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脂批中“深得《金瓶》壹奥”条,甲戌本作“写个个皆知”和庚辰本作“写个个皆到”的差异,是脂砚斋和畸笏叟在不同的认知和思考下形成的:“写个个皆知”是脂砚斋对曹雪芹删去的“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节的响应;而“写个个皆到”则是畸笏叟主导《红楼梦》批点之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喜好,对原有脂批作出的调整和修改。脂批所认为的“《金瓶》壹奥”是指“全无安逸之笔”而言,是对世情小说的叙事手法细腻性特点的体察。  相似文献   

2.
关于《红楼梦》“脂靖本”的辨伪,笔者曾撰写《<红楼梦>“脂靖本”质疑》,认定毛抄残批百五十条是毛国瑶参照俞平伯的《脂砚斋红楼梦辑评》而伪造的。近来又读到石昕生先生在病中写成的《谈“靖本”<红楼梦>有关问题》一文,深为石先生关注红学事态的热情所感动,并深感有必要重新讨论一下“脂靖本”的作伪。到目前为止,有关“脂靖本”的材料主要有这么几种:一是见首不见尾的“脂靖本”,二是毛抄残批百五十条,三是“夕葵书屋石头记卷一”。为了寻找到这些材料之间的联系,本文先将“脂靖本”材料的来历,做一具体说明,以利于不很…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在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有过多种异名。如第一回就列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清末又曾出现过称为《金玉缘》的本子。但最通行的是《石头记》和《红楼梦》二名。而其“本名”,则为《石头记》。在甲戌本第一回正文中《石头记》三字旁,脂砚斋即批曰:“本名”;程伟元《红楼梦序》亦称:“《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说《红楼梦》的“本名”是《石头记》,除上引脂批和程序可作重要证据外,还有两条佐证:其一、《红楼梦》第一回所列诸书名,首先出现者为《石头记》;其二,《红楼梦》早期抄本大多称之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脂靖本”的有关材料出发,结合“脂靖本”的出台背景与《脂砚斋红楼梦辑评》,逐一分析了关于“脂靖本”的传闻、“夕葵书屋《石头记》卷一”和百五十条毛抄残批,从而说明了百五十条毛抄残批等材料与毛国瑶、俞平伯之间的关系,明确指出不可见的“脂靖本”实属子虚乌有,其他的可见材料可能是毛国瑶参照着《脂砚斋红楼梦辑评》而伪造的。  相似文献   

5.
宋健 《南都学坛》2002,22(4):38-47
“情”与“幻”是《红楼梦》和曹雪芹美学思想中的两个最为重要的观念。在这两个观念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人生、哲学、思想、艺术内涵。因情而幻,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特有标识;借幻言情,则是《红楼梦》独具的艺术特色。曹雪芹对“情”“幻”辩证关系的理解,丰富了古代小说艺术理论宝库;并且通过其艺术实践,将真实性寓于奇幻性、神秘性之中,使《红楼梦》展示了“空灵”与“坐实”、“虚幻”与“真情”完美结合、相得益彰的艺术奇观。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一位博学广识的艺术家,他不仅深谙文理,也颇通画道,对于色彩的调配和绘画的技术自有一套美学主张。他所追求的便是色彩的调配要寓变化于统一之中,以取得和谐生动的审美效果。《红楼梦》的情节就富于参差变动,形成了一种动态的美感。因此,《红楼梦》问世后,便吸引了许多评论家对其创作方法、艺术意境等进行了阐发和评论。而最早对《红楼梦》加以评论的脂砚斋颇中肯綮地概括出了“间色法”这一艺术笔法。“间色”一词,根据脂评的含义,可以理解成是“使色相间”。“间色法”是指艺术创作中注重各部分之间风格色调的  相似文献   

7.
脂批本不是仅仅只有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三种,而是共有十二种。绝不是“由同一个骗子,在土作坊里制造出来的。”但“红学”确实面临危机:危机之一,“红学”已陷入新的模式,不能自拔;危机之二,红学界信息不灵,“闭关锁国”;危机之三,未能有力地贯彻“双百”方针。救治之道在于,按照小说创作的规律,深入研究《红楼梦》文本,创造出《红楼梦》研究的新模式;《红楼梦》研究对外开放;彻底贯彻“双百”方针。如此,《红楼梦》研究将开拓出一个新天地!  相似文献   

8.
我校去年百年师范纪念期间,年逾古稀的校友梁达宇先生向我校捐赠了他本人用毛笔工楷简体字抄写的文学巨著《脂砚斋评石头记》(即“脂批《红楼梦》”),以表达他感谢母校的培育之情。该抄写本为红黑双色抄写。脂评(包括回前总批、回后总评、夹评、眉批)用红色笔抄写,小说和其它注释评点均用黑色笔抄写,小说除《脂砚斋评石头记》外,还有高鹗续《红楼梦》40回,有小说人物插图百图(据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人物百图》描摹),另有红学专家撰写的论文4篇和1篇“曹雪芹生平简介”作为导读。抄写中,综合了7种不同版本的评批注释,总字…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脂评的辩证思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石麟 《南都学坛》2004,24(2):37-41
《红楼梦》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关于“脂评”的辩证思维问题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脂评”中涉及到的“繁”与“简”、“虚”与“实”、“避”与“犯”、“真”与“幻”、“忙”与“闲”等问题 ,都是我们研究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在红学界,“贾宝玉的前身为何”始终是一个颇具争论性的问题,有人说他是神瑛侍者,也有人认为他是青埂峰下的顽石。文章从《红楼梦》文本的内部联系和脂批的提示入手,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评点自脂砚斋以来一直是受到《红楼梦》读者喜爱的一种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特有形式。当代《红楼梦》评点影响最大的当属周汝昌、冯其庸、蔡义江、王蒙等"四家评","四家评"正广为流传,并受到《红楼梦》读者的喜爱。"四家评"不仅拓宽了《红楼梦》的研究视野和研究途径,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统小说评点尤其是《红楼梦》评点理论品格的自我提升,并且有益于当代文艺鉴赏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曹雪芹、脂砚斋关系探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脂本、脂评是新红学的命根。胡适将脂砚斋与《红楼梦》作者画等号,周汝昌指为曹雪芹的续弦妻,书中的史湘云。根据脂评深入探考芹、脂关系,应该指出脂砚对《红楼梦》不甚了了,是非好恶亦不同于曹雪芹;他干扰雪芹的创作并窜改《红楼梦》原稿;在评本中故意隐去原作者,凸显自己,企图将自己定位为“红楼梦的主人”。本文反对佞脂,但也反对妖魔化、虚无化脂砚斋。脂砚欣赏曹雪芹,供养他写小说,并保存《红楼梦》大部分原稿,在红学史上应有其地位。  相似文献   

13.
刘再复新出版的“红学四书”提出,曹雪芹和《红楼梦》是独立的一大家,是与儒、道、释并列并重的一大家,把《红楼梦》提升到“人类文学世界极品”的地位,提高到“超小说的哲学与文化集大成者”的地位,认为贾宝玉的形象具有准释迦、准基督的精神气象,是对红学的一大贡献。而刘再复对《红楼梦》的认识,之所以能如此高屋建瓴,乃缘于他“边缘人”的生存状态,来源于他对《红楼梦》“不为点缀而为自救”之“灵魂的阅读”。这些对红学发展和未来走向都极具启示意义。刘再复“以悟法读悟书”也有进一步升华的余地,如果追求文、史、哲三才并重的境界。则会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中的五个重要梦幻与“黄粱梦”有着深切的历史渊源。“黄梁梦”最早见于《列子》,经过唐传奇、元戏曲、明代拟话本小说和清代笔记小说的发展和演化,形成了独特的幻化时空和哲学内涵。曹雪芹将“黄粱梦”纳入到《红楼梦》的叙事中,在黄粱梦的基础上进行巨大转换,使《红楼梦》形成了独特的幻化时空和天人合一的宏伟结构,这种叙事结构体现着曹雪芹深刻的哲学观。  相似文献   

15.
学科体系之重建,是“红学”与现代学术接轨并与国际学界对话的前提条件。如果说“红学”是独立于文、史、哲等人文基础学科之外的“一级学科”,现代学术视野中的这门中华固有专学,至少应包括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作者及其家世研究、版本文献研究、文本研究、红学史、红楼文化、翻译与比较研究、海外红学研究八个“二级学科”。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中存在着许多“矛盾”现象。20世纪以前,对于《红楼梦》中“矛盾”现象的探索,大都停留在指出“矛盾”的阶段,即使涉及“矛盾”的成因,也都认为是作者的疏漏或失误等。20世纪初至60年代以前,似乎仍然停留在前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从成书角度探讨“矛盾”现象的成因,但大都侧重于将“矛盾”的成因归结为作者没有最后修改好而留下的痕迹,或是两书合成而留下的痕迹。这从大的方面来说,仍属于作者疏漏或失误的范畴。而从多角度探讨“矛盾”现象的成因,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出路。  相似文献   

17.
“红学”成因之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自现代学科立场亦即一般意义上观,"红学"应属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一个具体领域,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即使从特殊角度考察,《红楼梦》研究也难以成为具备自主性品质的专业学问。"红学"成"学"之因,必须从华夏固有的经学本源中探索,从"脂学"及其学统形成的历史脉络中追寻,这也是一门旧有之学实现学科重建的历史与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很多方面对前人小说有所超越,突破了历来才子佳人小说俗套。脂砚斋作为主要的评点者在脂评中也强调了小说创作应符合生活,不落俗套。从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情节模式叙事表达以及文中对户外室内的场景器物描写三方面反映出脂砚斋在小说上的深厚修养和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文学典籍中巅峰之作的《红楼梦》,在情节事理、人物塑造、场景布置等方面均存在不少相互抵牾之处。文章从《红楼梦》文本中择要列举其悖谬瑕纰,加以分析,探析《红楼梦》是由《风月宝鉴》、《(红楼梦)初稿》和《(石头记)初稿》三部不同主旨的小说合成的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20.
胡文彬的红学研究大体可用"两点两论"来表述。所谓"两点",即两个基本关注点:一是《红楼梦》与红学传播交流史,二是《红楼梦》版本包括抄本与程高本研究;所谓"两论",即"红楼人物论"和"红楼文化论"。"两点两论"可谓胡文彬文学批评观点和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胡文彬解悟《红楼梦》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