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因王朝兴替、黄河河道摆动等因素影响,历史上灵州城址历经四次迁徙:北魏孝昌二年(526),改薄骨律镇为灵州,州治河北胡城。西魏大统六年(540),南迁至薄骨律镇旧城。明洪武十七年(1384),迁至今苦水河注入黄河处新华桥二队附近。明永乐年间,迁至今灵武市园艺三队附近。至明宣德三年(1428),又迁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  相似文献   

2.
傅维鳞(?—1667),原名维桢,字掌雷,号歉斋,直隶正定府灵寿县(今河北灵寿县)人。维鳞的八世祖叫傅才,因有开国功隶明羽林右卫为正千户,永乐时随驾迁京,升官至锦衣卫指挥使。傅才之子傅宽徙居灵寿,弃武习文,从此子孙皆以耕读为业。维鳞之父叫傅永淳,明天启进士,崇祯时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太仆寺少卿,吏部尚书,因抨弹不避权贵,为忌者所逐,引疾致仕。甲申明亡,永淳北向痛哭,率全家逃入东海岛避难六个月后,清兵入定京师,始返故居,家产荡然无存,永淳自海上归来,又“陛见辞归山中”后,便闭门读书,绝不与公门官吏往来。  相似文献   

3.
曹雪芹的祖先曹端广于明永乐二年(1404)随兄端明,自江西南昌武阳北上至河北丰润;端广约于永乐五年(1407)入辽,“著籍襄平”;约于永乐八年(1410)由襄平南下七十里至辽阳,约于永乐十年(1412)在辽阳生子曹俊;后来曹俊及其后裔曹智、曹世选、曹振彦、曹玺等“世居沈阳”。说曹雪芹祖籍是武阳、丰润、襄平、辽阳、沈阳都正确。  相似文献   

4.
南宋知名学者、文学家罗愿,有传附见《宋史》其父汝楫传后,甚简略,于其生平仕历多所未备。《全宋词》小传虽较《宋史》为详,可补者仍有若干事,兹予增辑。要点有: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荫补右承务郎,监临安府新城县(故地在今浙江富阳、桐庐之间)税。二十八年(1158)五月前,皆在此任。约三十一年(1161)至孝宗隆兴二年(1164),右承务郎、监饶州景德镇(今属江西)税。乾道元年(1165),监南岳庙。约三年(1167)至六年(1170),主管台州崇道观。八年(1172)起,通判赣州(今属江西)。曾摄知州。淳熙三年(1176)秋冬间仍在赣。六年(1179)二月至九年(1182),知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市一带)。九年秋或冬,朝奉郎、权发遣鄂州。十一年(1184)七月病卒于任。尚著有《新安志》。  相似文献   

5.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是近代中国政坛上风云一时的重要人物,也是晚清的一代权臣。张氏先世系山西洪洞县人。1404年(明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移山西之民至北京一带。张氏先祖也随之迁至北京东南之漷县。此后,其祖又自漷县迁至天津府南皮县(今河北省南皮县),张氏家族遂定居于南皮。自明至清,张氏族中数代为官。  相似文献   

6.
762年(唐代宗宝应元年),唐王朝军队屡败安、史叛军,收复河南、河北(今洛阳一带及河北北部);763年(广德元年),史朝义(史思明之子)势穷自缢。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即将告一段落。此时杜甫正客居梓州,他流离入蜀已有四年光景了。“鸟雀各夜归,中原杳茫茫”(《成都府》),他深深怀念那欲归不得的中原故国,朝夕期盼着战乱平息。  相似文献   

7.
香港主权沦丧与回归记事李慧郁秦至东晋初年属南海郡番禺县管辖。东晋初年至明隆庆六年(1572)先后属东莞郡宝安县、广州府宝安县、广州府东莞县、广州府增城县管辖。明万历元年(1573)至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属广州府新安县管辖。1840年6月,英国“...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河西垦田面积考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古以来,河西走廊就是中西交通的必经之地,也是中原王朝向西发展的根据地。从汉武帝建置郡县起,历代封建王朝无不重视河西的经营。明清两代,更致力于河西的开发。本文试就垦田面积的发展这一侧面,探讨明清时期河西的开发状况。 (一)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冯胜进军河西,随即在这里建置卫所,驻军屯田。从洪武至永乐初,设甘州左、右、中、前、后五卫(皆治甘州,今张掖)、肃州卫(今酒泉),山丹卫(今县)、永昌卫(今县)、凉州卫(今武威)、镇番卫(今民勤)、镇夷守  相似文献   

9.
南宋知名士大夫文人陈从古,<宋史>无传,清陆心源<宋史翼>亦未之补.<全宋词>陈从古小传因属草创,故较简略,于其生平未备者尚十数事,兹予辑补.要点有:从古,字又作"希颜"、"唏颜".斋名敦复斋,人称敦复先生.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闰四月后至二十四年(1154),左迪功郎、临安府富阳县(今浙江富阳市)尉.约绍兴二十九年(1159)至三十二年(1162),左宣教郎、邵州(今湖南邵阳)州学教授.约孝宗乾道二年(1166)至五年(1169),监行在榷货务都茶场.约乾道五年(1169)至七年(1171)间,曾任司农寺主簿.乾道七年(1171),知蕲州(今湖北蕲春一带).同年十二月前,阶官已至左朝散郎.淳熙元年(1174)五月,已权提点京西南路刑狱公事.二年(1175)春,以言者罢,主管台州崇道观.九年(1182),主管南京鸿庆宫.尚著有<和简斋诗集>、<和梅诗>、<万历会同>等.  相似文献   

10.
明帝国建立初期,朱元璋封第廿五子朱(木彝)为伊王,至永乐六年就藩洛阳。明代后期,神宗朱翊钧又封其子朱常洵为福王,至万历四十二年就藩洛阳。两代藩王所营宫室“崇台连城,拟帝阙”。但历经沧桑,王宫建筑多不复存,惟伊王府宫城南门之三座砖砌门洞尚在,即今洛阳老城西大街旧府洞。福王之藩洛阳,在伊王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一、缪氏抄校《永乐大典·顺天府》的由来《永乐大典·顺天府》存卷七至卷十四,系缪荃孙从《大典》中抄出,原为缪氏旧藏,后归李盛铎,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此书用缪氏专为抄书印制的绿格竹纸所抄,前半叶左方栏外印有“艺风钞书”四字。艺风,缪氏晚年别号。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三字,小字双行。全书有缪氏朱笔校字。首册书衣有李盛铎题字:“此书乃从《永乐大典》抄出,共存八卷,凡三册。”卷端有缪氏“荃孙”、“云轮阁”二朱文长方印和李氏“麐嘉馆印”朱文方印。《永乐大典目录》天字韵下列《顺天府》二十卷,即从《大典》卷四千六百四十四至四千六百六十三。此《顺天府》八卷应为《大典》卷四千六百五十至四千六百五十七。  相似文献   

12.
清宜昌设府于世宗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清朝初期沿用明制,称夷陵州,隶属荆州府管辖。据《清一统志》记载:“雍正六年,改归州为直隶州,十三年三月以归州(今秭归)为散州,升夷陵州为宜昌府,属湖北布政司”。宜昌自此始由湖北省直辖。又据《清志》载:“雍正十三年,置东湖县为府治,鹤峰、长乐、所降归州及所属长阳、兴山、巴东来隶”。这是宜昌设府以来所管辖最广的地域。而现今所辖之当阳、远安时属安襄郧荆道的荆门直隶州,枝江、宜都属荆宜道的荆州府。鹤峰县,元代为四川行省夔州路容美峒军民总管府所在地。朱元璋吴王元年(公…  相似文献   

13.
抚州府自唐至宋,以临川、崇仁为基础,扩展辖县,到南宋时辖临川、崇仁、金溪、乐安、宜黄五县,相沿至明。明正德时又添设东乡县,自此至清末,抚州府辖县不变。抚州府属鄙阳湖流域,居于江西东部的中心地带,抚河及赣江支流贯通其境。境内河道交错,山水相接,山地较多,属中南丘陵地区,农业一向较发达,是一个典型农业地区。明清时  相似文献   

14.
宁夏固原地区,地处祖国大西北内陆,现置固原、海原、西吉、隆德、泾源、彭阳六县。 明初,固原地区均属陕西布政司辖,成化四年(1468年)设固原卫,弘治十五年(1502年)升固原卫为固原州。当时,固原和辽东、大同、延绥、榆林、宁夏、甘肃、太原、蓟州一起称“九边重镇”。成化十年(1474年),延绥、甘肃、宁夏三边总制府移驻固原,“总陕西三边军务”。固原被视为北线要冲之地,“左控五原(在今宁夏境内),右带兰会(今甘肃兰州、靖远、会宁一带),黄流绕北,崆峒阻南,称为形胜。”由于军事防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固原成为西北最大的军马基地,朝廷设马政机构,成为一种与地方政权并存的机构。  相似文献   

15.
清代青海东部湟水、黄河沿岸的西宁县、碾伯县(今乐都县)、大通县、贵德厅(今贵德县)、巴热戎抚番厅(今化隆县)、循化厅(今循化县)、丹噶尔厅(今湟源县)均属甘肃省西宁府管辖;青海西部、南部、北部是蒙古族和藏族人民活动地区,由清朝政府派遣的“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常驻西宁管辖。一九二九年一月青海才建省。  相似文献   

16.
1898年 3月5日(农历二月十三日),生于淮安府山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祖籍绍兴府会稽县(今浙江省绍兴市)。 1910年 春,到辽宁铁岭,入银岗书院读书。秋,到奉天(今沈阳),入第六两等小学堂(后改名东关模范学校)学习。 1913年 春,到天津。8月,考入南开学校。 1917年 9月,赴日本留学。在日期间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1920年 11月,赴法勤工俭学。 1924年 7月回国。11月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宋、明以来史志及地方史料为依据,分析认为:白驹场从宋代至1952年大丰建县前一直在兴化境内,从宋至清,除盐户、盐课外归兴化县管辖;大丰建县后,白驹场的绝大部分仍在兴化境内;"兴化白驹场"决非"今属大丰",更没有理由认为"兴化白驹场"就是"今大丰白驹镇";施耐庵故里(包括阳宅、阴宅)应在兴化县白驹场施家桥(今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  相似文献   

18.
郑珺 《中华魂》2014,(22):14-16
长安街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被誉为“神州第一街”,其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兴建元大都时,其南城墙内的顺城街就在现在长安街的位置。明永乐年间,为了扩建京城,拆除了原来的南城墙,填平了护城河,在原城墙以南1公里(今正阳门附近)新建了南城墙,将原来的顺城街改建成最初的长安街,天安门以东到东单是东长安街,天安门以西到西单是西长安街,统称长安街,长约3.8公里,被长安左门、右门分隔为东、西两段。辛亥革命后,1912年拆除了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长安街始得贯通。1939年,在长安街东西两端开辟了启明(今建国门)和长安(今复兴门)两个城门,并形成延长线。  相似文献   

19.
沈勖是创撰贵州地方志书的人。他原籍扬州府高邮州(今江苏省高邮),明初洪武年间跟随父亲到普安屯戍,遂隶普安军籍并寓终于普安(今贵州省盘县)。史志只说他“通经史,喜诗文”,其生平别无可考。在明代建置行省之初,他最早草创成贵州省的第一部地方郡县志。明清以来通称为“普安州志”(治所在今盘县)。人们常常盛称他撰著地方文献的功绩,可是对于他所创作的诗文,却有不少的讹传。今据明代较早的普安地志书予以辨证。  相似文献   

20.
<正> 明清年间湖南与湖北一样被称为“楚”,湖南被称为“湘”还是后起之事.但因本文讨论的范围局限在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之内,故而只用“湘”,不用“楚”,以免读者在地理概念上一时无所适从.明代湘西土家族地区属永顺土司保靖土司桑植土司管辖,苗族地区则属辰州府(府治沅陵)管辖.清初改土归流之后土家族主要在永顺府,永顺府辖有永顺、保靖、龙山桑植四县,后来永顺又划出一部分成为古丈坪厅,即今古丈县.苗族主要在辰州府,具体所在为永绥厅(今花垣)、乾州厅(今吉首)、凤凰厅和古丈坪厅南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