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作为湖南区域学术的概括,"湘学"一词最早在19世纪末出现,至20世纪20年代,湘学已经成为湖南区域学术的专称。湘学经历了楚南之学、湖湘学派、船山之学、晚清经世理学等发展形态,形成了学术传承及其形态,即所谓学术谱系。到清末民初,注入了近代科学的因素,由此而转型为近代湘学。湘学是湖南区域学术,是湖湘文化的内核,也是湖南精神的理论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近代湘学的认识论,主要体现在知行观方面.王船山的知行观,是他哲学思想的精髓,一方面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色,另一方面则有返本开新的意义.他在批判理学、心学知行观的基础上,提出了 自己"知行相资"的新知行观.船山的知行观,强调实践,主张力行,呼吁变革.船山的知行观影响了近代湘学.近代湘学中有一条注重实践、强调"应变"的认识论思想线索,这条线索是从船山的知行观衍生出来的.湖湘文化中有关知行关系的认识,还构成了毛泽东《实践论》的思想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3.
湘学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质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目前湘学的研究状况作了系统的梳理与述评。着重对湘学的概念、源流、特征研究、古近代有关人物与湘学的关系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创见。  相似文献   

4.
湘学是一个特指的学术文化概念。张舜徽在其著述中有大量有关湘学的论述,既有全景式的观照.又有个人的特写,生动地展现了湘籍学人的行事和学术风范,全面、客观的论述了湘学的学术渊源、学术特征,使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湘学显著的地域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5.
毛健 《船山学刊》2014,(1):67-73
湘学是湖湘文化数千年来积淀、蕴育的精髓,其思想源远流长。远古的炎文化和舜文化是湘学形成的重要渊源;古老的湘楚文化是湘学萌芽和茁壮成长的温床;先秦与秦汉时期流寓湖湘的屈原和贾谊,他们流传千古的作品和精神是壮大湘学的重要思想文化养料。  相似文献   

6.
卢刚 《船山学刊》2003,(2):102-104,134
《湘学报》、《湘报》是戊戌维新期间,湖南具有全国影响的两份重要报刊。唐才常作为这两份报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对《湘学报》、《湘报》成为湖南维新变法的重要舆论阵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一)由湖南学政江标发起、创刊于1897年4月22日的《湘学报》(原名《湘学新报》),作为以开化湖南风气,宣传维新变法为目的综合性理论刊物,是近代湖南最早的新式报刊。唐才常任《湘学报》主编,同时兼任“史学”、“时务”和“交涉”三个栏目的编辑、撰稿工作。唐才常借助这种新式宣传媒介,以笔为枪,大胆著文,大力鼓吹救亡,倡导变法,在当时的湖南思想界产…  相似文献   

7.
千百年来的湘学传统成就了湖南发展重要的非物质遗产和精神资源,"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实事求是,经世致用"构筑了湖湘文化的深厚精髓.学术必须服务国家、关注现实、关怀民生,引领和回答社会转型中的种种问题,从而彰显理论自觉和公共责任.当下湖南学术人,尤其是青年学术从业者,必须勇于担当、服务民生,必须敢于质疑、大胆创新,必须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必须淡泊名利、业精于勤,必须捍卫真理、复兴湘学.  相似文献   

8.
谭嗣同是一位深受湘学传统影响的著名学者,其“学”、“政”、“教”结合的学术旨趣,正源于湘学学统.从区域学术史的角度看,谭嗣同个人的学术历程其实也是湘学史的演进历程,其新学学术形态的转化体现了湘学从传统向近代化转型的内在要求和学术理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阐述《青郊杂著》之韵学原理,分析《文韵考衷六声会编》之韵图音系,申述作者桑绍良的韵学观点与实践,又通过阐述《字学元元》一书之等韵音理与韵图结构及其反映的明代郴州音系,体现作者袁子让的韵学观点及其在等韵学上的贡献,并由此二人以彰显明代湘人于音韵绝学亦崭露头角。  相似文献   

10.
随着《皮锡瑞全集》的出版,对皮锡瑞思想的研究可望进一步深入和全面。皮锡瑞思想在日本的影响,早在李肖聃的《湘学略》中就有提及,但是究竟实际情况如何,一直未见详细的论述。狩野直喜既是京都中国学的奠基者,也是日本汉学界继承清朝考据学学统的传人,致力于中国古典解释学的现代复兴。狩野直喜的经学研究,特别是终其一生都非常关心的《春秋研究》深受皮锡瑞经学思想的影响。其弟子小岛祐马作为京都大学中国哲学学科中社会思想史研究方法和学风的开创者,不仅标点了皮锡瑞的《经学历史》在日本出版,而且将其公羊学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社会思想史研究中,并在晚年提出只有中国文化才是通向世界和平的唯一之道。  相似文献   

11.
如何使中国哲学史这门传统学科继续焕发青春的活力,学术界巳探索多年,路子不外乎两条:引进新方法,开拓新园地。吴光同志的《黄老之学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以下简称《通论》),可以说,是在老问题上开拓了一块新园地。 说它是老问题,因为不仅清人王夫之、章学诚已对黄老思想作过评析,而且前辈学者顾颉刚、罗根泽、张心澂、钱穆、郭沫若等也对道家的源流和著作做过许多考释、纠谬工  相似文献   

12.
赵山林同志的《中国戏剧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高质量的学术著作。通过这部长达八十万字的论著,作者以科学的态度与勤奋的治学精神,系统清理和总结了中国古代戏剧学的丰富遗产,在把握中国戏剧学发展过程的基础上,认真探索与阐明中国戏剧学的内在规律,成绩显著。  相似文献   

13.
<正> 所谓湖湘学派有两层意义,一是指湖南地区的理学(即道学或新儒学),二是指它的继承和发展。三十余年来,台湾学术界在这方面作了不少努力,发表了一些论文专著。如吴康《南宋湘学与浙学》(《学术季刊》4卷2期1955年12月),蔡仁厚《南宋湖湘之学序论》(《鹅湖》4卷9期,1979年3月等)。特别是近几年来,出版了几部专  相似文献   

14.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其是沈从文苦心孤诣、精心营构的“湘西世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自始至终贯穿着沈从文的生命意识和审美理念。应重新认识《湘行散记》中所透露出的浓厚江湖特色。从四个方面探析与阐发《湘行散记》的江湖特色:江湖概念的价值取向;豪爽野趣的江湖人物;热烈浪漫的江湖爱情;江湖故事的传奇叙述。  相似文献   

15.
黄老之学作为先秦百家争鸣中一个新的道家流派,在战国及汉初曾产生过重大影响,特别在汉初,曾经成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在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老子》卷前四种古佚书(《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出土以前,由于书缺有间,缺乏可以明确判定黄老之学思想性质及特点的完整的黄老之学著作,研究比较冷落。帛书出土后,黄老学的研究柳暗花明,但“文革”间也只做了影射的材料。直到一九七八年以后,研究工作方步入正轨。几年来,学术界在黄老之学研究领域做出了许多努力,而吴光同志的《黄老之学通论》作为第一部系统而完整地考察和评价黄老之学的著作,则是目前这种种努力中较为突出的成果,而且也可以说它是一部关于整个道家思想史的著作。  相似文献   

16.
建立“汉语通论”的新尝试《汉语学》,许威汉著。42万字。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责任编辑:姚自力。早在1980年,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就提出过一种设想,即大学中文系关于汉语的课程,如现代汉语、汉语史、汉语方言等全放在汉语通论里。这一构想极...  相似文献   

17.
“学”的格局“学”的规模 “写作学”的奠基之作 新时期以来,写作教材不断涌现,不断更新,打破了几十年来写作教材数量既少又乏变化的陈旧格局,在这一新潮中,开风气之先,而且在全国影响最大的当推北京师范大学刘锡庆同志等编写的《写作基础知识》。之后,刘锡庆同志又研读精进,不断更新,先出版了《写作通论》,后又有《基础写作学》问世,这是一本写作学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18.
继《史记研究史略》、《史记与中国文学》、《唐前史传文学研究》之后,勤奋的张新科教授最近又推出了他的新的力作———《史记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出版)。通读这部新著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与此前出版的《史记通论》、《史记教程》这些著作相比,《史记学概论》与它们的区别就在于一个“学”字。学,指的是一项专门学问,也就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从西汉扬雄在《法言》中发表片断《史记》评论到今天,《史记》研究已经走过了两千年的历程,古今中外研究《史记》的论文不下3000篇,论著不下300种,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史记》研究的层次都…  相似文献   

19.
所言黔学,是与徽学、湘学、蜀学等具有同类学科命名与相似内涵界定的学术分野。具体而言,黔学是指从古典到现代发生于黔地由学术活动而形成的学术成果与学术研究之总称。犍为舍人的《尔雅注》,是现存《尔雅》最早的注释文本,受到后代学者的高度赞誉,堪称黔学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20.
王盾 《船山学刊》2003,(1):43-45,129
本文拟就湘学与同时并存的其他地域化显学之间的关系 ,作一学术宗旨及学术实践上的考查与评议 ,从而探讨近代史上若干历史史实发生、发展与解决的内外因素。一、湘学与吴学之关系三吴居长江下游 ,纳百川、临东海、聚东南财赋、汇江浙人文 ,据统计明代洪武至万历 2 4 5年间殿试三鼎甲和会元全国共 2 4 4人 ,其中南方 2 1 5人 ,占 88%。清代状元共 1 1 4人 ,江苏即占 49人 ,浙江 2 0人 ,事计 69人 ,占 68%。三吴儒生自明初至清中后期通过科举大量涌入仕途 ,在科举与儒学合流中成为王权体系吏治运作的支柱 ;但还有大多数未能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