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刺点"是巴尔特去世前的最后一本著作《明室》中提出的一个理论,他认为在摄影中,延续的文本形成"展面",其任务是凸显作品中最具有震撼力的"刺点"。此理论可以用来审视我们文化中的整个文本体裁系列:大量的散文作品(散文等实指体裁,小说等虚构体裁)构成了文学体裁系列的"展面",而诗歌是文学文本体裁系列中的"刺点体裁"。所有的散文体裁,有体裁的定义边界和写法规范,诗歌实际上不可定义,冲破规范,创造新的语言形式,就成为诗歌永无定义的定义;诗歌的这些"刺点"特征,是以文学中所有的实用文体和虚构文体作为"展面"为背景才得以成立的,也就是说,诗歌应该永远是文学实践中的标出项。  相似文献   

2.
熊治祁 《船山学刊》2009,(2):132-134
杜甫在湖南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两年,创作了100多首诗歌。本文主要论述诗人以衰病之躯,仍然在诗歌的体裁、风格和章法上追求创新,追求变化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的"雅体诗"共有40多首,是一种通过"赞美"表达欢快情绪的亚诗歌体裁。在题材类型上包括君臣朝觐会同作乐仪式上的赠答诗、君主派遣臣下出朝执行使命与臣下完成使命回朝仪式上的嘉勉诗、君主同族内亲朋故旧聚会以及婚姻仪式上的赞美诗。在修辞手法上,"雅体诗"主要运用了明喻、夸张、素描与渲染相结合、形容与感叹相糅合、奖叹与祝福相融合等,从而与《诗经》中其他5种亚诗歌体裁形成鲜明区别。《诗经》中的"雅体诗"对后世中国"赞美诗"的创作影响甚巨。  相似文献   

4.
从地理与社会学视角对一个世纪以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国籍、性别、年龄特征、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以及创作语言、体裁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地理集中的趋势,体现出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与西方中心主义。从总体趋看,欧洲中心主义在逐渐减弱,世界性在增强;诺贝尔获奖者的平均年龄为64.6岁,主要作品与获奖作品的创作平均年龄为42.5岁,但是以诗歌为主要体裁的获奖作品与主要作品的平均创作年龄比以小说为体裁的平均创作年龄小;女性作家的获奖比例较小;获奖作家的平均寿命略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寿命;获奖者的创作语言主要属于印欧语系,以英语为最多,其他语系相对较少,语言上具有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与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大多数的获奖者都受过较好的教育;家庭出身多元化特征明显,文学艺术家庭具有一定影响,但纯文学世家不多。  相似文献   

5.
当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是一位卓越的诗人。他爱好诗歌,关心诗歌的创作与发展。他不仅创作了数十首举世公认的优秀诗篇,而且围绕着诗歌美学理论中的诸多问题,大至诗歌的特征、发展方向、写作方法,小至诗歌的韵律、体裁等都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数十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主干对毛泽东的文艺美学思想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与探讨,发表了难以数计的论文与专著。这批研究毛泽东美学思想“总论”的丰硕成果,将载入史册。但是,关于毛泽东文艺美学思想“分论”的研究,即关于诗…  相似文献   

6.
《诗经》所选录的上古诗歌虽然只有305首,使用单字仅有2826个,但却是现存最早的蕴含汉语言文章学成就最为丰富的经典之一。这部诗歌选集在文章创作观念上彰显出以下几个标志性特点:(1)出现了一批有别于史官、卜官和金石文制作者等几类文人的主体性诗人群体,他们以明确觉醒的文学创作意识,率先把作诗视为体现个人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名山事业"来进行精心创作。(2)诗歌内容已经体现出鲜明的"言志"和"弘道"特色。(3)明确树立了正视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4)整体表现出较高水平的人文情怀、理性精神和家国意识。(5)系统运用了"形象思维"方式并在诗文创作中体现出多种鲜明的创作风格。(6)在文章体裁成就上,《诗经》通过多种题材类型的选取和成熟而丰富的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为后世贡献了风、赋、比、兴、雅、颂六种亚文体性质的诗体范式。《诗经》中所昭示出的上述文章学成就,经过2000多年的有效传承,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学、文章乃至文化血脉的"基因密码"和"染色体"。  相似文献   

7.
文体,指文学的体裁、体制或样式.文学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是表达创作主体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主体在从事文学创作时,为达到既定的写作目的和效用,必然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语言形式和篇幅、组织结构等,这样,就使文学产生了不同的类别,也就是各具特征的文学体裁.与世界各民族文学开始产生时的情况一样,在彝族古代文学的发展中,诗歌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学样式.在彝族古代诗学中,诗歌是最主要的、而且几乎是唯一的书面文学体裁类别.这与彝族传统经籍文学的发展态势和彝民族自古以来的诗性精神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诗歌体例成为彝族诗学家们普遍关注、共同探讨的重要论题.在阿买妮的《彝语诗律论》、实乍苦木的《彝诗九体论》、布麦阿钮的《论彝诗体例》等诗论著作中,都对彝族诗歌体裁及其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详尽的分析,形成了他们各自独到的诗歌体裁论说.  相似文献   

8.
在诗经学史上,对于"兴"这一概念,两千多年来的主流阐释是作为一种"诗的表现手法"来看待的。但这种解释并不符合《诗经》中"兴"的文本实际。正确的解读为:"兴"在《诗经》中是一种独特的抒情诗歌体裁。这种体裁的诗歌在现存《诗经》中共有46首之多。在题材类型上,兴体诗分别抒发了喜乐愉悦之情、忧愁感伤之情和思乡怀人之情;在艺术特点上,兴体诗惯于用第一人称直抒忧乐思念之情怀,重点使用借代、借喻、象征以及反复、应和的修辞手法,并在内部章节和语言运用上呈"连珠"型结构特征,从而使它与《诗经》中另外五种体裁的诗歌形成了鲜明的区别和对照。  相似文献   

9.
长题和题序的大量涌现是唐宋之间诗歌演变的一大现象。以唐宋诗转型上富有典范意义的三位诗人——杜甫、白居易、苏轼为中心,可以看出:从唐至宋,诗歌的长题和题序倾向于陈述作为个体经验的日常生活,具有纪实性和干预现实的特征,反映了创作者"以诗为史"以及重视读者期待的创作追求。这是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以文为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诗歌题材的日常生活化,并使诗歌具备更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在唐宋诗转型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欧梅诗派是北宋仁宗天圣至神宗熙宁年间以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为主要成员而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长期的诗文唱和中他们形成了基本一致的诗歌风貌:创作题材上取材广而命意新、创作风格上追求宋调风味、创作技巧上追求"状难写之景"和"意新语工"、创作方法上转益多师和博采众长.这些共同的创作特点开创了宋诗的主体风格,奠定了他们的诗歌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历史"记忆",七言歌行继承了初唐同类体裁诗歌的创作范式,而初唐七言歌行的成熟则又是全面吸收并发展了汉之"柏梁体"的风格和特色,因而,"柏梁体"作为一种诗歌范式对七言歌行体的定型起到了奠基作用."歌行体"所受"柏梁体"之影响表现在御用色彩及颂德功能;由外向内的抒情走势;押韵方式的变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邓芳 《文史哲》2012,(6):86-94
王维和王安石都是以绝句著称的诗人,王维的《辋川集》和王安石的半山绝句分别是盛唐和北宋绝句的代表作。不少论者已指出王安石在绝句创作上学习王维,二者的绝句既有相似之处,又表现出唐宋绝句的时代差异。而王维和王安石晚年都寄情山水、潜心佛学,辋川绝句和半山绝句在内容上也相映成趣,具有比较的价值。研究辋川绝句和半山绝句的异同,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绝句在唐宋时期的时代特色和承传变化的轨迹,并能对绝句这种诗歌体裁的特征和创作规律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的网络诗歌改变了诗歌的创作方式与传播方式,使得许多诗歌爱好者可以通过网络随时、自由地创作。网络诗歌在创作、阅读与诗学意义上,都对20世纪的中国新诗的美学规范有着比较大的冲击,其文本呈现出独有的特征。本文从平民性、时效性、个性化三个方面来谈网络诗歌文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于宏伟 《理论界》2009,(7):125-126
鲁彦早期也就是"<柚子>时期"的作品,流露出的多是热烈浅白的感情宣泄,浪漫主义的特征在这里表露无遗,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作品体裁界限上的模糊难辨--兼有小说、散文两种体裁的创作特征.后期作品慢慢地把为人生的焦灼苦闷,转化为对现实生活的批判,他以朴素自然的表现形式,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勾画出了故乡农村形形色色的人物群像,作品呈现出坚实的写实之风.鲁彦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对国民精神现状的探寻和对他们生存状况的忧虑,正是这一根精神的主脉将他前后期的创作风格浑然天成地整合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5.
石毓智 《学术研究》2005,35(2):140-143
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体裁嬗变的背后往往具有深刻的语言因素。语言对诗歌体裁演化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业已存在的语音特征的发现以及对其韵律特征的自觉运用;另一方面是 因为语言的发展而带来的新的韵律特征,诗人们自觉地把它们用在诗歌创作之中而产生新的诗体。魏晋南 北朝时期双音化趋势的迅速发展,使得双音节成为汉语的基本韵律单位,这是唐代律诗以双音节为基本韵 律单位的语言因素,律诗的形成正是这两种语言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随着语音系统的变化,诗歌形式 便会产生新的嬗变,轻音的出现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汉语句子的韵律特征,从而影响了宋元以后的诗歌体裁。  相似文献   

16.
从舒婷称顾城为"童话诗人"之后,新时期文学界一致将顾城看作是当代唯一的一位"童话诗人"。但考察顾城一生所创作的2000余首诗歌,远不是一个"童话"可以概括的,其中存在大量的"非童话"因素。从创作历程上看,顾城的"童话诗"主要是在其创作早期完成的。这部分诗歌作品在顾城2000多首诗歌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从创作内质上看,代表着顾城诗歌艺术水准的并不是其"童话诗",而是他以反思文革为背景的、带有强烈批判现实主义色彩的"朦胧诗"。即使是顾城早期的"童话诗",从写作目的来看,也大都与"童话"精神有所背离,其中有太多的与恐惧和死亡相关的"反童话"因素。这些"童话诗歌"从批判社会的意义上来解读更符合其诗之本意。因此,从整体上看,以"童话诗人"给顾城定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其诗歌全貌的一种遮蔽,甚至是一种深刻的误读。这种定位既不利于我们全面认识顾城,也大大矮化了顾城的诗歌成就。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近代诗歌的综论。全篇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价值论,主要从近代社会剧变对诗歌的期待和中国古典诗歌走向终端的矛盾中确认近代诗歌的价值。第二部分为流派论,在检讨历来划分近代诗派的基础上,将近代诗歌分为一重前瞻,一重后顾的两大潮流。第三部分为特征论。先从创作思想、审美意象、体裁和语言方向说明近代诗歌与古代诗歌的连结,再从诗风转变、题材拓展、语言增新、绝句见重、诗乐结合五点说明近代诗歌有别于古代诗歌的总体特征。通篇所论均有道他人所未道之见识  相似文献   

18.
在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与语言的关系最为密切,诗歌在观念、形式、技巧方面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台湾诗歌自光复以来经历了"战斗诗歌"、现代诗、乡土现实主义和多元化时期几个阶段,在诗歌观念与艺术上几经变革,而所有这些变革也都首先在语言中体现出来。可以说,台湾当代诗歌史就是在诗歌语言方面不断实验探索的历史。从语言出发应当能够窥见台湾当代诗歌演变的主要秘密。  相似文献   

19.
王士祯的神韵说为柳得恭发掘诗歌的审美价值、探寻朝鲜文学国别性奠定了基础。柳得恭认为诗歌本诸性情、神以化之、玩其归趣,主张以"诗言志"为本,丰富了诗歌表现形式。因此,柳得恭将神韵说视作一种创作风格,而非创作理念,从而克服了王士祯诗歌偏重审美功能、"现实性"和"批判性"相对薄弱的短板。  相似文献   

20.
选本类型在选本格局中所占比重的变化,与某一体裁在当时社会语境中的地位息息相关。就当代文学而言,诗歌选本和小说选本之间地位的演变,所涉及的主要有以下命题:"普及"和"提高"的辩证关系、选本的功能变迁,及其背后文学主体构成上的变化。选本编纂以"选"的方式自觉运用文学体裁或类型分类原则,既强化了文学的现代性特征,也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我们的文学观念和对文学的评价与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