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以《琵琶记》戏剧唱词为封闭语料,从中抽取含颜色词例句209例,其中语义颜色词152例,语用颜色词57例。语义颜色词规约义可以受到转喻、隐喻的认知机制和文化机制影响而引申出新的意义;语用颜色词极大地丰富了颜色词的数量,并且语用颜色词有着语义颜色词所不具有的修辞效果。这两类颜色词词义引申的轨迹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潜藏在修辞手段(比如隐喻与转喻)内的认知机制可以解释语义传统化(conventional-ization)的不同程度,这种传统化程度的不同产生一系列与语义—语用连续体有关的各种语言现象;创造性的语用表达可以在关联理论的框架内解决,语用是语言的创造性使用。由于传统化的不同程度,转喻有不同的非直义程度,话语一端是在各种语境下意义都唯一的直义句,另一端是一次性(one-off)、创造性(creative)的非直义句。  相似文献   

3.
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词义分析理论和隐喻投射理论对直线型空间维度词“长、短”,“宽、窄”,“厚、薄”和射线型空间维度词“高、低”的隐喻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它们的隐喻义可以表示时间、年龄、文章篇幅、能力、品质、性格等,它们的隐喻义的形成与特点与它们的空间义的特点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采用经典的图-词干扰范式,利用基本水平命名和类别水平命名两种任务,考察了图片和干扰词的熟悉性对言语产生中语义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图片熟悉性影响图片的命名速度,高熟悉性图片命名快,低熟悉性图片命名慢,产生显著的图熟悉性效应;2干扰词熟悉性影响语义效应的强弱。在基本水平命名任务中,高熟悉性干扰词的语义干扰作用大,低熟悉性干扰词的语义干扰作用小;在类别水平命名任务中,高熟悉性干扰词的语义促进作用大,低熟悉性干扰词的语义促进作用小。干扰词的熟悉性与图-词间的语义关联性共同影响着言语产生中语义效应的方向和大小。本研究结果支持了词汇选择竞争假设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5.
小学儿童对有字面义与无字面义的隐喻理解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儿童对有、无字面义的隐喻理解发展特征,本文采用隐喻理解实验材料,以某县城小学二、四、六年级共168名学生为被试,考察儿童有、无字面义隐喻理解发展。结果表明:(1)整个小学阶段儿童隐喻理解水平较低,无字面义隐喻理解水平更低;(2)低、中年级儿童有字面义隐喻理解水平明显高于无字面义隐喻理解水平,高年级儿童有、无字面义隐喻理解水平几乎一样;(3)小学儿童有字面义和无字面义隐喻理解水平都在迅速提高,无字面义隐喻理解水平提高更快。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词义分析理论和隐喻理论对空间维度词"大、小"的隐喻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其隐喻义的具体内容包括"大、小"表示声音、气味,表示颜色,表示数字、数量,表示自然现象,表示其它抽象概念,以及与表人名词组合的规律等.以便揭示语言和认知的关系.文章适当地进行了英汉行相应维度词的语义对比分析,以揭示不同语言在认知风格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选取英语中表量结构的基本形式"a(n)N1 of N2"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角度探析N1量词 、N1名词和N1动词分别与无界性的语义焦点N2的组合机制.研究发现,英语表量结构的建构通常有四种方式,即N1量词与N2之间的转喻映射 、N1量词的搭配原型(N2′)与N2之间的隐喻映射 、N1名词与N2之间的隐喻映射 、N1动词与N2之间的概念整合.其中转喻映射形成的表量结构可视为原型,其他三种类型是在原型表量结构的基础上通过隐喻或概念整合依次拓展而成.这说明英语表量结构的建构是在多种认知操作下进行的一种渐变的 、有梯度的过程,不同类型的表量结构之间存在着认知理据性.  相似文献   

8.
聚合词是汉语中一种非常独特且有价值的词汇现象,它们都是由同属于一个语义范畴的几个成分并列组合而成.聚合词的意义分两种类型:一是整体义是字面义,即聚合词的意义是构成成分字面义的简单加合;二是整体义不是字面义,而是在隐喻、转喻等认知机制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在字面义的基础上产生新义,意义的整体性特点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9.
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表达经验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控”的网络新义的产生,既有人类隐喻思维的作用,也是人类转喻认知的结果。“控”基于与日语词“コン”读音的相似性、语义的相关性,经过转喻→隐喻→转喻的认知转化,完成了隐喻义和转喻义的概念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粗”的语义特征为:最小的维度、依附性、隐含重量义或力量义,这些语义特征作为始源域投射到相关的目标域产生了各种隐喻义,空间义和隐喻义之间以及各隐喻义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语义系统.  相似文献   

11.
作为语义加工大脑指标的N400成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者从词类、词频、拼写相似性、语义关联、词语具体性、语境以及词汇隐喻等方面对词语语义加工中影响N400成分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对词语的出现条件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对词语列表中的词语的考察脱离了语境的制约,对完形填空中词语出现概率的考察受到句法结构的制约。本文对这些影响N400成分的因素进行了评述,建议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可以倾向于脱离句法结构的条件限制,考察不同结构中词语或词语组合的语义加工过程,倾向于词语语义加工的跨语言渗透,并提出在词汇学习或教学中遴选词语的策略和语境制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有关隐喻认知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隐喻加工机制与一般言语理解相比是否具有独特性以及隐喻理解伴随的神经生理机制是否有其独特的模式? 对此问题的回答需要对隐喻性质进行区分。常见的熟悉隐喻可进一步区分为词源性隐喻与引发性隐喻,其中词源性隐喻的隐喻义属于词语多个词义中的一个延伸义,而引发性隐喻则是将两个分属于不同概念领域的概念进行非字面的语义联结。词源性隐喻句和引发性隐喻句的理解包含了与一般语义句理解不同的加工内容。相比一般句,词源性隐喻句特异性地激活了与语义竞争相关的左侧颞中回、颞上回以及与加工深度有关的额下回,而引发性隐喻句则在左侧额下回有更多激活。隐喻的内在加工过程和神经机制并不单一,探讨隐喻理解与一般语义理解的异同需要考虑具体的隐喻性质。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双关语一直被视作一种修辞手段或文字游戏,学者们以往多从结构、语用、美学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但几乎很少有人关注其认知加工的神经机制。随着对非字面语言如隐喻、幽默、习语、反语等加工机制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对双关语这个“古老”的话题产生了新的研究兴趣。他们利用事件相关电位、功能磁共振成像、眼动追踪等技术,开创了双关语认知的脑机制研究先河。尽管当前双关语认知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还远远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然而从当前有限的研究中仍可看出,成功理解双关语并体会其幽默效果的关键在于双关语两种词义的成功通达和维持,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是语境和词义使用频率;在此过程中,左脑的语言加工优势在前期起到了语言加工的主导作用,但在后期的语义—语境整合以及幽默体会等环节中,右脑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广义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方式,是两个语义场之间的语义映射。公示语虽然"字义浅显",但同样具有隐喻机制。公示语的隐喻基于语义顺应,在跨域投射中逐渐产生语义冲突,最终在解决语义冲突的过程中,形成新的隐喻意义。身体体验成为跨域投射的基础。正确解读公示语中的隐喻,需要把握公示语的告知,劝说和警示功能。  相似文献   

15.
人类的认知与语言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感知和体验.基于英汉语料的研究分析发现,英汉语中"脸、面"词义演变的多义网络结构呈现出以下特征:英汉"脸、面"词义的延伸都是围绕其中心意义(即典型),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方式进行的;在两者的词义延伸过程中,转喻不仅是和隐喻同样重要的认知机制,而且是更基本的认知方式;民族文化的异质性使得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不同,导致英汉语中"脸、面"的词义范畴出现文化个性;语言自身的特点也对"脸、面"词义的概念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上+N/NP”是动词性结构,其句法功能主要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但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动词“上”的语义源于其方位词语义“从低处到高处”,并且通过认知隐喻方式泛化引申,使“N/NP”语义类型多样化;“上+N/NP”结构既符合语用的经济性原则,又适应人们的认知需求。  相似文献   

17.
一词多义现象在语言中普遍存在。它是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又互相关联的意义。利用原型范畴理论、认知隐喻和转喻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认为一个词的多个义项是从原型义项演变而来的,并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家族相似性,同时又表现出不同度的原型义项身份;词义延伸又主要通过转喻和隐喻的认知思维结构,即转喻的邻近性和隐喻的相似性思维特征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山寨”语义泛化的隐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寨”语义泛化,主要表现为从原义到喻义,喻义泛化成为基本义。隐喻是“山寨”语义泛化的主要机制,其实质是附加属性义间的多重映射。“山寨”隐喻性泛化的构词形态表现为词义隐喻和构词隐喻。泛化后的“山寨”语义丰富,满足了语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双语词汇的对应性有层次差异,语差亦有层次之别,它们共同决定和构成双语词典释义的类型系统。从语义差的语义属性角度考察双语词典的语差释义,可归纳出四种类型:词汇义差释义、词性义差释义、语用义差释义及文化义差释义;从义差所指的语义属性考察双语词典的释义语差,则有A.物类差、B.物象差、C.对象差、D.动态差、E.形貌差,五种语差类型都涉及文化义差释义,但它们表达文化义的清晰程度依次为:A>B,C>D>E。在文化义差释义中,文化义的解释应以词汇义的解释为依托,互为表里,方得周延。  相似文献   

20.
隐喻在复合词中的投射有不同层面。投射到词义层面。引起词义演变,可称为词义隐喻。投射到语素层面,产生喻体语素。喻体语素以其隐喻意义参与构词,可称为构词隐喻。真正能够产生新词的是构词隐喻。复合词构词隐喻的隐喻结构类型可分为喻体语素在前的借喻造词和喻体语素在后的暗喻造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