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凝结创造出了无数灿烂的文化瑰宝,羌文化便作为一朵奇葩傲然挺立其间、意义非常。但随着现代社会浪潮的涌来,加之自然因素的影响,羌族人民的生存环境、生活条件、社会交往方式等发生改变,传统的羌族文化受到冲击,必须面对如何进行传承与保护的问题。此文基于对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乡的调查,以羌族文化的危机与如何保护传承为着力点,在当地进行走访、考察与深入研究后,就如何对优秀羌族文化进行保护与发展提出了详细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高小华  张书 《职业时空》2008,4(11):78-78
本文从羌寨空间形态分析入手,评价和揭示了其美学价值所在。“5·12”汶川大地震使羌族民族文化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汶川县最大最古老的羌寨萝卜寨100%的房屋被破坏;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中的400多件羌族文物悉数被毁,而且大量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也在地震中遇难。而最具有羌族特色的理县桃坪羌寨,只有3座著名的古碉楼出现裂缝,楼尖部分垮塌。古碉楼经历1000多年历史,主建筑群仍然保存完好,这对震后羌文化的重建和保护工作都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羌族地域文化气息浓厚,地域空间独特而富有民族色彩。羌族村寨公共空间不仅是羌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羌族地域美丽乡村建设要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理论研究方式,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进行构建羌族村寨公共空间评价模型,分析研究羌族村寨公共空间评价体系,揭示羌族村寨公共空间特色主导要素因子,旨在为羌族地域公共空间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5·12已经过去了两年多,现在回过头去检索两年多以前媒体报道的信息量,不难发现当时学界关心灾难中的羌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报道信息量比重也是不低的.两年后的今天,灾后重建中的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贫困村的文化遗产保护,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城市文化产业市场初步形成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文化产业空间集聚与发展的载体,其形成、发展和演化不仅是社会经济形态与城市空间结构变迁的直接体现,也是城市空间形象与功能重塑的重要动力来源.北京市朝阳区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的先行者,通过具体实践已形成规模可观的文化创意产业市场.  相似文献   

6.
自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损伤了羌族近十分之一的人口之后,对于羌族文化的保护也提到了议事日程,但是关于羌族题材的电影却寥寥可数。尽管如此,已有电影中对于羌族文化从叙事手法,对女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地位的演绎,却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羌族文化不再是以传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奇观式误读呈现给世人。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发生后,许多社会组织与民间机构奔赴灾区开展各项社会服务。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作为华南社会工作的主要推动力量,同年即在四川建立了4个社会工作站(彭州县龙门山镇、平武县南坝镇、汶川县映秀镇、汶川县水磨镇)。这四个工作站各有定位,但又互相补充,围绕着灾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生态、文化、经济与教育的专项服务与社区发展实验。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宝兴县大溪乡曹家村的灾后重建工作提出"最少干预的规划"原则,以"关于‘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建议"的思路为重建工作基础、以生态博物馆建设发展思路为重建工作方法、以规划管理实施的村民自治思路为重建工作手段。通过对村民灾后重建、产业发展两个自建委员会的组织,积极调动村民自我评估、自我协调、自我规划、自我发展的积极性来实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成为传统村落灾后重建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9.
刘瑞  伍琴 《城市观察》2016,(1):36-44
国际首都经济圈均先经历极化效应后实现扩散效应,最终在一定区域内形成首都圈经济,通常由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绿色经济、园区经济、临轨经济、临空经济和临港经济等八大经济形态组成。通过深入研究伦敦、巴黎、东京和首尔四大国际性首都经济圈的演化路径及经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比较八大经济形态发展态势,明确北京首都经济圈发展差距,提出实现首都经济结构发展升级必须依赖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建立全域性的首都圈经济。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相似要素禀赋结构条件下,分析自生能力演化与路径创造的互动关系。通过苏州IT产业集群与宁波传统产业集群的比较研究,分析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在"大事件"或外部条件的冲击下,主体聚集所形成的群体路径是否有助于主体(包括企业、区域或国家)完备自生能力的形成,严重依赖于主体自生能力演化性状和群体网络结构嵌入方式。两个不同集群路径创造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技术吸收能力和全球联结能力演化过程的差异性。最后,本文推测产业发展路径创造的机会跟自生能力演化的阶段性特征有很强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认为前者为后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后者为前者奠定了现实基础;分析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从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政治建设、生态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四个角度列举建设路径,包括推广生态农业、完善法律保障、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宣传教育、整治乡村环境等。期望本文能够为相关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小寒  李泽新  于林 《城市》2016,(11):39-43
传统村落是承载我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基石,其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笔者借助文化生态学的理论观点,对社会文化和自然生态间的相互作用及演化关系加以剖析,提出针对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可持续的发展原则.以重庆凤阳传统村落为例,通过对其自然、 人文要素的调查研究,提出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系统的构成内容,并从物质要素、 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3个方面分别提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规划及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灾后社会建设中,除修复已损毁的建筑设施外,来自民间的公益组织在重建灾区社会关系、社会融合、社会秩序、社会环境等方面也有很多新尝试,构建了灾区社会建设的支持体系.整理民间公益组织在汶川灾区的实践样本,以期对本次4·20雅安地震灾后社会建设有所借鉴. 农村社区重建的乐和模式 由著名环保人士廖晓义在四川省彭州市通济镇大坪村发起的"乐和家园"项目,保留了自然村的历史形态,不仅帮助村民争取到政府投资的村道项目,彻底改善山村交通状况,还通过"乐和生态保护协会"组织村民重建家园.  相似文献   

14.
低碳经济的目标是要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随着农村建设的加快,发展和环境保护如何协调的问题也日益加剧,低碳经济理念下的新农村建设如何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走出一条新路子,从而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旧模式,为寻求最佳路径笔者提出相关措施和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5.
张晓欢  沈体雁  劳昕 《城市》2012,(5):46-51
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中国城市社区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不仅表现在自然生态、道路交通和建筑景观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人文生态、关系网络和文化融合等社会生态方面.这些变化为提升社区变迁生活层次、文化品味等提供了契机,但同时也给和谐城市社区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谐城市社区的发展路径、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笔者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6.
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要求下,上海需要强调"生态之城"发展的"六个形态",形成全域跨区布局、协同发展的新格局.要在继续建设完善开放绿色空间的基础上,形成宏观上多层次、网络化,微观上犹如毛细血管状的绿色空间形态;通过更可持续的低碳循环创新产业,激发活力绿色产业形态;加强科技的力量,建立智慧绿色技术形态;营造绿色氛围,引导健康绿色生活形态;提高生态治理能力,塑造多元全面的绿色治理形态;精心打造丰富多彩的绿色文化形态,传承绿色梦想.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在经过了长期的文明演化后汇集成为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反映了我国的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兼容、开放、经世致用,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和强大的内部凝聚力。  相似文献   

18.
季凯文  罗璐薏 《城市》2021,(7):65-79
基于Citespace软件,运用时空分析范式对1990年~2020年国内外生态产品价值研究动态进行系统梳理,探究生态产品价值的研究路径和演进趋势.结果表明:从时空分布看,生态产品价值研究受国内外学者关注日渐增多,主要集中在生态产品丰富的国家.从研究路径看,国际上生态产品价值探索路径主要体现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指标与方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举措和制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因素,国内生态产品价值探索路径主要体现在生态产品价值的构成、生态产品价值的核算和生态产品价值的影响因素.从演进趋势看,国际上从价值界定、价值测算到价值权衡逐步演进,国内则从概念区分向生态系统服务估值演进.  相似文献   

19.
当前的城镇化建设必须遵循可持续的发展观理念,生态城镇建设注重环境友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城镇建设应该选择适合的路径,本文对依托区域经济发展重点城镇、依托生态产业发展生态城镇、因地制宜选择差异化的生态城镇发展模式、重点推进低碳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等四种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刘治彦 《城市》2018,(6):36-45
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长江中游经济区过程中,湖北肩负重任.笔者通过分析湖北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确立了其发展定位,即"一带一路"的核心对接区、 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标志区、 荆楚文化传承区和长江生态保护核心区;制定了湖北的发展战略,即整合华中区域战略、 发展智慧经济战略、 全面扩大开放战略、 推进绿色发展战略和促进协调发展战略;提出了湖北的发展路径,即交通先行、 改善环境、 创新驱动和优化结构;最后就发展政策给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