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传几千年的清明节,在民间形成了很多风俗习惯: 其一是"扫墓"。清明扫墓始于战国(另一说法始于周朝),盛于唐朝,到宋代,皆以清明时节扫墓添土,摆放供品,焚香烧纸,叩拜祭祖,后亦称"上墓"、"上坟"。到清代,上坟扫墓从清明前到立夏之日,持续一月。唐代白居易对古代扫墓景象作了生动的描绘:"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尽是死生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  相似文献   

2.
墓园名片     
薛峰 《东西南北》2008,(3):35-35
细节一驻扎,事物就美好。日本是一个充满了美妙细节的国度,我在日本的旅行就是在美妙的细节里旅行。在镰仓的时候,我去了川端康成家族的墓地,那是一个很大的墓园,不知道有多少人长眠于此。我们在烈日下沿着安静的盘山公路来到墓园的顶端,站在川端家族的墓地前时,我发现了一个秘密的细节,就是我四周的每一个墓碑旁都有一个石头制作的名片箱,当在世的人来探望去世的人时,应该递上一张自己的名片。  相似文献   

3.
今年清明,没有到母亲的坟前祭拜,也没有去儿子的墓地献花,而是以一名社会工作者的身份来到上海松鹤公墓,希望给有需求的人们提供适切的关怀和帮助。走在公墓的行人道上,发现一位农村老太太和老先生,似乎迷路了,在寻找着什么。上前一打听,才知他们是从安徽来的,老母和儿子来给离世近  相似文献   

4.
今年清明,没有到母亲的坟前祭拜,也没有去儿子的墓地献花,而是以一名社会工作者的身份来到上海松鹤公墓,希望给有需求的人们提供适切的关怀和帮助。走在公墓的行人道上。发现一位农村老太太和老先生,似乎迷路了,在寻找着什么。上前一打听,才知他们是从安徽来的,老母和儿子来给离世近三十年的丈夫上坟。因家在安徽,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开始清明是一个节气,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寒食即成为清明的别称,也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关于清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  相似文献   

6.
正四月五月,正处在春到夏的过渡时期。春夏交接,天地万物经历着由生到长、从萌芽到蓬勃的重要转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这四个分布在四、五月份的节气在文物中的印记。清明4月5日前后"万物皆洁齐而清明",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与节气为同一天的即是"清明"。清明祭祖扫墓的风俗,相传是来源于古代帝王"墓祭之礼"。天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湖北黄冈C村的清明扫墓习俗,进行了描述和过程事件分析,清明扫墓是寄托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同时也分析了相关的民俗事象的变迁,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结果,其功能和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如何更好地传承民俗文化与事象,关键在于对传统民俗的恢复和保持,培养相关的民俗传承载体。  相似文献   

8.
去加拿大多伦多,朋友来机场接我,他是台湾人,移民加拿大多年。 来到停车场,当我们坐定准备上路时,只见朋友拿出一个带有连接软管的呼吸机似的吹气罩,对着罩子一阵“咕咕咕”地吹气。软管连在车内的设备里,大约20多秒后,汽车发出一种特别的声音时,他才开始发动汽车。出机场,车在高速路上平稳地奔驰着,我开始问刚才是怎么回事。朋友很不好意思地说,是酒后驾车受到的处罚。  相似文献   

9.
战地守墓人     
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一座孤独的石垒小屋,伴着一片没有墓碑的墓地。多少年了,这片墓地似乎像阴森的地狱,似乎比严寒的北极还冰冷,除了小石屋的主人伊斯曼外,从来就没有人来凭吊,或献上一束鲜花。  相似文献   

10.
陆勇强 《东西南北》2008,(10):26-26
一个人只要心中有目标,他的面前就会有路。有一个少年,在正当读书的年龄里,他离开了学校。好听的说法叫"辍学",其实就是失学——他读不起了。他到城里去找活儿干。城里有那么多等着再就业的人,哪里有什么好活儿等着他找?他很清楚这一点,也没做什么绚丽的梦。所以,当一家快餐店的老板答应让他试试,他毫不犹豫地就接受了那份替快餐店送"外卖"的工作。那是一份工资很低,但却很累的工作。他不挑,也不说什么,即使有时一天要跑近百趟、送几百份快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