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峰园     
《中文信息》2008,(3):85-85
五峰园在闾门西街下塘,今五峰园弄,占地约2.5亩。园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为长州尚书杨成所筑,俗称“杨家园”,一说园为文征明之侄画家文伯仁所筑,文伯仁号五峰老人。园中五座太湖石峰,高二丈,颇极皱瘦玲珑之致,并峙高阜间,形似老丈,又名五老峰,分别为“丈人峰”、“观音峰”、“三老峰”、“庆云峰”及“擎云峰”。  相似文献   

2.
昌黎县五峰山是李大钊多次游览、山居,并从事重要的革命活动,做过政治避难的地方。多年来,有关李大钊首次登临昌黎五峰山的时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推测李大钊是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读书的第一个暑假到来时,即1908年夏天;一是推测李大钊由永平府中学去天津考专科学校归来,即1907年夏天。笔者认为,从当时各方面的情况分析,李大钊第一次登临昌黎五峰山的时间,当以后一种说法为确。  相似文献   

3.
崇武镇位于福建省惠安县东南沿海,距县城24公里,包括城区与郊区两部分:城区有靖江、莲西、海门、潮乐、西华五村;郊区有大乍,港墘、五峰、前垵、霞西、龙西、溪底七村。其面积共19.6平方公里,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为19℃(日最高温度37℃,最低温度2℃),每年平均降雨量1,010毫米。境内岗峦起伏,山脉分两支由西南向东延伸到海边,北有五峰山、大乍山等,南有宫仁山、高雷山等。海滨多礁屿,海岸线曲折,长达16公里。  相似文献   

4.
吕世宏 《晋阳学刊》2005,41(5):24-26
重新解读山西浮山唐玄宗亲撰<庆唐观纪圣铭(并序)>一文的第三自然段,发现"汾阳之龙角山"一段属于插叙文字,并非写浮山龙角山.高祖时代的汾阳龙角山与玄宗命名的浮山龙角山系两座山.高祖时代的汾阳龙角山即今日介休龙脊山,碑文中的汾阳指唐代汾州.浮山龙角山原名羊角山,高祖时改浮山县为神山县,玄宗时才更名龙角山.  相似文献   

5.
安徽的九华山,与浙江的普陀山、四川的峨眉山、山西的五台山,并称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 山中古寺林立,梵宇连云,莲花宝座,金碧辉煌,千僧楼阁重重起,一杵清钟万壑鸣,置身其中,真令人有如入佛国之感。  相似文献   

6.
五台山图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新的佛教美术题材。文章从五台山图的构成要素及构图形式两方面对早期五台山图的底本来源进行了分析,得出早期五台山图与祥瑞及祥瑞图有密切关系的结论。进而文章还以敦煌壁画中的五台山图为中心,对不同时期五台山图中所含的祥瑞数量及种类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五台山化现图和五台山图的异同做了辨析。  相似文献   

7.
滹沱河     
滹沱河为海河西南支子牙河的支流,古称虖池河。源于山西省繁峙县泰戏山,向西南流经恒山与五台山之间,至界河铺折向东流,切穿系舟山和太行山,东流至河北省献县臧桥与子牙河另一支滏河相会。  相似文献   

8.
《参天台五台山记》是日本天台宗僧人成寻在宋朝期间的日记。该日记共有八卷 ,现存最早版本为日本东福寺所藏抄本。它有三个版本系统。日记通过成寻的起居活动、所见所闻 ,详细地介绍了宋代中国的佛教两大名山天台山和五台山的风貌 ,记载了巡礼时沿途的寺庙建设、佛教艺术以及寺院制度、佛经翻译等情况 ,描绘了当时的人文地理、风光名胜、乡村交通、城市经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 ,是研究宋日关系史和中国佛教史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9.
清代前期,因五台山独特的地理优势,博大而悠久的佛教文化和清朝统治者的极力推崇,五台山藏传佛教渐至鼎盛。清初诸帝多次巡幸五台山;蒙藏高僧频繁朝拜;藏传佛教寺院数量、僧人人数迅猛增加;寺院管理制度日趋完善,为清初巩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叶德辉(1864~1927),字奂彬,号郋园,又号直山.祖籍江苏吴县,太平天国动乱之时,其父叶浚兰始迁居湖南,遂为长沙人.叶德辉读书时还曾通过捐银获得湘潭县籍,故有时叶德辉又自称湘潭人.叶德辉是晚清民初著名的守旧派,也是全国著名的学者.  相似文献   

11.
1.封炉前,炉内底火要有“潜力”。千万别到炉内最上面一块煤将燃尽时才封炉。 2.加新煤球后不要立即封炉门。十次快封九次熄。煤球刚加时炉门随即关上,这样新球底层还未引燃,失去了补氧条件,所以造成熄火。 3.加煤球后封炉一定要调整好炉门的开启量,避免关死闷炉或透气过多而封不住炉,烧光炉内煤球。  相似文献   

12.
一、秋风秋雨的哀鸣啜泣藏山坐落在太行山西麓,位于盂县城北十八公里处,东临石家庄,西接太原市,南望娘子关,北倚五台山,境内山峦叠嶂、峰岩巍峨,有许多碑刻铭文、浮雕壁画、古鼎古钟、庙宇楼阁,是国家4A级风景区。藏山四季的景色时时入画,春夏秋冬各具特色。著名的"藏山十景":如龙盘凤袅的"龙凤松"、清澈泓碧的"饮马池";再如风雨不侵的"藏孤洞"、凌  相似文献   

13.
<正>峨眉山作为中国内地四大佛山之一,在中国汉地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从一个侧面形象而主动地反映了中国内地佛教文化、建筑和艺术的发展过程,而且还记录了汉族同各兄弟民族以及海外人士的友好往来.因此,峨眉山蜚声海内外,成为人们向往的佛教圣地.它在藏传佛教中亦有一定影响.一、峨眉山在藏传佛教中的称谓峨眉山在汉文典籍中有诸多各异的名称,如“《山海经》称它西皇人山,《三皇经》称作胜峰,佛经《楞严经》和《华严经》都叫它大光明山,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上称为牙门山.‘峨眉’之名,最早见于汉代的《益州记》,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蜀都赋》中,也有“带二江之以流,抗峨眉之重阻”的句子.①今天,以称峨眉山更能表达此山巍峨俊秀的姿态而变的家喻户晓.然而,峨眉山在藏传佛教中则称“挺拔屹立的大象之山”,简称“象山”.这一称谓与峨眉山佛教信仰的特点有一定的联系,但汉文史籍中没有任何记载.在藏文《赛马称王》②一书中认为峨眉山的形状像一头挺立的大象而得其名;另外一些藏文书籍中更进一步解释,峨眉山乃普贤菩萨之道场,此菩萨的坐骑为一头大象,故此山取名为大象山;在藏族民间将以上两种说法融为一体来叙述此山为何取名为大象山的种种理由,更为生动有理.由此可知,对峨眉山的称谓或描述是佛教  相似文献   

14.
说“封”     
<正> 一、“封”字的本义问题“封”之本义,过去均从《说文》训为“爵诸侯之土也”.自郭沫若提出“经界”之新解后,现代诸家改而应之者日多.郭氏认为古之畿封实以树为之,“封”字即是以林木为界之象形.郭说之主要论据有三:①据甲、金文字,“封”之字形,象植树于土,以明经界.②《散氏盘》记有划定疆界之事,铭文共十八个“封”字,郭氏曰:“除井邑封道一字外,均与近人之建立经界无异”.③引《周礼》司徒之职与封人之掌中之两材料,证明“古之畿封,实以树为之也”.(详见郭著《甲研上册释封》).“封”之本义如以郭说之“经界”为确论,则《说文》所解当属后起之义.《说文》云:“封,爵诸侯之土也.从之从土从寸.寸,守其制度也,公候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古文封省.土,籀文封”.按,“封”字甲骨文作(?)、(?)、(?),从丰从土,或加“又”作(?)(京津4499),正如郭氏所说,均象植树于土,以明经界.金文形体亦基本相同,如《康候丰鼎》作(?),《调生簋》作(?),或有省“土”而于丰下加“又”者,如《散氏盘》“封”字作(?),象双手植树形.小篆作(?),篆体(?),殆为(?)之讹,“又”与“寸”通,故许慎析为“从之从土从寸”,徐锴又以“从之从土”为说,谓“各之其土也,会意”.(见大徐本“封”下注),后世治《说文》者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6,(8):25-31
"别子为宗"是假命题。牟宗三的学术功力就在分宋明理学为三系———五峰、蕺山系,象山、阳明系和伊川、朱子系,且视五峰、蕺山与象山、阳明系为正宗,伊川、朱子系为歧出。因此,朱熹"实只是别子为宗"。牟宗三判教标准是唯心论,其意图是使自己的"心体与性体"唯心论,接续前贤而成为新儒家的主流。刘述先的《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是牟宗三唯心论学说的忠实图解。牟系哲学貌似合理,实质与传统儒学"六艺"精神,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朱子的学术路径与康德颇为相似——经验型,其为学方法与海德格尔若合符节——存在先于本质。哲学根本没有对象。如果人为地栽培"心性学",甚或揠苗助长,将有损"天下之公器",不利于中国学术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立 《北方论丛》2001,(2):87-89
<周易>关于"山"的哲学理念,是缘于人们对"山"的感性认识而做出的理性概括.当其融入人们的神话思维之中、参与到对"山"的神性感知和山神形象的塑造时,必然导致传统山神话一系列带有规律性的演变山神具备水神的神性,身兼农业的保护神和丰收神,还缘于人们对山泽喜成始终、愉悦万物的哲学理念而成为吉祥喜庆之神.  相似文献   

17.
五台山被传说为文殊菩萨显灵之佛教圣地,在汉、蒙、藏等民族人民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元代八思巴巡礼五台山,标志着藏传佛教正式传入。藏传佛教在五台山传播的原因、过程及影响等问题,在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研究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藏传佛教在元朝时期的民族交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研究这一课题对当前加强民族团结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 以山水为主要表现对象、历千年而不衰的山水诗,正如山水画一样,是中园特有的现象.为什么中国文人特别喜爱山水?为什么新文学运动以后,山水诗不行时了?为什么现在孔孚又提倡写山水诗?孔孚的山水诗是复古还是创新?  相似文献   

19.
毫无疑问,在中国上古神话与文化史上,没有任何一位女神,其地位能与女娲相提并论.这不仅是因为女娲曾补过天缺,更主要的是她创造了人类.但是古今学者都只热衷于对其补天的研究,如罗壁的《识遗》,胡宏的《五峰集》,罗泌的《路史》,阵叔方的《颖川小语》,田同之的《西圃丛辩》,褚人获的《坚瓠广集》,钱永的《履园丛话》等,都无不大谈补天,揣其事理,而对其造人一端却鲜有涉及者.可是女娲神话的奥秘及其文化意义,偏偏藏在了这个不为人惊骇的故事里.  相似文献   

20.
田宁 《晋阳学刊》2001,(1):110-112
人们常说:金五台,银峨嵋,铜普陀,铁九华,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在中国佛教育史上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深邃的文化内涵。自唐代以来,五台山就成为中国的佛教圣地,它规模宏伟、历史久远、名声盛大,大德高僧辈出,这对于我国乃至世界佛教文化的发展,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崔正森先生的《五台山佛教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版)一书,就是一部全面研究五台佛教的演变过程、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的巨著,堪称开山之作。具体表现是:1、响亮地提出“二省八县”说。本书科学地界定了五台山的地理范围。过去流行的说法是五台山的地理范围包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