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五四以来的新诗史上,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至今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建国以后出版的文学史,也很少提及他的诗作,近几年来的现代文学研究虽然触及到很多以前未引起重视的作家作品,但研究冯至诗歌的文章,还很少见。实际上,冯至的诗作,具有深刻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他不同时期的作品,都不乏佳章妙什。在中国新诗史上应当给诗人及其诗歌以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冯至因其早期新诗创作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他早期新诗创作的艺术资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中国古典诗词,德国浪漫主义诗歌和创造社作家的文学作品。冯至与创造社的关系已被众多学者所论述,然而,他们所普遍关注的是冯至与郭沫若之间在新诗创作方面的艺术关联,而忽视了冯至与郁达夫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在表现内容、创作倾向和美学风格等各方面对冯至早期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的,正是创造社作家郁达夫。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 ,冯至诗歌研究 ,已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队伍。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视界、疆域 ,思想锐气 ,眼光、心态和方法 ,以及一大批研究成果 ,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内在结构的调整 ,现代文学研究价值观、视角的更新 ,一大批作家作品的重新评价 ,乃至现代文学研究所应有的更科学、更规范的研究方法的确立 ,等等 ,均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十四行集>是冯至诗歌转型的重要标志,蕴含着作者诗歌艺术上的诸多矛盾和困境,体现了写作动机背后的独特思考和诗学主张.通过对<十四行集>诗作的价值重估,可以透视出冯至创作在20世纪40年代初的矛盾和困境,以及它们对冯至后来诗歌创作的内在制约.<十四行集>既造就了诗人个人诗歌艺术的顶峰,也把诗人逼进一个难以继续有所超越的艺术困境之中,以至于进入一个平白如话的时期,艺术上乏善可陈.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受聘于西南联大的"教师诗人"冯至创作了《十四行集》,其以对于生存与死亡、孤独与沟通和日常事物的诗性思考,奠定了冯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为中国十四行诗赢得了广泛的声誉.由于冯至留学德国期间,深受西方现代主义诗人里尔克创作的感染,在《十四行集》中鲜明地体现了里尔克对冯至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诗歌的诗学观念、传达方式和创作形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论冯至的《十四行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至的《十四行集》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在四十年代最初的收获。它是诗人在经历了整整十年的诗坛息隐后,从早期忧伤多情的浪漫主义“吹箫人”成为一位深沉淳厚的沉思者的思想结晶与艺术结晶。《十四行集》实现了作者诗与生命的“真淳的觉醒”,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在最寂寞的时期兀然突起的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7.
冯至传略     
冯至,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笔名琲琲、CP、鼎室等,著名的杜甫专家、德语文学的翻译家和研究学者. (一)1905年9月17日,冯至出生于河北省涿县.父亲在外面的学校或机关做点文牍之类的工作维持家用,家境窘迫.但刚强的母亲坚持送他上了小学,启蒙课本是《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古文释义》等.1914年,九岁的冯至失去了母爱.1916年秋,从涿县高小毕业后,慈爱的继母克服经济困难,力排亲属的非议,支持冯至考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学(今北京四中).人中学后,冯至对古典文学的  相似文献   

8.
<十四行集>作为冯至诗歌的扛鼎之作,体现了其诗歌艺术的精魂,具有多方面的认知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试从冯至对时代功利性的超越、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的批判继承、对中西艺术传统的融合创新三个方面探讨<十四行集>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9.
里尔克对冯至诗歌创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里尔克关于以经验代替情感、感应宇宙光色影等新诗论,里尔克关于生存、孤独、死亡等的诗意哲学,里尔克的诗艺,特别是其诗歌的具象美、雕塑美等影响了冯至。正是由于受到上述三方面的影响,加上自己独特的体验、创造,凝结成了冯至《十四行集》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卓异光彩  相似文献   

10.
不同的文学样式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 ,有其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中国当代诗歌有那些方面的特点和规律呢 ?怎样抓住这些特点和规律呢 ?我们不妨从下面两个方面做点尝试 :第一、抓住时期、流派的特点和规律。中国当代主流诗歌的发展 ,我们不妨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 ,即 194 9— 1957年为第一时期 ,1957— 1966年为第二时期 ,1966— 1976年为第三时期 ,1977年以降大致可以笼统地作为第四时期 ,即人们所常说的“新时期”。这样的划分 ,自然大多是为着学习的方便 ,也多少注意到了当代主流诗歌自身的发展规律 ,但是 ,用心的学员应当不难发现 ,这样的划…  相似文献   

11.
在考察冯至的诗歌成就时,人们大多强调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及存在主义哲学对他的深刻影响,实际上,冯至之所以能融汇中西,在传统诗歌的现代转型中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是与他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尤其是佛教禅宗潜移默化的影响分不开的,因而他的最具现代主义色彩的《十四行集》能给人一种既新又旧,既现代又传统的印象。本文尝试从佛教影响这一角度,对这一被人忽视的问题略作探讨,以期将冯至研究引向深入。一、逃禅心理冯至出生在一个破落的封建大家族中,从有记忆开始,父亲就在遥远的南方,为了谋生养家而长年奔波在外。母亲带着他们兄…  相似文献   

12.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09,(6):139-144
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身处昆明的冯至在教学之余创作了历史小说《伍子胥》。冯至在小说中赋予主人公伍子胥以各种体验和感受,同时调动哲理与诗歌的叙事技巧,让历史小说充分发挥了古为今用的效果。从中不难看出,《伍子胥》的创作明显受到歌德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蜕变论”思想、小说结构的借鉴和“女性形象”的塑造上。  相似文献   

13.
冯至是一个一生都不断寻求精神上自我超越的诗人。其20世纪20年代创作集中的主题都是在表达作家的精神失落,这种失落感不单单来自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层面的体认,更为重要的是诗人凭借他天生的敏锐感触到了中国社会进入现代性进程之后,现代文明恣意横生,传统文化痛遭失根所导致的整个民族的精神故乡的失却。而冯至第二个创作高峰即40年代的创作则深刻表达了作家对中国社会文明重建的深刻思考与探索,诗人在中西文化的精华中找到一种和谐与价值认同,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完美地表达出来。寻求民族精神的故乡,这就是冯至一生致力不懈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吴投文 《江汉论坛》2003,11(4):97-99
朱湘和冯至是两位在中国现代叙事诗初创期作出开创性贡献的诗人。本文从中国现代叙事诗初创期的特定背景出发,从题材选择、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及风格形态等多方面比较他们叙事诗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其叙事诗出现的重要意义,认为他们各以初具系列化和具有独创性的作品,真正使中国现代叙事诗获得独立的文体特征,标志着中国现代叙事诗体制的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4,(11):82-86
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考察抗战时期沈从文、冯至的文学创作无疑是一个新途径。通过对他们的文学创作与"风景昆明"之间关系的钩沉,及对"风景昆明"的文学呈现,可以看出"风景昆明"作为一种文学地理空间对战时沈从文、冯至精神世界有着深刻影响。同时,这种研究视角为抗战时期的作家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考察路径。  相似文献   

16.
冯至现代主义诗学带有里尔克式的智性特色,并与基督教神学及从中发育而来的存在主义相关联。他认为三个欧洲"畸人"即存在主义者基尔克郭尔、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带来了真正的启蒙思想。冯至认为:基尔克郭尔主张不幸、忧郁、绝不与卑污妥协的正直操守是写作的根基;作家要从感性阶段出发,达到伦理乃至宗教的阶段,才是"受苦受难真实地本着基督的精神生活"。尼采之于中国社会和文学的意义,则在于通过他所研究和揭露的嫉恨人格和心理,彻底打破那种"窒息遏杀特出之士"的平均一切的环境;而且尼采追求真正未来主义的东西,对民主和社会主义也感兴趣,其超人哲学是为了现代人的真正觉醒、获得真理,而现代艺术的本质在于实现这一目标。真正的现代主义者不是弱者而应是生活和精神的强者。而陀氏通过对人性中善与恶的辩证书写,提出了通过上帝达到自我启蒙的问题。正是在对这些西方存在主义理论家的理解和解释中,冯至创建了自己的现代主义诗学。  相似文献   

17.
闫立飞 《江淮论坛》2008,(2):135-139
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写作中,冯至有着特殊的意义.不同于现代历史小说的"战斗性"传统,冯至在西方现代诗的启迪下,通过对存在主义的借鉴,创造了一种表现存在体验和生命沉思的抒情诗的历史小说.他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提供了全新的书写经验和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孤独感、倾诉意识、追问意识这三个现代性表征入手 ,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期被忽视和简单化分析的冯至的早期诗集《昨日之歌》进行一种新的解读 ,并考察了它与冯至与另两个诗集《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具有的内在连通性 ,从而确认了冯至早期诗歌创作中的哲理化倾向和现代主义气息  相似文献   

19.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08,(1):F0002-F0002
冯至(1905-1993年),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省涿州市人。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1930~1935年留学德国,获博士学位。归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系主任,1955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64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语文学研究所所长。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诗歌五十年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化角度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本文认为十七年时期诗歌如潮似涌的歌功颂德,和文化的大一统规范密切相关;“文革”时期出现的“工农兵诗歌运动”、“领袖诗词”的风行和”天安门诗歌运动”,根本上是当时“文革文化”的反应与折射;新时期诗歌的由兴至衰,则表现出从文化的觉醒到文化迷惘的转变.由此,本文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兴衰原因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