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儒学在太平天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儒学在太平天国革命中的命运进行了探讨,作者指出:早年的洪秀全和太平天国革命初期,曾在一定程度上尊崇儒学,常引用儒学经典以论证他们的宗教和社会、伦理思想.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洪秀全改变了政策,焚禁儒书,否定儒学.但杨秀清对此有强烈异议,他以天父名义肯定儒学经典和史书的价值;于是洪秀全被迫下诏删改四书五经,宣布删改后准许人民阅读.然而,此事历十余年而未完成,因此,儒学书籍在太平天国一直处于不合法地位.  相似文献   

2.
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幅绚丽的画卷。杨秀清的名字和功业与洪秀全交织在这幅历史画卷上,两人是分不开的。近百年来,凡论述太平天国历史,总不能离开杨秀清,他是个不可磨灭的形象。人们有的尊崇他、肯定他,有的贬斥他、诋毁他。因此。杨秀清成了一个有待作出正确评价的历史人物。 解放后,太平天国史的研究蔚然更新。广大史学工作者在毛主席“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指导下,对杨秀清的评价问题,各抒所见,相互切磋,互有阐发和开展。但文化大革命中,万恶的“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大搞影射史学,梁效、罗思鼎辈秉承黑主子的旨意,在太平天国史上做文章。他们虚尊洪秀全,把他的瑕斑也捧为美德,对杨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问题,已成为太平天国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太平天国到底是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还是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史学界的看法颇有分歧,笔者根据近年来在浙江发现的太平天国史料,认为在评论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关系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太平天国对统辖地区所实行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前期和后期有异,省区之间有别.本文想以浙江地区为例,论述太平天国与浙江近代化的关系。中国的近代化必须从改革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开始。太平天国时期,浙江最大的变化是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变化。江南自宋以来为全国土地最集中的地区.到太平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史学界对太平天国与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作了较为深入的研讨。对起义前、起义后至二破江南大营,认识基本趋于一致。但对二破江南大营后,则见仁见智,仍存分歧。如有的学者认为,太平天国对中国传统文化,到太平天国失败前夕,肯定大于否定,继承多于批判,基本上是因袭和继承。或者认为,太平天国自设立删书衙后,那种大规模的焚书、毁书现象不再见诸史乘,代之而行的是保护书和对删书作出种种规定,表明太平天国已放弃了前期对儒家文化的强硬态度,开始运用儒家文化为其统治服务了。但有的学者则认为,1860年太平天国取得二破江南大营之后,洪秀全对儒家态度又发生了趋向激烈排斥的转变。此说虽未作具体论述,笔者依据史实是赞同这一意见的。所以本文拟以太平天国治下的苏南地区为例,对太平天国二破江南大营后的崇教排儒及其得失作一简论,以求教于诸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论太平天国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从东方和中国社会性质、特点和太平天国革命本身的实际出发,认为这场革命的“直接原因”是西方资本主义入侵激发了中国社会内部矛盾而引起的;是在中国陷于瓦解状态和“半文明制度”的新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太平天国是打着宗教旗帜和以民族形式出现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反侵略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马克思对太平天国革命可能出现的前途作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预测,同时又预言太平天国对欧洲的革命可能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大地风雷激荡.太平天国的杰出领袖洪秀全高举革命大旗,率领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为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为建立和巩固农民革命政权,前仆后继,英勇奋战.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鼓午和推动了各地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高涨,大江南北,黄河上下,以及西南地区人民的起义.风起云涌、汇聚成了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近代中国的第一次革命高潮.在这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年代,我国西南边疆紧靠四川的云南昭通府爆发了李永和、兰朝鼎领导的农民起义.  相似文献   

7.
140年前,在中国东南大地卷起了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风暴。太平天国的农民领袖们,为了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制定了较为完备的革命纲领即《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本文拟就《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之间关系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虽同为太平天国的基本纲领,但其产生的基础、内容、性质及作用则不尽相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是太平天国前期的纲领性文件。它的产生是以太平天国运动为直接背景,是对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以来在军队中所实行的  相似文献   

8.
发生在孙中山诞生前不久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19世纪五六十年代席卷中国大地的一场农民反封建及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革命运动。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自幼深受太平天国事业的影响。在他一生投身并领导革命运动过程中,不但继承和发扬了太平天国的革命传统,而且极为重视研究太平天国的历史,经常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和斗争的实际需要,及时探讨、总结太平天国的经验与教训,借以宣传、组织群众,推动和鼓舞人们为实现革命的目标而奋斗。探讨孙中山对太平天国的研究与认识,可以给予我们许多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希腊人尊崇智慧,印度人尊崇神圣,意大利人尊崇艺术,美国人尊崇商业,跨世纪的中国人尊崇什么? 中国,一个奋进中的国度,理应让奋斗成为国民素质。  相似文献   

10.
1988年6月,在我院召开的《太平天国大词典》第二次编委会暨太平天国史学术研讨会上,有同志提出“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的论题,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年11月,在南京召开的全国太平天国史学者代表会议上,决定将这个论题作为拟于1989年4、5月间在南京举行的太平天国学术讨论会的主题。为促进和推动这次会议的圆满成功.为开拓和深化太平天国史研究,本刊特辟此笔谈专栏。专家、学者们的来稿,从本期起将陆续刊出。  相似文献   

11.
小说《西游记》对舶来品龙王形象持贬斥态度,并多次质疑其"水神"的合法性。这种态度和质疑透露出作者可能是一位道士。孙悟空的本领是长生之妙道,种种现象表明这个道士来自于内丹派。内丹派常常采用春秋笔法来阐明自己的主张。  相似文献   

12.
朱熹作为理学集大成者,对皇帝这一职位的要求极为严格,因为他深知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最高领导人的素质能力如何,关系到该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生死存亡,其思考深刻独到,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德国历史上都曾建立过普世意义上的帝国,并分别选择了龙与鹰作为皇权的象征。中国皇帝试图垄断龙纹,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专制文化。在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下,兴起了纹章文化,德意志臣民可自由采用鹰纹章作为效忠皇帝的标志,体现了德国封建的自治传统。中国成立共和国后,虽然放弃了龙纹作为国家标志,但龙仍被建构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成为民间最重要的中国象征。而鹰纹章在帝制结束后仍成为德国的国家标志,并为民众所认同。  相似文献   

14.
龙崇拜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以来 ,龙崇拜研究在龙崇拜的起源、龙形的演变、龙崇拜的文化涵义、龙崇拜的性质、龙崇拜与中国政治、少数民族崇龙习俗以及中外龙俗比较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但是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龙崇拜研究从整体上来说至今仍然处于水平较低的阶段 ,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相似文献   

15.
"龙"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一共有22个义项,我们在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日书>中发现,"龙"还有一种特别的用法,意为"禁忌".龙具有这一用法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龙是神圣的,人们崇拜龙,从而产生禁忌心理;另一方面是因为"龙"的原型是蛇,人们对蛇的惧怕在龙身上延续着,因而产生禁忌心理.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上古龙文化的考古研究,对龙与上古信仰的关系关注不够,尤其未能将龙文化与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从巫术的角度考察,龙的起源本质即根植于中国农业文明的意义较为明确地发掘出来,对于认识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龙舟竞渡源流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沅陵龙舟竞渡是为了祭祀苗族先祖盘瓠而形成的,它远远早于祭祀屈原的龙舟竞渡.屈原在<湘君>、<东君>等诗中曾对沅陵龙舟进行过激情的描写,说明沅陵龙舟竞渡起初跟屈原毫无关系.让沅陵龙舟竞渡与屈原人事相关联的人是欧回和刘禹锡,他们使得沅陵龙舟竞渡原始巫祭色彩注入了爱国的新思想.沅陵龙舟竞渡拥有四个世界之最.因此,将中国传统龙舟竞渡的故乡定于沅陵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8.
在西北边陲社会,生态压力和文化多样性交织在一起,社会如何组织,文化如何平衡,族群关系如何协调?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复数文化中发育了一种文化多样性的社会组织类型——青苗会,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青苗会的分布和联盟沿着冰雹路线而形成,但这一生态压力对组织产生的影响是外在的而不是内在的,事实上文化仪式是跨族群乡村组织的孵化器。龙神信仰和龙神庙宇的分布与青苗会的组织结构保持同构;人们举办大量共享的仪式活动如迎神赛会、“扎山”仪式,利用想象、传说建构起藏、土、回与龙神的亲缘关系;汉人的仪式专家游走在汉藏之间众多村落,不同人群以此从思想上认同青苗会,从行动上进行族际交往和生产互助。高原青苗会所创造的文化多样性的组织模式,为人类学的社会组织研究和族群理论提供了一个地方性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期间,列强面对东三省出现的新形势,有针对性地调整了自己的政策,试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或在中国的殖民利益。综观此期列强的政策,初期,都企图寻找良机,根本解决满洲问题;随后,由于革命形势的变化,加之列强内部行动的相互牵制,各国不得不放弃最初的想法,进而采取务实的态度,尽量在不谋求改变东三省政治结构的框架内,最大范围地加强对东三省的掠夺。  相似文献   

20.
神龙信仰是中国社会中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历史的发展积淀中,我们形成了许多关于龙的一般性知识,而这些知识是可以被不断延展和阐释的.当不同地方的人们在特定的情景中阐释其意义时,神龙信仰也就由一种观念的共识向地方性知识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