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论辩中以圈套误敌的技法很多.“隐含藏机”法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指在问话中隐含对方并未接受的假设,要求对方回答问题,诚而达到制服只了方的目的。这种技法实际上是逻辑上的“隐含判断”在论辩中的运用。所谓“隐含判断”,就是指隐含在别的语句中的判断。所谓“隐”就是隐而不显,未曾明受的意思;所谓“含”是指个依赖十别的条件‘而确实存在于某一语句或某一判断中的意思、说白了.隐含判断就是指“言外之首”、“弦外之音”。在论辩中,主动进攻的一方可以把对方并未接受的假设隐含在问题之中,巧设权谋,引敌人勃,以此达到论辩的…  相似文献   

2.
什么样的口才才算好?有人说“能言善辩”才是好口才,有人说:“口若悬河”才是好口才,还有人说:“沉默是金”才是好口才。不一而足。律师在法庭上“能言善辩”,把对方驳得哑口无言,从而打赢了官司,我们自然佩服他“好口才”。然而倘若是一位商务谈判  相似文献   

3.
西方政要,似乎口才都不错。他们但凡公开演讲,总是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其中的一些著名章句,还作为经典名言被流传下去。事实上,这种“口才”并非完全是个人成就,而更多地是集体创作的结果。比如,美国总统就有专门的写作班子,这些白宫写手才是造就“总统口才”的幕后功臣。  相似文献   

4.
工具是指进行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说口才具有工具性,意思是说,作为一种才能.口才本县没有阶级性、政治性.也没有美丑善恶的道德差别,它是工具,是手段,只是由于使用这种“工具”的人具有不同的阶级性、政治性及道德差别,这种“工具”生产出来的“产品”——言语.才有了阶级差别、政治差别及道德差别。懂得口才的工具性意义在于.当看待、评论口才问题时要把口才问题和道德问题分开.不把二者混为一谈。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存在着认识上的混乱,这种混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贬抑口才,认为笨嘴拙舌是忠厚老实,而能说会道则近于…  相似文献   

5.
论辩中的“名辩术”□黄中建“名辩术”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说客辩士常用的一种论辩技巧。它是指对论辩命题中某些核心概念进行辨析,从而阐明自己所持的观点,驳斥对方的错误观点,取得论辩胜利的方法。我们知道概念是判断和推理的要素和基础,是由“名(词语)”与“实(...  相似文献   

6.
先取共识后析异同──“共识推论”的论辩技法黄中建在论辩中,当双方观点尖锐对立,相持不下,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共识推论”的技法来取得突破论辩僵局、战胜对方的效果,所谓“共识推论”是指在论辩双方都共同承认和接受某一观点或理论的的提...  相似文献   

7.
有谋略的军事家不仅勇于摧毁和占领敌人的堡垒,而且还善于缴获和利用敌人的武器,达到“以子之矛,攻子之后”的妙用,取得化害为利,借箭致胜的效果。机智的论辩者同样聪明,他们象草船借箭、料敌如神的诸葛亮一样,善于将论敌射来的攻击利箭一齐收住,再反射回去,夺得论辩的胜利。这就是论辩中的“借箭术”。例如,当年马克思与混入革命阵营的机会主义头子巴枯宁论战时,曾经有一个外国通讯员在《晨报》上为巴枯宁鸣冤叫屈,并利用“宁愿和聪明的敌人打交道,也不愿和愚蠢的朋友讲来往”的谚语来恶毒攻击马克思对巴枯宁的严正批判。马克…  相似文献   

8.
一、什么样的口才才算好? 有人说“能言善辩”才是好口才。有人说“口若悬河”才是好口才。有人说“风趣幽默”才是好口才。有人说“沉默是金”才是好口才。不一而足。 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的认识,使我更加坚信,把“什么样的口才才算好”这个问题尖锐地提出来是明智的,否则真不知有多少年轻人会继续在口才的误区里沉迷。 在不同的“规定情境”下(即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等等),“好口才”会有各种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打人莫打脸,骂人莫揭短。”然而,在语言对抗激烈的论辩中,总有一些底气不足而辩风拙劣的论辩者却偏偏要抓住你的“短处”来做文章,并以此作为“杀手锏”,必欲置你于死地而后快。面对这种情况,无言以对,自认晦气,正中对方下怀,只会助长对方气焰;而暴跳如雷,大光其火,不仅无济于事,还暴露了你修养太差,也易失去旁听者的同情。其实,在论辩中,对方揭你的短并不可怕,也并非无法克制,只要你掌握了以下技巧,就一定能有效地反击对方的揭短伎俩,说不定还能以此为突破口后发制人呢。 先承后转 以退为进 金无赤足,人无…  相似文献   

10.
毋庸置疑,社会对现代人才职业培养的重视度居高不下,尤其是演讲和口才能力颇受人们青睐,高等专科学校强化学生演讲和口才表达的要求十分强烈。本文浅谈现下大学生演讲和口才能力的问题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提升大学生演讲口才的有效路径,望对日后大学生成长成才有所增益。  相似文献   

11.
巧布疑阵请君入瓮16演说与论辩———论辩中的“诱敌就范”□黄中建在军事上,如果敌强我弱,正面出击不易迅速克敌制胜,高明的指挥官常常以假象“示形”,巧布疑阵,诱敌深入。这就是兵法上的“诱敌就范”之计。此计也可用于论辩。面对强词夺理的对手,可先提出一个或...  相似文献   

12.
论辩中的“投其所好”术□黄中建论辩是参辩双方的一种逆向抗衡,而这种抗衡往往针锋相对,僵持不下。要想突破僵局,取得论辩的胜利,不妨另辟蹊径,变逆为顺,采用一种“投其所好”的战术,从顺向的角度,向对方发起一场心理攻势,在顺的过程中化解对方的攻势,发现对方...  相似文献   

13.
在论辩实战中,根据情况,也可以用“半截子活”去进攻、反驳或者防守。并且,很多时候,出于对环境、对象等因素的考虑,最好走一条既能痛快地辩论一番又能防护自身的路子。所谓引而不发,就是在论辩中,对于双方所辩论的问题,只道出我方的认识的“前半截话”,或者与此相关的另一事物(理),或者说出一些前提和条件(或结果),而不谈结果(或不谈前提和条件),以此作“引子”。让对方自己去悟出其中的“道道”来,让对方自已去得出与他“认识”相异的结论。‘丐D而不发”的技巧在论辩中的运用,主要有这么几种情况:(1)以曲表直委…  相似文献   

14.
您千万不要相信:您能说会道就能做好公关工作。因为,假如不适合语境,纵然您有三寸不烂之舌,也会把公关工作做砸的。还可谓“成也口才,败也口才”。这,绝对不是笔者危言耸听,更不是有意拿别人的一失之意夸大其词,因为这样的教训太深刻了。下面的一个例子,恐怕会让人回想起来就汗颜,就可叹,就可气。  相似文献   

15.
讽刺与幽默是一种极具机巧而且杀伤力很强的论辩方式。在论辩中,它不但能以寸铁夺人,置论敌于进退维谷,攻防失措之窘境;亦能力挽狂澜,起死回生,摆脱己方的被动局势与险峻局面,进而展现出论辩者的超凡智慧与大将风度。“谈笑间胡虏灰飞烟灭”,善辩者在唇枪舌剑中多善于使用讽刺与幽默。讽刺与幽默的雄辩力量,一方面归结于它的特殊功能,另一方面归结于论辩者敏捷的思维与灵活驾驭语言的能力。戈尔巴乔夫与里根的微辞──讽刺与幽默的含蓄牲1985年11月,美苏首脑在日内瓦会晤,在一次会谈前,戈尔巴乔夫对里根说:“我昨天做了个梦,…  相似文献   

16.
论辩是一场唇枪舌剑的对抗,在许多时候,以硬碰硬,针锋相对,却常常是两败俱伤,达不到明辩是非,以理服人的目的,往往还伤了各气。善辩者往往极力避开不利条件下的正面冲突,柔化锋芒,巧妙周旋,以柔克刚,以弱制强,从而折服对手。这就是论辩中的“柔胜术”。“柔胜术”历来为兵家所推崇,也是舌战中的常规武器。“柔”与“刚”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带证关系.“柔”相对细O”而言,有其独到之处,刚强之物,形可碎而不可变,坚而不初,强而易碎;而柔软之物,随势变形,柔而财长久,软而有韧性.在论带中,有时避强守柔,看似怯弱,实为…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兵法很讲究‘“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孙子兵法》十三篇,就有《虚实篇》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兵家要语》中讲‘“善学兵者,通于虚实之变,遂可人于神微之奥。’”也就是说,只有精通于虚实之变的人,才能算是懂得谋略的神妙。其实论辩也是这样,变幻莫测的虚实战术是克敌制胜的有力武器,而虚实战术最常见的方式是“以实击虚”。本文就一些论辩实例来谈谈这种技法的运用。所谓“以实击虚”技法是指在论辩中论敌用一些虚妄的、无法验证的问题来企图难倒辩者时,辩者反其道而行之,以一些具体的、实在的问题来回敬对方,争得主…  相似文献   

18.
论辩中,为了强化己方辩旨,或者驳倒对方论点,有时也可以在“细听”和“慎思”中抓住对方某一辩意,或正借、或反借,构势全篇,使整个辩论过程始终在我方意旨下进行。当然,这种“发展”应该随着对方的思路论断,随时“申明”己方辩旨,并以“反牵对方的鼻子”、发展、揭示我方主旨为高妙。这就是本文所要介绍的一种论辩技巧:借意发展。王若飞被捕入狱后,积极宣传革命道理,使很多人觉悟了。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防止王若飞的“赤化”,就弄来一个在旧军队中当过排长的姓张的“抢劫犯”,和上若飞关在一个囚室。这个“结伙抢劫,杀人越货”…  相似文献   

19.
有一则古老的故事:从前有两个将军同时到某地买盾,一个从东边来,一个从西边来,东边的将军说盾牌是金质的,西边的将军说盾牌是银质的。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卖主见状将盾牌翻了个面,笑着说:“两位将军,你们看看这盾牌到底是金的还是银的?”两人再一看,先是惊疑,后是惊悟,原来这块盾牌一面是金的,一面是银的,是块金银盾。论辩是揭示真理的一种方式,而真理是相对的、复合的,事物不但在本质上具有多种属性,其外表更是千姿百态、变化无穷。论辩中,由于受时间、空间、环境条件及论辩者自身的立场、认识方法等等…  相似文献   

20.
意识唤醒———一种心理激发的说服术□黄中建演说与论辩什么是“意识唤醒”呢?我们先举个例子来说吧。有个7岁的男孩看病时不愿打针,护士会对他说:“哟,男孩子还怕痛!”7岁的男孩已懂得“男孩子”意味着勇敢、顽强了,护士这一说他会感到不好意思,便会勇敢地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