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从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有关生活方式理论开始 ,回顾了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社会阶层与健康生活方式研究的主要成果 ,对我国目前有关特定群体、特定疾病与健康行为、健康生活方式关系研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认为在目前中国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的情况下 ,研究社会阶层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对造就积极向上的国家精神、引导和创造新的消费潮流以及形成更大的中间阶层群体都有现实和迫切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反精神贫困探析——以社会工作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向城市流动,生活空间实现了转移,但思想观念、角色意识、社会权利、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却无实质性的改变。精神贫困是农民工的另一类生存状态,反精神贫困是农民工走出困境,成为新社会阶层不可或缺的行动。社会工作必须积极介入,服务于农民工与城市间的互动,建设一个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香港的城市空间与社会分层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城市具有特殊的空间结构,相同社会阶层在居住空间的聚集,使得香港社会分层从不可视的社群分类或意识形态的分类变成可视的城市空间结构。这种城市空间与社会分层之间合二为一的结构,是香港式资本主义发展方式和政治、商业集团联合作用而产生的历史性结果。本文意图通过再现香港社会阶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的历史过程,讨论在经济起飞过程中政治集团及商业集团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香港社会阶层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健康是民生之本,市民的健康水平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树立健康理念,努力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提高市民健康水平,对实现大庆科学和谐跨越发展尤为重要。调研报告通过对大庆市民主要疾病发生情况和特定人群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从生活方式、卫生服务、生活环境等方面查找了影响市民健康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设健康城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大对生活环境监测和治理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居民阶层的分化以及住宅商品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在城市居住空间分布上出现了社区阶层化现象,这是城市经济发展、住宅市场信息导向与个人收入水平、社会地位、生活背景、消费观念、择居倾向等共同作用的产物。城市社区阶层化是城市社会阶层分化在居住空间上的反映,比较中外城市社区阶层化的研究及实践经验,可以推动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合理布局和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避免社区阶层化可能导致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6.
休闲体育是指为了健身、娱乐、宣泄情感、丰富文化生活而在闲暇时间里所进行的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体育活动。无论这是一种行为或生活方式,均离不开时间、地点、参与者和行为这四个要素。而这四要素明显地与社会阶层联系到一起。因此,“休闲体育”具有社会学的意义。在“休闲体育”研究和推广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社会阶层,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美芸 《兰州学刊》2011,(6):166-171
新世纪中国的都市化使得文学叙事随着对象身份的转变发生了主题的嬗变。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体制的成熟,城市社会阶层生活的差异性所引发的矛盾、城市外来移民的生存图景成为21世纪城市文学作品底层叙事的主要对象。值得关注的是:新世纪的作家们不仅仅关注底层的苦难,更有意义的是开始重新判断乡村与城市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谯珊 《社会科学研究》2003,23(3):119-124
消费生活研究是城市化与现代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到目前为止 ,国内史学界还较少涉及。通过分析抗日战争时期这一特殊历史阶段成都市民各阶层消费生活水平的变化 ,可以认为抗战前 ,物价低、生活便宜是成都市民消费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抗日战争打破了成都市民原有的生活状态 ,使市民生活水平发生较大变化 ,而这种变化 ,因市民社会阶层、地位及收入等的差异各不相同。抗战期间的成都市民消费生活水平的变化 ,虽然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但它同样构成了 2 0世纪成都城市生活的重要内容 ,并对成都城市化与现代化产生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9.
建设崭新的乡村生活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哲学和美学的崇高使命就是寻求一种宜人的生活方式。以农业为载体的乡村生活方式不同于以城市为载体的城市生活方式 ,乡村生活方式体现出来的和谐性、人文性、非功利性等特点有助于我们克服城市生活方式的不足。但乡村生活方式又有新旧之别 ,旧的乡村生活方式因为低效、狭隘、缺乏主体性而被城市生活方式否定。而崭新的乡村生活方式因其对城市生活方式与旧的乡村生活方式的超越 ,成为一种宜人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0.
<正>清末新政推动了中国司法执法等审判制度的改革,也带来了新的职业——律师的出现与活跃。这是一个新崛起的阶层,其教育背景、组织形式、经营手段乃至生活方式,都体现了迥异于传统的特色,为近代城市社会阶层的演变增添了新的景象。一、民国时期天津律师群体的兴起与发展民国时期,天津律师作为群体的兴起基于两方面  相似文献   

11.
胡必成  方金友  夏波 《学术界》2005,(3):289-292
由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王开玉研究员主编的《中国中部省会城市社会结构变迁———合肥市社会阶层分析》一书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以地处江淮之间的省会城市合肥为例,从实证的角度,以职业为基础,结合经济资源、组织资源、文化资源以及自我认同等因素,分析了我国中部地区城市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探讨了中等收入者的划分标准和新老中等收入者的转变,以及由中等收入者发育成中产阶层并构筑现代社会结构等问题,在充分展示了我国中部地区中等城市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过程、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基础上对于全面把握我国社会阶层情…  相似文献   

12.
白领群体生活方式的一项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活方式与分层是社会学研究的传统领域,但是相对来讲,生活方式与消费方面的研究在我国比较薄弱,特别是对新出现的白领群体生活方式,虽然传媒的报道不少,真正采取规范的社会学调查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依据社会学有关研究的理论,对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中的白领群体进行了抽样调查。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和描述,展现了城市白领群体的一些特征以及该中产阶层生活方式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3.
休闲对于个人生活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将休闲方式分为不同类型,利用CGSS 2010年城市部分的问卷和数据,用OLS回归方法分析不同休闲方式对精神健康及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娱乐锻炼型、社交型休闲方式对精神健康和幸福感具有积极影响,其中社交型休闲方式的作用更强;休闲方式部分通过精神健康这个中介变量而影响幸福感。  相似文献   

14.
“社会排斥”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法国,起源于对贫困问题的研究,现在已经成为解释各种社会问题的一个核心概念。农民工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城市只接纳了这一群体的工作,却排斥在了住房体制之外。包括为实现居者有其屋理想的廉租房的建设,因为城市户口的限制,把这一群体也排除在外,以至于导致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孤岛化和边缘化。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主观性建构和客观实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分析中国当前的社会阶层之客观实在和主观建构间的关系。我们根据汉川、海城、深圳、北京等市县的问卷调查资料和访谈发现,社会阶层的客观实在和主观建构之间存在着多种的差异。这一现象不仅来源自于阶层间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和组织资源间的差异,也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成员对阶级阶层观念理解的差别。它提示我们在社会阶层的研究中必须考虑特定情境下的个人生活和中国的制度特性对阶层观念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过程中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发生了变化,城市空间格局沿着功能分区与社会分区的方向调整和变化,同时,职住分离成为新的城市常态,以单位为主体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逐步向以社会阶层为主体的社会空间结构转变,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社区,不同社区的区位及其环境各异,表现出不同社会阶层空间资源占有的不平等和社会阶层分化。社区之间以及社区内部缺少交往和交流,不利于人们的平等发展、全面发展,不利于人们和谐相处,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问题进行探讨,引导他们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全面的分析了大学生当前的学习生活方式、课余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方式、消费方式以及恋爱方式的现状和特点;分析了影响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各方面因素;并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求,提出了当代大学生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培养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城市居民精神健康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城市居民精神健康问题的研究,是探讨城市生活质量问题的重点之一。它通过城市居民从个体感受上所萌生的一种社会评价,来观察、评估城市生活的实际状况。本文根据我们对上海市区居民的生活调查,试从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城市居民精神健康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趋势,阐述了农民实现健康生活方式的意义.并对农民实现健康生活方式的路径选择提出了相关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低碳生活: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培志 《理论界》2011,(8):37-39
在全球低碳浪潮背景下,低碳生活是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型,是城市人应对环境变化的自觉行为,是人之本真追求与道德关怀的现实叩问与对话。从狭义城市生活方式角度来看,低碳城市生活方式的建构需要把握、理顺好低碳生活与消费、休闲生活方式的关系,并以此寻求低碳城市生活方式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