革命时期(1968-1976年)是本文分析的重点。在这一时期,强有力的政治动员使这一“去性别化”特点达到顶峰。大庆的“男工女耕”和“铁姑娘”是这一时期推行的两种典型的性别分工模式。本文将分析这两个典型对女性劳动的影响。对被动员的中国妇女来说,新的劳动角色对她们既有正面的意义,也有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日关系在21世纪初期进入了“政冷经热”的新阶段。1972年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战略性友好时期(20世纪70年代)、稳定与发展时期(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后,1990年代后半期进入了结构性变动时期,2005年开始必须对这两者的关系加以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3.
一、社会学是否存在“理论危机”? 社会学在其短短不足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中,至少已经过了三次发展高峰。第一个高峰在十九世纪,即社会学的草创时期,掀起这个高峰的一方是圣西门、孔德、穆勒、斯宾塞等英国和法国社会学的创始者,另一方是斯坦因、马克思等德国社会学的创始者。第二个高峰为1890年代至1920年代,即由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开创了社会学的繁荣时期的人们所兴起的,他  相似文献   

4.
吴清军 《社会学研究》2015,(3):196-221,246
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欧美劳动关系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形成了两种研究传统,即制度经济学的制度与规则研究、历史与社会学的工作规范研究。20世纪50-70年代,劳动关系系统论和牛津学派多元主义承继了这两种研究传统,并确定了现代劳动关系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他们的研究呈现出两大明显特征,即结构主义和经验主义。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欧美劳动关系研究的整体衰落,学界开始反思研究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策略选择模型以及劳动关系平衡理论等在打破结构主义、反思经验主义方面有了较大突破。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崩溃,近代社会变革到来的交替时期。现实主义这一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西方绘画风格,在这场革命中被赋予了远远超出艺术自身的革命意义和社会内涵,成为20世纪影响中国绘画最为深刻的流派。现实主义绘画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到解放前(1919-1949);第二阶段是解放后到改革开放之前(1949-1979);第三个阶段则是从80年代到现在(1979-)。在这三个阶段不同的历史语境下,现实主义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紧密军事合作关系的形成与这一时期双方在政治、外交等领域的良好交往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边倒”政策、共同安全利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使得两国在“蜜月期”加强军事联系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消费与认同——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索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问题的背景与由来关于消费的经济学研究由来已久,而消费者行为学则是在20世纪初随着市场营销学的兴起而形成的。消费者行为学把消费者当作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真实的人来研究,因而为社会和人文学科的各个分支的介入埋下了伏笔。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以前,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基本上是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地盘,那么,80年代以来,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帝国霸权”地位受到了挑战,社会学和人类学也成为研究消费者行为的显学(Belk,1995)。社会学与消费者行为学的联姻,使消费社会学成为一门成功的应用社会学学科。此外,一些在高校社会学系的社会学家(如…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社会工作开始在我国出现萌芽.20世纪三四十年代,雷洁琼、步济时、蒋旨昂等一批社会工作学者推动了社会工作的初步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学连同社会工作专业曾一度被取消.在我国社会工作的恢复与重建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人物就是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工作的奠基人——雷洁琼.她的社会工作思想主要体现在呼吁保障儿童福利、为妇女追求平等权益、倡导家庭的良性运行与发展等方面.此外,她在社会工作恢复初期就提出"民政工作是社会工作"的科学论断,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9.
一、日本家庭研究的历史及近年来的动向日本的社会学研究大约有一个世纪的历史 ,而专门的家庭社会学研究大概已有 70余年。在日本社会学界 ,家庭研究与村落 (农村 )研究一起是最早开展实证研究的领域。论述介绍日本家庭社会学发展史的文章和报告已有不少 ,笔者 1992年在杭州举行的“日中家庭研讨会”发表的论文 ,就是这一问题的专门报导。本文则是以上有关报告的总结和发展。本报告特别要强调的是日本家庭社会学研究发展的三个时期 ,把握家庭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视角和研究方法的转换。表 1对各个时期进行了划分 ,并整理了不同时期的“基本视角…  相似文献   

10.
社会学传入中国之后,作为一门学科得到系统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当时,一批受过专门训练,并以教授、研究社会学为职业的第一代中国社会学者群逐渐形成,其主要标志是1930年中国社会学者的专业组织——中国社会学社的成立。从20年代末到40年代末,大约20年的时间,此间经历了八年抗战与三年内战,社会学者们勉为其难,开展学术研究,培训人才,出版专业期刊和论著,使中国社会学初具规模,学术地位得到确定。  相似文献   

11.
从狄尔泰到韦伯——评反实证主义社会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学自19世纪30年代创立以来,实证主义社会学始终占有主导地位,实证主义社会学几乎成了社会学的代名词。但实际上,在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学的发展历史上,始终存在着两个对立的社会学阵营,即:实证主义社会学和反实证主义社会学。本文认为,实证主义社会学和反实证主义社会学不仅在历史上表现为两种对立的理论形态,而且在逻辑上也表现为对立的二元,除了其它的社会历史条件之外,正是社会学内部这两大流派之间的对立、颉顽和斗争,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学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古典知识社会学理论范式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把已有的知识社会学划分为古典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三种范式或三个阶段 (郭强 ,1 999a)。每一个阶段或者每一种范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演进过程。本文重点讨论古典知识社会学理论范式形成的几个问题。一、古典知识社会学理论范式形成的思想依赖我把从知识社会学的创立到默顿知识社会学转向这一个时期称之为古典知识社会学理论范式的确立时期。(一 )古典知识社会学思想的哲学影响古典知识社会学的哲学思想来源主要是哲学认识论或者是哲学中的知识学 (知识论 ) ,“在西方古典哲学里 ,知识论的发展不但历史悠久 ,而且…  相似文献   

13.
很多人都认为社会工作是一个新专业,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才在我国兴起的.其实,我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和实务,并且在社会工作的建制化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取得了本土化的初步经验. 最旱将社会工作引进中国的步济时 就我们目前掌握的历史材料来看,最早将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模式引入中国的是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干事、美国人步济时(John S.Burgess).他于1912年创办了北京社会实进会,目的是组织学生参与基督教的社会服务工作,以改造社会和救治中国.尽管在此之前已有留学归国的朱友渔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讲授相关课程,但没有形成体系,也没有开展过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4.
“进步时代”(progressive era)是美国国家建设历史上至关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新闻记者和作家以及杂志媒体共同参与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黑幕揭发运动,使得传媒新闻的力量渗透到政治中,影响、维护了新闻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5.
近期,笔者参与翻译了德国米歇尔·特瑞普(Michael Trieb)教授的著作《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德国的城市扩张在20世纪70年代逐步乏力,城市更新与历史城市品质的提升日益受到重视。在此背景下,城市设计学派的价值开始逐步被城市学界与实践领域认知。在这一时期,美国涌现出了凯文·林奇(Kevin Lynch)、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等重要城市设计先锋学者。而在欧洲同期,城市设计理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代表者之一的米歇尔·特瑞普(Michael Trieb)的著作《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Urban Planning:Theor y and Practice),及其之后历史城市更新导则的系列设计工作,均发源于这一趋势。米歇尔·特瑞普(Michael Trieb)在人本主义和重视心理体验这一认识论视角下,联系了心理学研究和城市设计,发展出了相应的城市设计理论体系,强调城市环境的个体性、生动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等心理品质,并形成了多种规范城市建筑设计、空间形态、城市天际线等要素的实践手段。  相似文献   

16.
科学知识社会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这个被称为“新科学社会学”或“新知识社会学”的社会学分支学科迄今产生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成果,而我国学界了解较多的还主要是其早期的工作。实际上,科学知识社会学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已经发生重要型变,由最初的“科学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演变为“科学技术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相似文献   

17.
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只有琐碎的研究没有琐碎的现象,社会学想象力意味着研究者需要培养一双慧眼,从毫不相关的琐碎现象中找到内在的社会机制。身体在传统社会学领域并不是主流社会学家关注的核心话题,这或许是由于身体现象的琐碎,抑或是研究身体的社会学视角还未被学界发现,但这种情况在20世纪80年代后得到了改观。其实诺贝特·埃利亚斯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身体的文明化过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  相似文献   

18.
社会空间的另一种想象——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构视野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上个世纪5 0年代,一个叫班尼斯的人类学家第一次在今天的意义上使用了社会网络的概念(Barnes ,1 95 4 )。不过,本文所评述的社会网络分析(socialnetworkanalysis)是指发轫于2 0世纪70年代,并于80年代以后日渐成熟起来的社会学中有关社会网络的探索。之所以把70年代作为起点,是因为那一时期,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对求职过程中“关系”的重要性的阐述( 1 974) ,引发了社会学家对社会网络的探究兴趣;而怀特和他的学生亦在网络表征方法上取得关键性的突破(White ,Boorman&Breiger,1 976;Boorman&White ,1 976)。至80年代中期,格兰诺维特发…  相似文献   

19.
一、体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体育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历史与母体学科相比,并不算太短。因为早在19世纪末,也就是在社会学奠基人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A.Comte)正式提出“社会学”这一名称的60年之后,在美国就有人以社会学的观点来研究体育了。杰布林(C.zuebein)  相似文献   

20.
许妙发 《社会学》2004,(4):47-54
从十九世纪末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起,社会学这门学科在中国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回眸这百多年来中国社会学艰难坎坷、荣辱沉浮的发展演变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上世纪二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