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汉代强化孝伦理的措施及社会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倡导“以孝治天下”,将孝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并通过奖励孝子、选拔有孝行的人为官、开展尊老活动等措施强化孝伦理教育。这些措施对汉代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师生关系、君臣关系和乡里社会的人际关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楚辞·九歌》中,除《国殇》、《礼魂》外,其余九篇都是祭祀自然神的作品。在这些神灵中,有活动于同一平面的诸自然神,还有高居于诸神之上的主宰神。各种神灵之间,既有横向的平等交往,又有纵向的上下支配关系。《九歌》中的神际关系不仅是平面式的,而且还是立体层阶型的。认真探讨纵横交错的神际关系,对于正确认识《九歌》的审美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古代中国和以色列的宗教文学中都有以人牲报祭神灵的文学事象。中国上古杀俘祭社的文学事象先期保存在《诗经》中 ,这与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而形成的社神崇拜密切相关。《诗经》对杀俘祭社作了正面描写 ,对杀俘祭社持肯定态度。而到了《左传》中 ,杀俘祭社成为负面事象 ,遭到作者和当时士人的批判 ,反映了人本思想的抬头 ,人的生命受到重视。与此相应 ,《诗经》和《左传》对杀俘祭社场面的描写有详略之别。古代以色列宗教文学也有以人牲报答神灵的祭祀事象 ,神灵的施舍和以人牲祭祀报答遵循对等的原则 ,对于用人牲进行祭祀的情节有详尽的叙述。古代中国和以色列与人牲报祭相关联的文学事象体现出一致的人神交往原则 ,同时又有明显的差异 ,二者所用人牲的来源不同 ,作品格调不同 ,同类题材作品的演变趋势也迥然有别。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神话在由原生态向次生态演变的过程中 ,出现几种值得注意的趋势 :一是由于人的欲望驱动而出现的世俗化倾向 ,神灵从封闭状态中走出来 ,与世人日益接近 ,也像人一样充满欲望。神灵的世俗化使它脱去恐怖的性质 ,不再是令人敬畏的对象 ,人神之间的关系变得轻松 ;二是受传统婚姻观念和阴阳学说制约而出现的伉俪化倾向 ,许多原生态神话中的独身神灵 ,有了自己的配偶。神话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伉俪化倾向 ,有的一目了然 ,非常明显 ,有的则比较隐晦 ,处于潜藏状态 ;三是受农业文明影响而出现的老龄化倾向 ,许多原生态神话中年轻力壮的神灵变成老年神灵 ,欲以此强化神灵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5.
王倩 《学术探索》2013,(7):73-77
语旨是指交际活动所涉及的人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包括语篇中所涉及的参与者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角色关系等。汉代文人五言诗的参与者较为单纯,主要有浪迹天涯的游子和孤独寂寞的思妇,表现出了当时文人们所处的中下层地位和思妇的从属地位;其中的角色关系涉及夫妻关系、朋友关系、君臣关系、文人与达官显贵们的关系、作者与读者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6.
商系墓葬中的壁龛墓约当殷墟文化一期早段时出现的一种较为特殊的葬俗,其功能与先秦祭祀坑中壁龛功能相似,主要用于祭祀地神、司寒神等阴性神灵时放置供品或祭人、祭牲等,目的是获得神灵佑助。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的许多诗篇描述了农事以及与农事有关的政治活动、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农事指耕耘、播种、管理、收获和贮藏等事宜.祭祀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对超自然力的"神灵"的崇拜,是为了建立、维持或恢复人与"神"的良好关系而将物品进献给神灵的宗教仪式.农事是立国之本,祭祀为治国要政,农事和祭祀活动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屈原改编的《九歌》塑造出了新的有个性的神灵形象,并以此作为象征手段,真实地反映了楚国的社会生活与民情风俗,同时诗人在对祭祀的神灵形象的描绘与赞颂之中,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愿望;在对神与神、神与人之间悲欢离合的情节和缠绵悱恻的恋情的描写之中,也隐约地寄寓了自己的身世遭际。  相似文献   

9.
关于两汉时期国家祭祀制度的研究,前人虽作了些必要的研究,但有扎实的学术专业基础并执著不移取得成果的人不多,以专著论述形式介绍的也很少。近日,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广西民族学院王柏中博士新作《神灵世界:秩序的构建与仪式的象征—两汉国家祭祀制度研究》(下简称《神》),填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读后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该书共九章,加绪论、结语、参考文献、后记,共计27万字。该书是作者长期研究汉代有关祭祀的结晶,是以汉代祭祀制度为研究对象的一部理论专著,全书内容涉及汉代的祭祀活动、国家祭祀礼仪和祭祀制度、祭祀活动的种类…  相似文献   

10.
秦雍州的数百杂祀是秦民间宗教的具体内容的反映。它们可分为天文诸神、生产和生活之神、人鬼和其他杂神三类 ,天文诸神蕴涵着数术意义 ,其他神灵则跟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从宗教学角度看 ,它们的内容和发展水平属于民间宗教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古代一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有许多是被“神化”了的。战神、爱神、复仇神、丰收神等等,都是人的有关思想意识、感情心态的神灵化,为现实中的人所不可企及。中世纪一些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大量的田园牧歌、山水诗和游记中,人是被“物化”了,被“物化”成为自然山水或花草树木之类。文艺复兴之后,文学作品着重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写人的真实性格,这是一大发展。古典主义文学在塑造人的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它还不足以充分描写现实生活中丰富而复杂的人,完整而多样的人,统一而变化的人,有着无比广阔的精神世界的人。随着文学的发展,不少先哲便提出要写“复杂性格”。有的人则把“性格”一词的概念无限扩大,使它包罗万象,变成和“人物”完全相等的同义词。  相似文献   

12.
吴广平 《云梦学刊》2011,(1):151-151
侯文学著《汉代经学与文学》一书,凡27万字,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资助出版之“高校社科文库”丛书之一种,2010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侯文学根据其博士后出站报告增删而成。汉代是经学“昌明”与“极盛”的时代,欲明汉代文学,不能回避其与汉代经学的关联。汉代经学与文学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  相似文献   

13.
关于“形神”关系的不同辩难 ,与关于“神灭”论同”神不灭”论的论争 ,是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思想界的一个焦点。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看 ,“神灭”论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 ,而“神不灭”论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这是不容置疑的 ;而从美学的意义上看 ,这场论争则大大提高了当时的思辨水准 ,深化了人们对精神现象的超越性、丰富性和广延性的认识 ,并直接强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美学中的重“神”倾向。深入分析慧远、宗炳等人的“神不灭”论思想 ,可揭示出其与顾恺之、宗炳和刘勰等人在文艺领域里对“神”的重视与“神不灭”思想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人文杂志》2004,(4):131-135
秦雍州的数百杂祀是秦民间宗教的具体内容的反映.它们可分为天文诸神、生产和生活之神、人鬼和其他杂神三类,天文诸神蕴涵着数术意义,其他神灵则跟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从宗教学角度看,它们的内容和发展水平属于民间宗教.  相似文献   

15.
经学对汉代文学发生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学与汉代文学史整体图景的关联,呈现为顺承与逆反两个方向,而经学与文学的基本关系是整合与背离;二是汉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经学主题,这是经学向文学渗透最为显明的表现,而徘徊于“学”“术”两端的士人心态在其中表露无遗;三是经学之于文学的制度性建构,此即由经学观念导致的乐府机构的设立之于汉代文学的顺向性和文化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楚卜筮简中有八个冠以“司”字的神名,即司命、司祸、司录、司折、司祲、司差、司佗、司救。这些诸司神的职掌大多与人的生老病死有关,其得名与俗世的官职存在某种对应关系,是相当晚起的一组神灵,普遍存在于战国时期各地的民间信仰之中,应属于职能神的范畴。  相似文献   

17.
张树平 《东岳论丛》2012,33(6):68-75
从文明进展的角度来说,“神”的发现是先民观念世界中的重大突破;从政治知识发展的角度来说,“神”观念的出场具有重要的政治知识意义.族群生活形态与“神灵世界”相互交织、相与为用,族群生活及其进展推进了“神”观念之发展及其成熟化.“神灵世界”的成熟化,从其知识后果来说,即意味着“神系政治知识”之逐步确立.“神系政治知识”展开为四个方面,即“想象的共同体”之建立、“神”与“人”之间的非对立形态、“神”与“人”之间确定而不均衡之联系、“神系”与“权力”观念的相互发明.“神系政治知识”的独特内涵与气质形态,深刻影响了中国早期政治知识的后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与一般的理学史论著不同,孙奇逢在《理学宗传》中加入并且肯定了汉代学术成就等内容。这些内容本来并不应该出现在正统的理学史论著中。之所以如此,应与孙奇逢试图修正宋儒的政治理念有关。宋儒强调的是一种对抗式的君臣关系,而孙奇逢强调的是一种合作式的君臣关系,这在清初的政治语境中有其合理性。孙奇逢的政治理念在当时拥有不少支持者,并影响到他们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19.
宓妃是中国文学史上光彩照人的女神系列形象之一,最早见于屈原的《天问》《离骚》,在两汉辞赋中逐渐丰富,至中古时期发展成为极具审美意义的文学形象。中古时期宓妃形象的新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神恋曲中风姿绰约的女神形象、世人钦慕的神仙形象、现实世界的美人形象。宓妃形象由神话趋于世俗,由单一趋于复杂的发展变化,与中古时期文人普遍对君臣遇合的政治理想的追求、对得道成仙的精神渴求和世俗享乐之风的盛行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论汉代颂赞铭箴与汉赋的同体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代,不仅辞赋繁盛,多种文学和文章体裁也得以发展、成熟.但因为其中颂赞铭箴关系密切,它们都追求文辞繁富,着重铺陈,行文上注重句式的整饬和用韵,在文体上有共同点,但用途则各不相同.文章试图从文体发展和社会作用等方面探讨汉代颂赞铭箴与汉赋同体异用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同构性与差异性,为汉代文学的文体研究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