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作家路遥出生在陕北山区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他曾在《路遥小说选》自序中这样写道 :“我的生活经历中最重要的一段就是从农村到城市的这样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种种情态与感受在我的身上和心上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因此也明显地影响了我的创作过程。”一体现在路遥作品中 ,鲜明的思想倾向之一是对农村的深深依恋之情以及对农村的无限热爱 ,这也是从农村走出的作家的共性。贾平凹曾这样说过 :“知青受了一点苦 ,所以写了很多小说 ;农民受了很多苦 ,所以什么也没有写出来。”怜惜之情溢于言表。路遥也不例外 ,他的作品中的浓郁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农民是最富有创造力的。农村生活往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主要题材.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等。从《诗经》到唐宋诗词.农村生活的画面无处不在。《故乡》、《社戏》、《春蚕》、《秋收》、《残冬》、《暴风骤雨》、《创业史》、《平凡的世界》……从鲁迅、茅盾到周立波、柳斌、路遥等等.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始终被许多有深刻思想见地的作家关注着。  相似文献   

3.
1 《平凡的世界》(以下简称《世界》)所展示的风貌,是我们预料之中的,也是路遥创作道路上的必然——追求与选择的必然,思维定势与张力幅度的必然,力所能及的功底与可能达到的高度的必然。它没有让喜欢他的读者失望,也没有让关注他的人们过分惊讶。用我的一位朋友的话来说:他使的还是“老枪法”,唱的还是“信天游”。不过,我想补充一句:生姜还  相似文献   

4.
路遥苦难论     
路遥文学资源中最重要的遗产可能是其有关生活的苦难哲学.路遥的苦难情结是其崇高思想和人格的如实写照.他始终歌咏理想,赞颂劳动和土地,并把幸福真正建立在上面.路遥从不轻视独立、敏感的心灵,但却更为看重人民和生活的天地,只有在这一意义上,才能充分、深入地理解其作品朴实、深沉、炽烈而又壮丽的风格和追求.从写作伦理出发,即便可以展开和设置小说意义生成可能性或复杂性的角色,也很容易因为苦难精神的缺失而受到冷落.路遥作品普遍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对自己最熟悉的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生活的有力再现.路遥的苦难意义也许就在“过渡”.  相似文献   

5.
13岁的我读过很多文章,可读到《没娘的小鸟》这篇文章时,我才第一次真正体验到心灵的强烈震撼。读完这篇文章,我的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场面:一群淘气的小男孩捅遍了山鸟的窝巢,把山鸟下在窝里的蛋都打碎了。一只只没有睁开眼睛的小鸟从打碎的蛋壳里露出来,光裸裸的小肉团,可怜极了!可惟独一个蛋还没破。后来,比安基拿定主意要搭救这只小鸟,于是,就把它放在柳莺的窝里。柳莺妈妈虽然还摸不透这个山鸟蛋,但是仍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抚养着小山鸟。渐渐地,小山鸟长大了,为了感谢这位新妈妈,小山鸟就替柳莺妈妈“孵”小柳莺。这动人的故事令我…  相似文献   

6.
一个星期六,朋友带着他10岁的儿子来我家,气呼呼地给我看一篇作文。作文上赫然打的是“95”分,老师还写了一大通的评语。正在疑惑之时,没等我开口,朋友便发话了:“你看看,现在小孩子真是的。说写《我的妈妈》,可那写的是我吗?有些情节在我的生活中根本没有。他倒好。还乐颠颠地说自己能干。哎……”“这个……”我刚想说,又被朋友的话语打断。“简直是胡编乱造。这样下去,我真担心他的作文。你说说,能这样虚构作文吗?”  相似文献   

7.
路遥论          下载免费PDF全文
路遥资源中最为重要的遗产恐怕是他有关生活的苦难哲学。路遥的苦难情结是他崇高思想和人格的如实写照。路遥始终歌咏理想、赞颂劳动和土地,并把幸福真正建立在这一基础上。路遥从来也不轻视独立、敏感的心灵,但却更为看重人民和生活的天地,只有在这一意义上,才能充分、深入地理解他作品朴实、深沉、炽烈而又壮丽的风格与精髓。从写作伦理出发,即便可以展开和设置小说意义生成可能性或复杂性的角色,这些角色也很容易因为苦难精神的缺失而受到冷落。路遥作品普遍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对自己最熟悉的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生活的有力再现。路遥的苦难意义也许就在“过渡”。回眸路遥,可以说是仰慕文学理想年代的繁华,凭吊文学永远的精魂。    相似文献   

8.
从非文学视角论述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在普通读者群中受欢迎的原因.路遥以城乡二元结构为整体叙述背景,敏锐地抓住了其中一些问题,并从文学角度给予了深度解析,他对巨大社会变迁过程中农村贫困地区人的生存状态及一些人在改变命运过程中奋斗历程的揭示可从哲学层面进行解读.路遥将自己深刻的生命体验融入作品中,对生活世界中一些最基本感情的深入描写很容易打动普通读者.  相似文献   

9.
“祝兴义是一位描写乡村生活的能手。”“读他的小说,有‘乡情拂面、乡音在耳’之感。”1988年河南中原农民出版社为他出版乡土小说专集《只因河那边一段风流》作如是评价。作者自称偏爱这方面的题材。1985年江流在《杨花似雪》集序中说,本集“大都是写农村人物或农村出生的知识分子。”“他的作品,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善于从‘微观世界’去揭示善良的人性,纯厚的人情,洋溢着传统的美,淳朴的美。”到目前为止,祝兴义小说绝大多数取材农村,他几乎把全部心身投入到这个领域。我想,农村不仅仅是他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坏给人看”。在《人生》中,不论是高加林和刘巧珍,还是高加林与黄亚萍,抑或是周克南与黄亚萍,他们的爱情都可算是悲剧。当然写爱情(更不要说悲剧爱情),并不是路遥的初衷。作者怀着极大的同情关注青年的命运,因为“从一条坎坷的生活道路上走过”的他能够理解那些遭受痛苦与挫折而仍然顽强地追求着的青年,即使在他为“他们的某种过失而痛心的时候,也常常抱有一种兄长般的宽容态度”。作者用心展现了这一悲剧发生的时代——“四人帮”刚刚覆灭,中国的改革还没有大规模展开,新的生活尚在酝酿、探索之中,而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已经处于最复杂最深刻的状态。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生》既是青春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一,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是原始群吗? 关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早已有科学论述.在人类历史上,有五种社会形态,最早的人类社会就是原始公社.马克思在他的手稿《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曾指出,“过着群团的生活实行杂乱性交,没有家庭的‘群',不属于人类社会”.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注中,认为最早人类社会是“原始公社”.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光辉著作中,论述了人类最早的原始社会,只是包括血缘家族和氏族两个阶段,并没有“原始群”这个社会阶段.列宁在《论国家》中,指出一切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次序,最早是原始社会,其中谈到了氏族,并没有说有“群”这个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12.
阅读是一种生命需要。若是为了所谓“获取知识”,就闲得无趣了!基于生命需要的阅读,滋养了我整个灵魂。为了“获取知识”的阅读所产生的知识,我几乎都已还给了岁月。哲人说:自觉的、不被强迫的阅读,才是汲取知识的真途径。我九岁左右开始读《山海经》,那是十分有趣的书,之后就是《故事会》,这两种书籍,使我很多年来做着传奇的梦。十三岁那年读完了《林海雪原》,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大部头”。之后就开始有点瞧不起“小书”了。开始接触四大古典名著,虽然看不太懂,却自以为喜欢着。十五岁那年去念师范学校了。师范三年,我的学习虽然老是“补考…  相似文献   

13.
赵树理说过,他写小说总是有感而发的。“我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遭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解决的问题,往往就变成所要写的主题。”①“如有些很热心的青年同事,不了解农村中的实际情况,为表面上的工作成绩所迷惑,我便写《李有才板话》;农村习惯上误以为出租土地也不纯是剥削,我便写《地板》。”②同样的理由,赵树理写了《福贵》。福贵是一个被旧社会逼的流入下层社会的所谓“下等人”,不但地主阶级歧视他,而且连村里人也都说“他是一个招惹不得的坏家伙。”赵树理写这个小说的目的是:“那时,我们有  相似文献   

14.
蒋伟涛 《社区》2011,(5):58-58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在20世纪80年代那个物质匮乏的时期,村里高中生都是凤毛麟角.更别说找到一些能看的书籍了。到我上初中的时候,虽然可以去县城里买书了,有了见到更多的书的机会,也读了不少的散文、杂文或者微型小说,但是在记忆里只有一本书对我影响很大。这就是已故文学大师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相似文献   

15.
父子情     
《北方人》2006,(5)
在我两岁零三个月的时候,父亲离开济南南下武汉加入到抗战洪流中。再见到父亲时,我已经八岁。见头一面时,我觉得父亲很苍老,他刚割完阑尾,腰直不起来,站在那里两只手一齐压在手杖上。我怯生生地喊他一声“爸”,他抬起只手臂,摸摸我的头,叫我“小乙”。我发现,在家里他很严肃,并不和孩子们随便说话,也没有什么特别亲昵的动作。他当时严重贫血,整天抱怨头昏,但还是天天不离书桌,写《四世同堂》。他很少到重庆去,最高兴的时候是朋友们来北碚看望他,只有这个时候他的话才多,变得非常健谈,而且往往是一张嘴就是一串笑话,逗得  相似文献   

16.
不能没有你 千金散尽救病妻 今年51岁的龚静华家住重庆市彭水县城,丈夫庹本志是搬运公司一名普通职工。龚静华没有工作,从农村到县城,“妻随夫转”的龚静华多次放弃工作机会,操持家务。随着一双儿女的降生,这个家庭更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相似文献   

17.
肖伯纳是英国杰出的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从1892年创作《鳏夫的产房》开始,到1950年他去世前夕完成的《为什么她不肯》,一生共写了大小51个剧本,产量之高在英国文学史上前无古人。同时肖伯纳又是一个长寿作家,寿高94岁。1950年,在肖伯纳94岁生日时,传记作家佛兰克到肖伯纳的书房对他进行了采访。肖伯纳却向佛兰克提出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一个人究竟能活到多大岁数?”这个问题居然使擅长采访善于提问的传记作家无以应答。他只好又把这个问题像踢球似地推给了肖伯纳。肖伯纳十分自信地解答道:“这个问题本来就难有明确的答案。但只要节制欲念,坚持锻炼,保持正常规律的生活,就不会生病,就可以健康长寿。而健康的身体正是我的职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这个名字是作为从黑格尔哲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中间环节”出现在哲学发展史上的.恩格斯在1888年写道:“至于费尔巴哈,虽然他在某些方面是黑格尔哲学和我们的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我们却从来没有回顾过他.”恩格斯紧接着又写道:“我认为我们还欠着一笔信誉债,就是要完全承认,在我们那个狂风暴雨时期,费尔巴哈给我们的影响比黑格尔以后任何其他哲学家都大”.也许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恩格斯才把他的理论兴趣又转向了费尔巴哈,于是他就借了应《新时代》杂志编辑部要求写一篇文章评  相似文献   

19.
为谁捡垃圾     
前不久,《人民日报》(海外版)刊载了这样一则消息:66岁的美国老人“路乞”,在湖北黄石生活不到一年,可关于他在街头捡垃圾的故事渐渐传开,十分出名。一些行人也为外国人到武汉街头捡垃圾的行为所感染,纷纷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一名由市郊来市区办事的女士,毫不犹豫地加入到捡垃圾的行列,还说:“我真后悔没把女儿带来受受教育。”路乞的夫人对他的捡垃圾行为甚为不解,路乞说:“黄石是我生活的环境,我只是希望它更干净、更美好。”后来记者采访他,他又说:“大多数中国人的家里很干净,可是一出门就脏了,这就不是卫生习惯问题,而是心态问题,我…  相似文献   

20.
1960年,王若水在《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一文中对普列汉诺夫在这个问题以及与此有关的一些问题上的观点提出了批评意见.1981年,他在《辩证法的命运》中又写道: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普列汉诺夫就没有搞清楚”①.到底是普列汉诺夫“没有搞清楚”,还是王若水自己“没有搞清楚”?本文试作一观. 首先,我以为应该把“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区分为三个互相间既有内在联系又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