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个人修养与整齐家庭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大事联系起来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学说的高度智慧和珍贵思想。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治平思想,这一思想在古代符合当时社会生活的特定内容。抛弃这一思想中的原有的落后内容,吸收修身与齐家、治国的关系的原理,对于建设符合社会生活的新兴家庭伦理,提高社会的治理安定程度和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批判地继承儒家关于修身治平的思想儒家经典《大学》中指出“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治国在于齐家”“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相似文献   

2.
湖湘学派继承了先秦儒学重视道德修养、伦理教化的传统,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的途径,方能达到成道求仁、治国安邦的功利目的。一儒家的治国之道,是将伦理与政治,伦理、政治与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倡导、实行的,突出地表现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递进关系的提出,即要想“治国、平天下”,首先就要从“修身、齐家”做起;而要“齐家”,其首要又在“修身”。因为“修身”与“治国”紧密相联,或者说“修身”就是为了“治国”,所以湖湘学派在“修身”过程中,特别强调培养学子“忠君报国”、“济世救民”的爱国思想;“…  相似文献   

3.
舜之齐家论     
作为中华道德文明的创始人,舜在处理家庭关系时始终坚持亲亲为上、忍让为先、孝悌为本,其治家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直接源自于舜,中华民族重视家庭生活与人情关系,特别能忍耐等民族化性格亦与舜齐家传统有关。  相似文献   

4.
正编者按: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理念,儒家向来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入世精神,将国家的治理与社会秩序的有效运行作为自己首要关注思考的对象;将日常行为规范中的"礼""乐""仁"等重要理论范畴,应用到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实践当中。其所主张强调的"仁政""民本""经世致用"和"内圣外王"等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不仅深深影响着中国及东亚传统社会数千年之久,而且对于当  相似文献   

5.
企业家的价值观与价值矛盾心理胡文中国古代的先哲们历来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而其中“修身”又是奋斗目标的始基,是为人之本。作为一个现代的企业家又何尝不是如此。企业家作为企业的带头人,其“修身”如何,也即其价值观如何,对一个企...  相似文献   

6.
儒家伦理思想的宗旨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通过个人道德的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独立意志的理想人格。这种积极进取的道德观念,对我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塑造社会主义一代新人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理论期刊编辑的道德修养略论朱林中国古代的先哲们历来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而其中“修身”又是奋斗目标的始基,是为人之本。作为一个理论期刊编辑又何尝不是如此,理论期刊是学术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中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8.
孙英 《理论界》2005,(5):204-205
在我国古代传统道德文化中,修养是一个重要的人生课题。有关修养的理论博大精深,文献浩如烟海。许多古代思想家站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度,强调修身为本,并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修养理论与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对今人提高自我修养,培养崇高的道德境界和道德人格有着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会见首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1].2010年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要制定家庭教育法律的目标任务[2].自古以来,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以个人修身为本继而实现人生理想的金科玉律,家在人的一生和社会价值实现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亟须破解传统家风家教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困境,在社区邻里关系建设中发挥良好家风家教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为构建人民满意的美好社区共同体指明实践路向.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4,(7):47-51
宋明理学充分发挥《四书》等儒家经典社会控制的思想功用,构建了"修、齐、治、平"的层次模式。这一模式既强调正君心、正百官、正万民三个自上而下的不同层次的心灵道德自律修养,实现个人完善和超越自我,又关注道德发展向社会实践,将社会控制实际过程划分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个自下而上的层次,肯定了齐家、治国与平天下在系统中具有的基础、主导与最终理想地位。这一模式也体现了宋明理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性、对象的针对性、思想统合性及时代特征,成为宋明理学以理治国理论体系的有机构成。  相似文献   

11.
自己本位--儒家道德的枢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儒家道德文化一统的社会现实,业已成为人们的常识.儒家以"仁"为主干的思想,往往被视为人本主义的代表,并长期受到青睐.现实生活里公德缺失的冲击波,客观上昭示和促使我们必须在更为深层的意义上重新审视儒家的价值观,以免在约定俗成的不变框架里自欺欺人."仁"虽然在表面上推重人际的关系,但以"事亲"、"尊亲"为具体内容,显示血缘宗法性的特征;在社会仁德的营建上,推重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途径,天下能否平安的关键在个人一己的修养,即"为仁由己",个人一己被赋予了最大的责任,外在社会对个人当有的支撑等基本被忽视;这体现的是自己本位的价值坐标倾向,从自己出发到他人的思维方式在血缘轨道上面的长期实践,必然形成先自己后他人的个人中心主义、自私的习惯意识,这一事实势必影响社会公德的发展和生长,这是应该引起注意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书院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朵奇葩。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中国的书院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教育制度在明清之际传入日本,尤其是《白鹿洞书院学规》对日本私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日本私塾咸宜园是江户时代最大的汉学塾,虽然它不具备书院祭祀、藏书等功能,但深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影响。无论是中国的书院还是日本的私塾都实行开放政策,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注重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并且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刻苦钻研学问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13.
论传统伦理的网络价值合理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雪枫 《社会科学》2002,20(9):53-57
本文认为 ,传统伦理实体的身、家、国、天下 ,分别对应于网络伦理实体的网络主体、网络计算机、民族伦理和网络社会 (世界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传统价值合理性 ,慎独、忠恕、民族性格、天下一家则体现了网络价值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王成 《东岳论丛》2002,23(5):122-124
孝慈 ,是中国传统道德极其重要的规范。儒家称之为“人伦之公理”。历代统治者和众多思想家也把它当作治国治社会的重要手段。孝慈既是对父母子女首要的、基本的要求 ,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今天 ,孝敬赡养父母、抚育子女仍然是社会主义新公民应尽的义务。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的重要论述是“两个结合”的重要成果。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新挑战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论述了新时代“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的“新变化”;齐家先要修身,“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加强个人的修身养性以齐家;国之本在家,要加强家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一体的建设。家国一体,国家富强才能家庭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家庭思想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儒家思想中,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其主要内容是道德立身,培养善性;忧患意识,经世胸怀;注重气节,勇于献身等.儒家修身观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效果上对当前高校的德育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朱熹在诠解儒家经典文本时所运用的体验诠释方法,既是求得圣人之心的心理诠释,又是基于经验之上的力行践履,是反求诸己的切己体察工夫.朱熹的体验诠释立足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是对"惟本文本意是求"的语言诠释的超越,体现了儒家学说经世致用的特质,也反映了朱熹与西方诠释学家对体验的不同理解以及不同的诠释目的诉求.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个人修养,从古至今都有许多有识之士大力倡导并且身体力行。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首要条件,可见个人修养是何等重要。古人还说:“一日三省吾身”,要求人们每天要三次反省自身的行为,可见个人修养如人一日三餐要吃饭一样,一天都不可缺少。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重视共产党员的修养和无产阶级的自我改造。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执政的时候,就专门撰写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教育和告诫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努力加强修养,做一个优…  相似文献   

19.
和谐的思想在中国产生甚早,早在<尚书>中就已经存在.实现整个天下的和谐,也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来源.在中国古代的司法实践中,法官并不是刻板的执行法律条文的规定,而是要在天理、国法和人情三者中间寻求平衡.这是因为对和谐的追求贯穿中国传统法发展的全过程.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和谐.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家的伦理学同它的哲学一样丰富多彩.研究它的修身理论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使传统文化现代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修身的必要性关于修身的必要性,先秦儒家认两方面进行了论证.第一,修身是国君治国平天下的主观条件.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仅离娄上的又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以大学盯修身是治国平天下2本,因为只有坚持修身才能做到德治、仁政和爱民.而德治、仁政是治国平天下的唯一途径.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以为政的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