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后殖民作家奈保尔的非小说文学作品一直备受评论界关注。在《幽暗国度》中,奈保尔用西方批评家的视角嘲讽了印度文化中的种种不足。而在《印度:受伤的文明》和《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中,他较为客观地展现了印度在民族复苏过程中遇到的社会与生态环境问题。文章从后殖民生态批评的视角,通过剖析奈保尔笔下充满殖民暴力的环境书写与残留在印度社会中的文化霸权主义,唤起读者对后殖民语境下的发展问题的再思考,呼吁重建一个种族平等、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印度裔英国移民作家的身份、移位的生存状态以及随之而来的疏离感,令诺贝尔文学奖得者奈保尔始终密切关注后殖民社会的现实与人生境况.文章通过对奈保尔印度之行及其作品的分析,试图解答在多元文化相互冲突杂交的后殖民语境中移民作家的文化身份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3.
V.S.奈保尔是当代后殖民文学的重要作家。他复杂的身份背景、寻找文化归属和精神家园方面的难题,都反映在其作品中。其作品《米格尔大街》展示了后殖民地人真实的生活状况;《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反映了后殖民地人对个人独立与身份的追求。在多部作品中,奈保尔以犀利的笔锋描述了殖民地制度带来的恶果。  相似文献   

4.
作为当代英语文学世界最杰出的移民作家之一,奈保尔在欧美批评界广受赞誉,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其作品的非洲叙事却不断受到后殖民批评家的激烈批判。针对不同文化的阐释差异和对位性阅读,运用当代后殖民文化理论,以文化身份的视角重新解读《河湾》,分析作品中历史记忆与身份写作的隐性关系,在身份困惑和非洲叙事两层面揭示身份写作的表征内涵,在对奈保尔文学经验的总结中探讨后殖民批评中政治性阅读的某种理论误区。  相似文献   

5.
维.苏.奈保尔,一位英籍印裔作家,是英国当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在进行小说创作时,除了潜意识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外,也自觉地汲取西方文化和小说创造的养分。他对约瑟夫.康拉德小说创作的借鉴就是典型例证。文章通过对两位作家主要作品的分析,发现奈保尔在写作主题和技巧两方面对康拉德小说创作都有所借鉴并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文探讨了奈保尔三篇有关西印度群岛的作品中的模仿主题.奈保尔在其作品中揭示了刚刚脱离殖民统治的西印度群岛国家所陷入的困境.奈保尔认为,这些国家在其争取独立的过程中和独立后,不顾自己具体国情,一味模仿西方宗主国的政治理念、偏见和具体措施.一部分后殖民主义理论认为被殖民者可以通过模仿复制宗主国和白人世界来颠覆殖民统治.但在奈保尔的作品中,读者可发现这些模仿是多么可笑和不切实际.论文由此指出了后殖民理论中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7.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是前殖民地移民作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独特的身份和特殊的经历使他具有宽广的文学视角。作为一个印度移民后代,奈保尔满怀深情地记述了生活于殖民地之上的移民后代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8.
在边缘写作——作为“后殖民作家”的奈保尔其人其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V· S·奈保尔是当代后殖民文学的重要作家。他是被东西方两种文化撕裂、造就和定义的人,其作品反映了第三世界人民的灵魂痛苦和像他这样的“无根人”在寻找文化归属、精神家园方面所遇到的问题,他也是“被写的”。奈保尔的故事,其实就是帝国主义殖民者撤离后的前殖民地人民的故事,其内涵已远超出文学。  相似文献   

9.
英国著名小说家奈保尔是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对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和命运的关注也成为其作品的一个显著特色。作品《河湾》(A Bend in the River)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论文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家萨义德和葛兰西的知识分子论出发,通过剖析小说中不同类型知识分子人物形象,深刻感知奈保尔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对于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英国作家V.S.奈保尔而言,伦敦从来都是一个极其特别的存在.在他笔下.对伦敦城市外表的客观描写并不多见,因为他真正想要描绘不是人们身处其中的城市本身.而是他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的城市.V.S.奈保尔笔下的伦敦与英国本土作家笔下的伦敦有着巨大差异.在<效颦者>一书中.奈保尔着力描写的是作为单个个人的人们在遭遇伦敦这样一个巨大的城市时的无力感.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此加以了论述:一、外来者的疏离;二、陌生人的相遇;三、无根者的游荡.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奈保尔不同时期的三部代表作中主人公的分析,揭示出移民及其后裔在后殖民主义阶段面临的身份困惑、文化错位和权利失衡。透过奈保尔文学经验总结出正如奈保尔代表着全球化时代英语离散文学的世界性一样,后殖民主义时代文化他者的出路是世界身份。  相似文献   

12.
借用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尤其是霍米·巴巴的矛盾、杂糅概念,文章对《非洲的假面剧》进行了文本细读,认为奈保尔在该作品中突破了东方主义中西方与第三世界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书写了一个杂糅的、矛盾的非洲形象,反映出殖民时代结束以后,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复杂关系。虽然奈保尔宣称他遵循自己的直觉旨在描写真实的世界,但是作为一个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英国作家,奈保尔摆脱不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观的影响。奈保尔仍以西方的视角凝视第三世界,殖民思想仍然左右着他笔下的非洲形象。  相似文献   

13.
后殖民主义作家奈保尔受多重文化的影响,身份混杂,处于"无根"的生存状态。奈保尔既对前殖民地国家的文化历史进行无情的批判,同时又对宗主国文化不能完全地认同。奈保尔的这种后殖民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使他创作出许多渴求寻找家园的无根边缘人形象,《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中的比斯瓦斯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奈保尔认为作为边缘人的殖民地人民追求身份、社会地位的努力以及对"中心"的渴望都是徒劳的。无根边缘人对家园的寻找,实际上就是奈保尔对文化归属的不断追求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作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之一,奈保尔的作品总逃不了流亡,身份,文化置换等诸多代表性主题。但他在2001年出版的《浮生》却试图摆脱这些窠臼。在这部有浓厚自传色彩的小说中,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可以发现,主人公抛开文化悬垂的尴尬,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生活并关注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奈保尔试图走出身份迷谭的一种努力。从而,这也为那些为文化身份不确定而苦恼的移民们指出了一条积极的生活之路。  相似文献   

15.
以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为理论基础,对奈保尔2004年新作< 魔种>与此前的作品<半生>进行比较分析来探寻奈保尔本人的双重文化身份所导致的双重视角,以及由此产生的身份危机.对奈保尔的创作作出了相对客观的评介,指出后殖民作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无法真正地、彻底地走出文化流亡者的窘境,也没能突破其独特文化身份的局限.对于奈保尔创作陷入瓶颈的原因作出了合理的解释,留下了进一步思索和探求的空间 .  相似文献   

16.
现代印度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横向联系主要是印度文学接受西方文学的影响 ,这种影响促进了印度文学的现代化。印度文学现代化的过程也是走向世界的过程 ,许多重要作家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影响。印度英语文学的活跃也是印度文学走向世界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7.
《父子之间:家庭书信集》为我们研究奈保尔提供了最为真实可信的历史材料。通过分析这部家庭书信集,揭示出作家少年时代特立尼达生活的"文化悬挂",青年时代留学英伦经历的"文化祛根",以及父亲在文学上对儿子的影响;所有这些对于奈保尔精神气质和文学理念的初步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作家后来的"文化无根"状态,与这一时期的生活有密切关系。对这部书信集的研究,是全面了解奈保尔的必要起点。  相似文献   

18.
空间并非只存在于外部,空间还存在于外部与自身发生关系处.空间转移在奈保尔的作品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抵达之谜》中,空间转移使奈保尔遭遇了焦虑、困惑和身份的迷失.另一方面,空间转移的经历反过来让奈保尔可以站在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去审视他所涉足的世界,使他能够重构西方与东方的形象.在这种重构中,奈保尔被抑制的心灵得以释放.奈保尔通过探索生与死的问题以达到对人生的彻悟.此时,他的心结,他的那种关于自己身份的问题便消解了.  相似文献   

19.
《印度之行》作为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最后一部小说,在文学领域中占据重要位置。小说的艺术魅力主要源自它独特的创作技巧,即扩展意象。作品通过小黄蜂和水两种意象物的阐释来揭示当时印度社会环境中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心态所造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等问题上的不安与困惑,并以此唤起读者对人生哲学的深沉思索。  相似文献   

20.
V.S奈保尔是当代著名的后殖民作家,他曲折的人生经历、复杂的文化身份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认为奈保尔的多元文化背景导致了他身份的边缘性,他身份的边缘性又影响了他的创作,使得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呈现出边缘性特征。同时,奈保尔在创作实践中摸索出了最适合表达自我的"杂糅式"的边缘性文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