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居民面临自身寿命的不确定性,因此会增加预防性储蓄和降低当期消费支出水平.由于信息不对称,私人的商业保险不能为居民的寿命不确定性提供完备的保险功能,只有通过建立政府强制性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有效降低居民不确定寿命的预防性储蓄.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在覆盖范围、缴费率和政府投入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  相似文献   

2.
我国居民储蓄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居民储蓄持续而快速的增长 ,正确分析居民储蓄过快增长的利弊有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所以应该详细分析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 ,建立多元回归模型 ,对我国居民储蓄行为进行实证研究 ,得出只有加快经济建设 ,不断增加居民收入 ,维持物价稳定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有效的刺激消费 ,合理的控制储蓄量  相似文献   

3.
税收通过促进储蓄和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降低消费税和对个人利息收入征收所得税都会不同程度地刺激经济发展.现阶段,中国经济的低速增长和居民储蓄的居高不下,以及传统经济结构的局限性,促成了利息税的开征.  相似文献   

4.
对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研究可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基于欧拉方程,建立了储蓄谨慎系数测定模型,利用1999年以来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城乡居民储蓄谨慎系数进行了对比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远远高于城镇居民。最后从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对检验结果进行了解释,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消费需求不足主要表现在市场消费品供给过剩 ,商品积压严重 ,工业生产能力大量闲置 ,居民储蓄居高不下。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结构不合理 ,体制障碍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旧的消费观念抑制了消费需求的扩张 ,农村城镇化进展缓慢。应积极推行公共财政政策 ,调整消费政策 ,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有效地启动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6.
本文回顾了国外社会保障制度对储蓄的影响问题的理论研究。结合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和储蓄数据,分析了中国转移收入对储蓄影响状况。得到的结论是,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转移收入增加减少了居民储蓄。从不同收入阶层看,转移收入对储蓄的影响多体现在高收入阶层,对中低收入家庭储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居民的储蓄——投资行为分析李茂生柏冬秀作者认为,研究居民储蓄用于投资的转化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论述了居民储蓄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居民储蓄行为特征和储蓄种类,银行存款在居民储蓄中的特殊地位,影响居民储蓄的诸因素,居民投资的种类及其特点,并探...  相似文献   

8.
消费和储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构成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生命周期理论在对凯恩斯消费储蓄理论哲学批判的基础上,把跨时消费引入经济学分析的框架之中,使对消费和储蓄问题的研究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具有科学性;生命周期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分析具有极强的阐释力,因为该理论认为一个典型的消费者在安排消费和储蓄时,是从其整个生命周期以追求跨时消费平滑来实现消费效用最大化;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已形成了中国式的消费和储蓄行为,为规范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储蓄行为,引导消费和储蓄行为合理化、科学化,应该以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改革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之成为既能体现社会公平又能促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的制度体系之一.  相似文献   

9.
改革以来,居民部门成为最大的储蓄主体,由于资本市场发育滞后,居民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主要依赖银行信贷,造成企业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建立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资本金融资机制,是增加企业资本金来源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可比价格和可比货币比较了居民消费和储蓄增长的态势,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居民消费与储蓄倾向的变动特点,指出我国改革以来存在着居民储蓄增长和储蓄倾向上升过快的问题.从居民储蓄与消费变动的内在机制可以看到,居民储蓄倾向过高既有统计方面的原因,也有国民经济变动的内在原因,但与非自愿储蓄或强制性储蓄无关.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居民消费与储蓄变动关系的协调具有重要意义,应当通过宏观政策和体制改革来推动这种变动关系的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