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蒙古民族古代社会有着独特的游牧经济形态,因而其法制建设也有着明显的游牧经济特点。为此概说蒙古族的法制史,了解蒙古族历史发展各阶段法制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不仅是挖掘和弘扬民族文化所必需,对于完善中国法制史的内容更是十分必要的。 一、古代蒙古的习惯法。在蒙古民族的家庭、氏族部落时代,蒙古社会没有法规,只有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马奶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奶及其酸马奶文化是欧亚大草原游牧民族——蒙古族奶食品文化中的精华,是他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而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则在中国多元文化中闪耀着独特的光彩。 从自然条件和经济形态来看,蒙古族马奶文化的形成应早于公元前六世纪。据《蒙古人民共和国通史》载“蒙古民族祖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时代,即原始公社制度时代”;俄国学者俾丘林也认为“蒙古民族的起源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远在公元前2500年,这个民族游牧于中国的北部沙漠”;学者苏日巴达拉哈认为“远在图腾崇拜的社会阶段,蒙古民族形成于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的森林和草地上。活动于贝加尔湖周围,阴山山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蒙古民歌是蒙古族人民生活斗争的反映和智慧的结晶,正如罗卜桑却丹所述,“世人欲察夷族风俗人情,率先细究其歌曲唱词,便可知其人其性。”歌词虽微,其意颇远,故有详加探讨之必要。 先后登上蒙古高原这一历史舞台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契丹等许多游牧部族中都盛行歌舞。蒙古族先辈与这些游牧部族很早以前就有来往、杂居、互为统属,有的与蒙古族共出一源,有的被蒙古族所融化。因此无疑会影响到蒙古族文化艺术、歌舞等方面。 世界民族之林中无论哪一个民族,其历史文化都在上古时期就已基本形成。但由于社会、历史的诸种原因,有些民族早期文化遗产为人所知甚少。要准确阐述蒙古族早期文化、曲艺全貌,尚缺乏必要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当时蒙古族人民演唱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礼乐,极为珍贵,难以找到。蒙古歌曲,是由歌词与歌谱组成的统一体。经漫长历史岁月,  相似文献   

4.
蒙古族民俗有其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自然根源 ,蕴涵着深刻的精神因素 ,存在着不同作用的成分。经济发展对蒙古族习俗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冲击 ,使其处于不可避免的变迁之中。蒙古族民俗变迁的根本原因是游牧经济与农业经济的结合 ,促进了蒙古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特别是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 ,对蒙古族传统民俗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 ,民俗的变迁明显加速 ,使当代蒙古族民俗的变迁呈现出灿烂动人的状况。应当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蒙古族民俗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传统文化论》是我读到的好书之一。薄音胡先生在《序》里这样说 :“我国的蒙古学研究长期以来的重点在历史、语言、文学三个方面 ,成就斐然。但是 ,既然蒙古学的研究对象是蒙古民族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一切活动 ,那么仅仅三个方面显然不足于涵盖蒙古学的所有领域。”我同意他的思考。这部《蒙古族传统文化论》多视点、多层面地介绍、分析了蒙古族传统文化 ,对我们认识和探究游牧文化、草原文明将有很大启发。我之所以赞赏薄音胡先生的说法 ,还因为我一直在寻找让我读得懂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研究的一部完整、系统的著述。作为从事中…  相似文献   

6.
清代是我国多民族国家高度统一和发展的时期,在此时期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成功地处理了民族问题,同时通过立法手段,使民族政策制度化、法律化,保证了统治政策的贯彻、实施。清政府在以法律手段处理民族问题的过程中,主要以蒙古、藏族这两个民族为重点。统治者清楚地认识到,蒙古族、藏族是历史传统悠久、人口众多、居地辽阔、力量较强的民族,控制了这两个民族,就基本上解决了清代的民族问题。 清朝,青海是多民族聚集的地方,有蒙、藏、回、土、撒拉等许多民族,其中蒙古族、藏族人口较多,居住较广。历史上,藏族人民长期在此游牧、居住。至明朝及清初,蒙古的一些部落相继进入青海,游牧居住在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随着清政府对青海地区管辖的深入,统治者根据青海蒙藏民族特点,提出四条原则,进行了民族立法。这四条原则是:(1)、保证国家法制的统一。《大清律》规定:“隶理藩院者,仍照原定蒙古例”办案。后来《理藩院则例》又规定:“如蒙古例所未备者,准照刑例办  相似文献   

7.
蒙古族生态文化的物质层面解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蒙古族物质层面的生态文化是指蒙古民族及其游牧诸先民们在蒙古高原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中所创造的、与这一环境相适应的、一整套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技能及有关的知识体系 ;体现于物质层面的蒙古族生态文化具有适应性、实用性、合理性及稳定性等特征 ;这一生态文化对今天而言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蒙古族草原生态文化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蒙古族草原生态文化观格·孟和蒙古族在严酷而封闭的内陆草原自然环境中长期从事牧业和狩猎业的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游牧文化。而草原生态文化观则是这种游牧文化的核心和实质。这是因为,首先,蒙古族的草原生态文化观是从蒙古族所从事的游牧和狩猎的...  相似文献   

9.
论蒙古族悠长民歌敖特根一、悠长民歌的风格特征蒙古族悠长民歌,是在蒙古族游牧生活与劳动的漫长历史中生成发展的独特的民间音乐。就是说,它是草原游牧生活与草原文化的独特范畴。它以音乐艺术方式展示了人的音乐感觉与想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自然与人的感觉及其生...  相似文献   

10.
游牧的蒙古民族;在原有古代蒙医学的基础上吸收了汉、藏兄弟民族,特别是吸收了藏医的理论精华,从而创造了蒙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至今仍然指导着蒙医的临床实践。但是,这种有悠久历史且未中断的医学文化,总有其内在的古典性,这种古典性也许最集中地表现在这个游牧民族的物质文化的特点上。在历史发展中,医学文化与物质文化总是密切相关的,如何看到这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我认为要在游牧生活中。不同的民族因其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地理环境是文化的发祥土壤,蒙古族文化只能源于北方这块土壤,而蒙古族文…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同志在指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曾针对一些漠视自己民族历史的人作过这样的批评,他说:“不论是近百年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列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毛泽东选集》第3卷1967年版第756页)今天,在改革与开放的新形势下,当我们重温这些告诫与批评时,有一种严肃的责任感,促使我们对蒙古民族的民族意识发展问题作一些探索。 蒙古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蒙古族的先民与后继者,在广阔的蒙古高原上,为创建草原文化,缔造游牧帝国,推进社会生活与人类历史进程从事过紧张激烈的活动。这个民族的存在与活动充分显示出她有完整的游牧经济基础、政治体制以及丰富的草原文化和民  相似文献   

12.
功彪史籍的蒙古民族在历史上不仅以武功著称,而且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我们在历史上听得太多的是关于蒙古人的战役和屠杀,而听得不够的是他们对学问的好奇和渴望。”①这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在急剧的民族变迁和社会变革中自强不息,得以存在与发展,是因为蒙古民族从不排斥任何有益的外来文化,继承并发展了丰富多采、光辉灿烂的游牧文化。本文仅就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多元成份,即蒙古民族对异族文化的吸收与融汇作一探究。“当成吉思汗团结了蒙古各氏族包括蒙古人和突厥人,领导他们向东方和西方征服世界时,他不但继承了帝国的传统,而…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是一个民族自主发展教育文化的可能和权利。弘扬和确立蒙古族教育主体性是蒙古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问题之一。然而 ,蒙古族由于历史的、社会的等诸多因素 ,教育主体性未能很好地确立和保证 ,在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管理、教育宗旨等方面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文化相对主义为确立蒙古族教育主体性提供了理论基础。我们必须在文化相对论的理论基础上对蒙古族教育“落后论”和“主体民族教育中心论”进行反思 ,从而找出蒙古族丧失教育主体性的症结 ,并确立和弘扬蒙古族教育主体性 ,繁荣和发展蒙古族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4.
土默特是个古老的蒙古部落。十六世纪二十年代,阿勒坦汗成为土默特部领主,逐渐建立了以十二土默特部为基本力量的政权。清初土默特部被编为左右两翼,由于清廷大规模移民开垦牧场,土默特蒙古族被迫由牧转农,使其游牧型的民族文化转为农耕型的民族文化。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在土默特地区设置归绥、包头二市和归绥、萨拉齐、武川、和林格尔、滚水河,托克托、包头七县。这些县市的设置进一步便利了土默特蒙占族与其它民族的  相似文献   

15.
蒙古民族的马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古民族的马文化波·少布马,作为家畜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蒙古族先民早在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就有养马的文化遗迹。这个时期大致为公元前第二千年中叶至第一千年后半叶。在蒙古人民居住区域,“青铜时代晚期已形成游牧经济;早期铁器时代的墓葬普遍出土绵羊、马的遗...  相似文献   

16.
陈煜 《阴山学刊》2012,(3):77-80
蒙古族题材电视剧中,仪式活动既是承载蒙古民族文化信息的符号,更是蒙古民族文化传播的媒介,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提升和宣扬了蒙古族文化精神。仪式活动是蒙古民族文化的贮存器。电视剧《东归英雄传》中运用大量的蒙古族仪式符号,表现了仪式对于一个族群的重要性。在文化共享的过程中,仪式成为维系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塑造群体认同感的文化象征体系。  相似文献   

17.
蒙古族的“那达慕”文化,是蒙古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中,综合性反映蒙古族文化面貌的文化类型.传统“那达慕”文化的原始内容,应当首先包括“布库”(即摔跤,《蒙古秘史》作“阿巴勒都兀鲁牙”,《元史》等作“孛可”)、赛马、射箭三项,所以后人称作“蒙古男子三项竞技”或“三项游艺”.在“那达慕”文化的历史发展中,我们明显看出,它是从原始的军体文化逐渐发展为全民族的游艺文化的,它容民族体育文化、饮食文化、经济文化、宗教文化等为一体,形成为蒙古民族经久不衰的独特的“那达慕”文化了.蒙古“那达慕”文化,说起它的发轫之初,至少在蒙古人步入文明社会之后,在历史文献上即有记述了.当然蒙古人作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集大成者,他们所承袭的文化,尚须追溯到更古老的时代.仅从匈奴寻源,也要追溯到三千年以前了.今天的考古发现足以证明  相似文献   

18.
人类建筑形式和居住习俗的演变,是与其所处自然生态及人文社会环境等紧密相连的。蒙古族原主要居住在大漠南北,过着以穹庐为屋,逐水草而迁徙的生活。元朝建立后,南迁的蒙古族逐渐由游牧走向定居。随着居住环境、政治形势、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变化,通过与他族杂居共处,彼此交融,其建筑风格和居住理念也发生演变,既保留某些包含浓郁草原风情的习俗,又汲取海内外相关文化精华,使居住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具有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9.
元朝是由北方游牧的蒙古民族建立的统治政权 ,儒家传统的独尊地位和它的思想统治力量受到严重削弱 ,造成了意识形态的宽松和礼法秩序的弛懈 ,出现了所谓“思想解放”的局面 ,它为宋代以来汉民族区凝滞文化的新裂变提供了客观的环境和可能 ,人在可以找回自己的同时与社会达成了新的平衡。蒙古族的南下 ,造成宋以来中原汉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断裂 ,但并不意味着割弃 ,相反 ,这种传统仍然构成元代社会思想文化的基础 ,并有了新的变异和发展 ,而蒙古族的统治历史即其不断被同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祭敖包是蒙古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活动之一,也是传统的民族祭祀仪式。“敖包”是蒙古语的音译,有时还译为“鄂博”、“脑包”等等。蒙古语为“堆子”、“石堆”或“鼓包”的意思。 祭敖包,实际上就是祭天、祭地或祭山石。古代萨满教认为,天为大神,地为二神。“永恒的蓝天”是最高尚的神,它是永恒不变的穹苍,赐予人类一切幸福的善神;大地是养育一切生物之神灵,蒙古族牧民的一切幸福都取决于天地二神。因此,蒙古族萨满巫师(蒙语叫“博”)说:“祈祷吧!向天神求雨,向地神求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