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杨文 《西藏研究》2009,(4):6-11
唃厮啰政权是北宋时期存在于中国西北的吐蕃诸政权中的一个,活跃于11~12世纪,其作为当时丝绸之路南路的实际控制者和吐蕃民族最有势力的政权,对北宋政权建设和经略河湟的民族政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过联宋制夏给北宋以有力的援助,是北宋战马的主要供给者和保障北宋到西域商贸交通线的安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从现代法的意义上讲,宋代并没有“民族法”这一部门法意义上的称谓。但是,由于北宋后期西北边区的民族众多、成分复杂,加之严峻的军政形势,时代大背景使得宋朝关于调整西北蕃部汉蕃民族关系、蕃族内部关系等的法律规范非常之多,其内容在宋代法制史籍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十七世纪三、四十年代,正是明末清初我国阶级关系与民族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时期。汉族农民军与腐朽的明朝封建势力在中原地区进行着殊死的大搏斗,而崛起于东北一隅的满洲贵族势力以锐不可挡之势长驱入关,与农民起义军和明朝封建势力形成逐鹿中原之势。它们以各自阶级的与民族的斗争需要,迅速地调整自己的力量,阶级关系与民族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错综复杂局面。在这风云变幻的年代里,我国西北地区的民族关系也在急剧地变化。  相似文献   

4.
王希恩 《世界民族》2001,28(3):1-10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从一开始就包含着与广泛的国际民族问题有关的内容.本文对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主义、民族解放的理论,关于民族视角中的国际关系原则(包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主张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压迫与歧视,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和尊重多样性原则等理论范畴)以及关于当代民族问题的立场和观点(包括反对外部势力插手别国民族问题,主张国际力量联手打击民族分裂主义,等等)作了较全面的梳理.文章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民族问题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填充了后殖民主义时代国际民族关系理论的空白.由于当代的国际民族问题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明显地有别于民族独立运动时代和冷战时代的国际民族问题,这一理论范畴还有待于在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随着我国及国际社会处理当代国际民族问题的实践经验的积累,中国共产党关于当代国际民族问题的理论将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5.
青唐政权     
吐蕃王朝崩溃后,陇右、安多地区藏族“种族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数百家,无复统一”。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后,这里的各个势力集团都与宋朝通贡请封,宋朝推行“结好政策”,双方建立了比较密切的联系。由于受封建生产方式影响较多,这里藏族各部在北宋时已完成了其封建化进程。青海南部则不同。当原吐蕃王室几个支系争建地方政权时,新的势力集团进入玉树,即囊谦王家族。约在南宋初年投附黎州地方政府,得到了宋廷发的文册,管  相似文献   

6.
民族分裂主义与恐怖主义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认为 ,民族分裂主义是民族主义极端性的产物 ,与暴力恐怖主义具有天然的联系。当代民族分裂主义是对民族国家的误读和民族自决权滥用的结果。文章对当代世界奉行暴力恐怖活动的民族分裂主义进行了分类 ,揭示了产生民族分裂主义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 ,作者指出恐怖组织利用某些民族、宗教矛盾和民众情绪进行暴力恐怖活动的目的 ,是为了维护其以极端性和残暴性建立的“权威地位”和左右民众的能力。所以 ,不能将具有种族、民族和宗教背景的恐怖主义组织视为相关群体的代表 ,否则 ,只能扩大恐怖主义势力的群众基础 ,助长恐怖主义势力的嚣张气焰 ,从而掩盖恐怖主义势力反人类的极端性本质  相似文献   

7.
北宋时期在西北蕃部地区酋其首领,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蕃官队伍。蕃官官号与北宋汉官相同,但其职责、职权范围以及品位等与汉官存在着重大的差别,具有明显的民族、区域特点。西北蕃官是北宋西北民族关系尤其是宋夏关系的产物,这些都可以从蕃官官号的考证中找到依据。  相似文献   

8.
河湟区域是宋夏战争中,北宋军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北宋在对河湟的经略中,重视利用河湟吐蕃及汉传民俗、宗教文化,求得吐蕃民族对汉宋文化的认同,平息和解决民族之间的矛盾,以期最终达到经制西夏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契丹是我国北方著名的古代民族之一,从南北朝时代起,就和中原汉族及其它民族发生了联系。唐末五代,契丹的迭刺部中流入了很多的汉人,在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比较迅速,最后迭刺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建立了国家政权。北宋统一中原,辽仍控制着今天的内蒙古、东北、河北、山西等地区,和北宋王朝形成封建割据,直至一一二五年灭亡,前后凡二百余年。辽宋之间,初期虽也发生过战争,民族关系比较紧张,但从“澶渊结盟”以后,基本上维持了和平的关系,彼此互派使节,并在边境互市,人民往来不绝;同时,契丹又和北方各少数民族长期接触,加强了经济、文化联系。这些都使契丹和各民族获得了共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泛突厥主义是新疆民族分裂主义产生之根,"东突"恐怖势力是三股邪恶势力结合的典型,谋取新疆,占据西北制约中国的制高点,历来是国际反华霸权势力梦寐以求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天下仍很不太平。纵观全球一些热点地区发生的冲突和战争,大都与民族问题处理不当或外国势力插手民族纠纷有关系。回顾过去,有两种历史现象值得我们注意:一是民族问题往往是引发一些国家和地区冲突或战争的根源之一。在21世纪,世界形势变了,但民族问题成为某些国家或地区冲突的诱因的现象没有改变。民族问题仍然是困扰国际社会的难点问题。二是民族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普遍性问题,对国际社会和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可忽视。民族问题常常同政治问题、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国家的政治生活和人们社会生…  相似文献   

12.
北宋时期章惇的开梅山,是开发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重大事件.北宋王朝通过开梅山及对荆湖南、北路的开发,有效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本文通过对开梅山历史过程的详细考释,认为北宋王朝采取大军压境恩威并用的招抚策略,利用宗教文化的认同和地方力量的支持,成功争取到梅山蛮大姓归附朝廷.开梅山将梅山蛮人纳入州县管理系统,增加了中央王朝的财税收入,促进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开梅山之举使梅山教在南岭走廊族群中广泛传播,更凸显梅山教研究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北宋后期,在政府大力招抚的民族政策影响下,河湟陇右地区诸多吐蕃部族相继内附而变为熟户,纳入北宋王朝统治之下。还有一部分吐蕃部落族帐受抚绥优待政策之感化,自愿归顺北宋,接受其统治。吐蕃部落族帐的内附,促进了藏汉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西北边疆的开发,在藏汉民族关系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边疆民族地区是中国的窗口,也是国家稳定的关键性、战略性区位之一.由于边疆民族地区边缘的地理位置、差异的宗教信仰、异同的民族文化,使得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危机事件愈加复杂.另外,国际利益的冲突、反华势力的渗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迥异、政治冷漠与政治激进的影响以及国内民族分裂分子、国际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分子的阴谋与破坏而引发各种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危机事件,严重威胁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国家安全.因此,提升国家主体文化在各民族国家认同建设中的分量,夯实各民族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培育各民族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一体化路径,即在承认民族多元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进一步整合民族政治意识、提升民族文化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是规避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及其衍生出的面书、推特、微博等新社交媒体,日益被“疆独”势力所运用,逐渐成为其进行分裂活动的主要平台.“疆独”势力借助新媒体,建构虚拟空间强化族群认同,整合全球势力,进行国际动员以及谋求国际化目标.与“疆独”势力争夺新媒体话语权,应成为今后我们治理“疆独”分裂主义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科索沃事件的发展过程,表现出民族政策失误导致民族问题逐步恶化的规律性,这一规律可用以下公式表示:民族政策失误———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经济衰退———爆发政治危机———外部势力插手———国家分裂。反之,民族政策正确所导致的良性发展趋势,也有...  相似文献   

17.
西藏问题是中国民族问题中较为突出而复杂的问题之一。西藏和平解放后的50多年,是毛泽东民族思想在西藏实践的50多年。总结这一伟大实践,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西藏问题,对于解决国内其他民族地区乃至国际民族问题也有借鉴意义。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分裂往往是在外部势力的支持下进行的。帝国主义觊觑西藏,与帝国主义分割中国的历史是相一致的。1774年,东印度公司派秘书波格尔由不丹进藏,企图“和平通商”;1779年,英国驻印度总督赫斯定再次派忒涅·桑德潜入西藏活动。英帝国主义霸占西藏之心早已有之…  相似文献   

18.
辽金时代的所谓“汉人”,是特指辽朝境内以燕云十六州人口为主的汉族人民。由于长期处于异民族的统治之下,“汉人”具有明显的胡化倾向,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文化风貌,以致于使他们的民族归属难以被认同:宋人不承认他们是汉人,视之为“蕃人”;而契丹、女真等北方民族却仍将他们看作是非我族类的汉人.“汉人”自身的民族意识比较淡薄,政治态度非常灵活,宋人对他们颇多猜忌和防范。金朝前期,“汉人”的民族地位和政治势力明显优于“南人”,海陵朝以后,“汉人”势力最终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9.
<正> 民族过程是一个历史现象、历史过程。民族过程的方向大体分为:一是民族间的同化、融合、一体化;一是分化、分离、多元化,以及二者的交替。坦桑尼亚民族过程的总趋势是民族联合过程,即民族间聚合、同化、一体化的过程,民族分解过程占次要地位(因为被殖民势力分割的族体,再重新归统一个国家已不可能)。其民族一体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朝鲜半岛的分裂是从地理层面与政治层面开始,进而最终发展为民族层面的分裂。究其内部原因,关键在于朝鲜民族独立运动过程中两种不同意识形态以及在国际势力的操控下未能形成统一的民族独立运动领导核心。这种对立的意识形态影响在朝鲜半岛光复后促使民族内部矛盾爆发,半岛的分裂最终以战争结果的形式被固化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