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是中国文明发生、发展及形成第一座文明高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伴随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神人一统的宗法性宗教及其思想,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未曾把握、不能支配的幻想的超自然力量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自然崇拜、巫术和祖先崇拜等。  相似文献   

2.
现代哲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关注点是关于人的发展问题,这是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双重后果密切相关的。一方面,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了人的创造能力,使人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显得更加突出。人们的主体价值意识的觉醒,促使人们对其发展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又给人类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生态、能源、环境、人口等极不适应人类发展的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除此之外,诸如人和自然、人和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问题,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同步发展问题,民族“失魂”状态的问题,都十分尖锐地摆在了人类社会生…  相似文献   

3.
中国先民的宗教活动是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早期的宗教仪式主要是祭祀,而祭祀总是同人类的某种祈求心理分不开的,这种祈求又是以奉献饮食的形式反映出来。《诗经·楚茨》云:“芬孝祀,神嗜饮食。卜尔百福,如几如式。”中国古代的祭祀,无论是大祭或薄祭,都是以最好的食物侍之。饮食不仅促进了宗教信仰的发展,反过来,宗教的发展也为人们信仰食俗的形成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就汉唐时期的信仰食俗而言,主要表现为佛教和道教信仰食俗的形成,它们对汉唐时期的饮食生活都发挥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郭爱兰  赵晋  李学良 《社科纵横》2004,19(5):128-129
宗教对于人类社会生活有着科学与物质财富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在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宗教问题上的正确途径和实现方式 ,是当前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展望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发展规律的客观反映,是工业革命进程中的必然产物。纵观世界历史发展我们看到,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爆发的产业革命,开辟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新纪元,树立了工业发展的里程碑。但它破坏了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温馨”的小生产,使之转变成为以工厂为单位的工业化大生产。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区域从此也逐渐由农村转向了城市化。伴随着工业革命而来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而与之并存的是,人类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老龄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日益递增。这种趋势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人口必然要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化。  相似文献   

6.
宗教世俗化及其未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宗教世俗化问题被提上日程,尤其是近代以来,片面强调科学理性,忽视价值理性。使现代人价值失落,信仰危机,新兴宗教、膜拜团体出现。变革传统宗教,加快世俗化步伐,宗教才能不断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7.
古往今来,社会的发展和对人类的未来的向往曾经点燃众多髦士的智慧,鼓舞了不少仁人志士的斗志。把社会的进步和理想的明天放在一起思量的人,古今中外比比皆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同世界”和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等设想,说明人类早就开始了追求社会发展理想未来的历程。古代的“大同世界”、“理想国”和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都是历史上的未来主义,都或多或少地作为一种思想、甚至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理论出现在文明史上。它们虽然不是宗教的、也不是艺术史上的未来主义,但却都是社会发  相似文献   

8.
夏、商、周三代神权法思想嬗变于逸生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对于自然界的风雨晴晦,人类的生老病死,人们缺乏正确的认识,于是便用心造了各种神,认为在冥冥之中存在一种支配自然和人类的超自然、超人类的力量。这种迷信,作为一种自然宗教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  相似文献   

9.
李峰 《社会理论》2008,(1):83-104
近些年来,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日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如果说此前所谓的“宗教热”这一描述性术语还值得商榷的话,那么,视中国当前宗教为一股社会“潜流”应不为过。其中,基督教的发展不仅表现在信徒人数的快速增长上,而且还表现在基督教作为一个社群团体自身组织性格的呈现及社会影响力的扩大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或基督教已经“不仅存在于个人意识之外,  相似文献   

10.
在原始社会,由于人类对宇宙间各种事物还缺乏科学认识,很自然会产生各种宗教崇拜,用以解释他们所不能解释的许多社会和自然现象。但在中国哲学史上却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即:许多源起于古初社会的宗教意识不象有些民族那样按着更完善发展的路走,以形成自己民族的宗教,而是在封建宗法社会的强力作用下向着入世的、现实的方面发展,逐步由神化的宗教意识过渡而融入于人间社会的政治、哲学思想的范畴中去了。也可以说中国的“政教合一”是以“教”的因素纳入政治哲学中去而告终的,在先秦典籍中可以看到记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揭示出鲍威尔是在政治国家崇拜的基础上反对宗教崇拜的,政治解放不能消除宗教,只是使之从国家转向市民社会,成为市民社会的精神.现代政治国家与宗教相似,是把人们联结起来的中介,是人们想象的彼岸的理想生活.金钱是犹太人世俗的神,是人们普遍崇拜的对象,是使人们相互分离的力量.只有根本变革市民社会,才能消除对政治国家、宗教和金钱的崇拜,实现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12.
1992年7月13日至17日,第二届“人类相处和暴力问题全球大会”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市举行。这次大会以“人类如何能和平相处”为中心论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从大会收到的论文情况看,涉及面很广,包括个体心理分析,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科学相人类生活的关系,两性关系的暴力问题,宗教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文艺对暴力行为的影响,传统和现代社会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青年宗教”是在西方世界(首先是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在“嬉皮土”运动以及“耶稣—人民—运动”风靡一时而失去其魅力之后,这一代青年人的社会结合还未得到稳定,“青年宗教”的新宗教运动的浪潮就对他们产生了全面影响。这一新宗教运动出现于70年代后的社会舞台上,直到今天仍有很大影响。在有关文献中,“青年宗教”运动被一致地诊断为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对社会感到失望时的一种宗教补偿。宗教问题和世界观问题的内行的批评家F.W.哈克曾把“青年宗教”描绘成一种“反社会”运动,认为对青年人来说,通过这一运动,社会中不断增长着的“关于未来、安全和生活感受的失望”才变得可以忍受。一种与此相近的看法来自福音派研究会,该会在一次会议上认为,对“无意义”、“无家园”、“无方向”的日益强烈的感受,把西欧和北美的一些青年人引向这样一  相似文献   

14.
日本政局动荡中的宗教潜流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高洪在现代社会中,政教分离是各国普遍奉行的政治宗教关系准则。然而在日本,政治同宗教的暗中纠葛却十分密切。观察近年来日本政坛分化组合过程,运筹帷幌的政客大多觊觎稳定的“宗教票田”,而宗教界的政治参与不仅是...  相似文献   

15.
“文学就是人学”,这是指文学对于社会和人的揭示与反映,也是人们对于文学的传统认识。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文学作品——科学幻想小说,从此,文学就不再仅仅是“人学”。 科幻小说之所以会产生,就作家的主观意识来说,是将文学艺术与自然科学技术加以大胆的结合、联想的产物,而究其根源,还在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客观上使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大学科达到了相对的高度融合和广泛渗透。因此也可以说,科幻小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保障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但是,有关社会保障及其法制化方面的理论研究,目前却明显地滞后。为此,本文试就我国社会保障及其法制化的重大意义略陈粗浅看法,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一、社会保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保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伴生物,它反映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加以认识:首先,社会保障作为一种思想,可以说自古以来就有,它反映着人们对自身权利和理想社会的一种追求。例如,中国古代曾有过孔子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历史进化论是孙中山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据,是他阐述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进步的观点。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了作者对孙中山的历史进化观的见解。文章认为:孙中山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进化是“后来居上”的思想,是他的历史进化论的核心。孙中山用“民生”来解释社会发展的契因,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基本一致的。孙中山关于物质文明和心性文明“相待”社会才能进步的观点,反映出孙中山历史进化观的辩证思想。孙中山把“先知先觉”、“后知后觉”和“不知不觉”看成是一个统一体的三个部分,他对工农群众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在生产与革命中的作用问题的评价,是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吻合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的信仰认同模式:以儒教信仰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向平  石大建 《社会》2008,28(6):71-89
英语中的“宗教”,就西方基督教而言,是一种制度宗教;汉语中的“宗教”,则不一定指称宗教制度。中国儒教当然不等同于西方语义中的制度宗教,但无疑是一种具有宗教特征的信仰结构。杨庆堃所谓“扩散宗教”的概念,与本文讨论的中国“信仰”,及其在权力秩序和制度宗教之外那种私人、扩散式的信仰认同模式非常相似。为此,本文把儒教的信仰认同模式作为个人信仰与他人信仰、儒教信徒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互动结果,并以信仰“认同”作为儒教的行动单位,同时亦作为一种分析工具,经由对儒教信仰认同规则的考察,讨论儒教信仰及其信仰群体的建构逻辑,进而分析儒教信仰经纬中中国社会的模式及其演变路径。  相似文献   

19.
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学研究走了个“之”字形,取消研究近三十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为社会学恢复了名誉,这也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实践日益证明了:社会主义需要社会学,社会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复杂纷纭的,社会结构、社会团体、人际关系、家庭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犯罪问题等等,及其  相似文献   

20.
人类对发展问题的理论思考至少有数百年的历史,但严格意义上的发展研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产生的。自5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科学界的一个经久不衰的重大课题。这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大多致力于现代化进程之中在理论上的反映。在此过程中,人们对于发展概念的理解即所谓“发展观”,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总的趋向是更加关注发展质量问题,有人称之为“GNP神话的破灭”。关于发展质量的概念,本文采用如下定义:‘发展质量是指在现代化进程的一定时点上,社会在以其所拥有的资源总量满足其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