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明代对佛郎机炮的引进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世纪初,西方葡萄牙殖民主义者来到中国。当时,明朝人称之为佛郎机、葡都丽加、干系腊。“宫军得其炮,即名为佛郎机”。明朝人称葡萄牙炮为佛郎机,或佛郎机铳、佛郎机炮、佛郎机神器。那时,“佛郎机最凶狡,兵械较诸蕃独精”。佛郎机炮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火器(17世纪的先进重型火炮是荷兰的红夷炮。明朝对它的引进,笔者已另撰文阐述),比之于明朝及其四周邻国的火器独步精良。明朝兵家对这种火炮及其制造工艺迅速地进行了引进,并将火器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本文对此试作考述,冀图探讨古代对西方科学技术引进的历史和经验。舛误之处,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2.
从西方传来,融汇中国元素,"工作间"曾一度搬入清宫的只有珐琅器有一个外来语的音译词,在中国工艺品中放射出中西合璧的光彩,它就是珐琅。隋唐时期的中国西域有个叫拂菻的地方,同时代的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已经会造一种叫拂菻机的搪瓷嵌釉艺术品,这种拂菻机被简称为"拂菻"。到了明景泰年间,这种被称为"发蓝"的工艺品又被叫转了音,珐琅由此而名。珐琅斑斓的成分来自石英、长石、硼砂  相似文献   

3.
被称作佛郎机的葡萄牙是最为明代中国人所熟知的欧洲国家.明人之佛郎机认识已经涵盖了葡萄牙的不少方面,其中关于地理方位、人种归属、火器战船、殖民扩张以及物产风俗之认识已经达到一定深度.明人佛郎机观相对于以往华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既体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又表现出明显不足,而且对明朝中后期之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浙江双屿在历史上一度驰名世界。明嘉靖五年一二十七年(1526—1548),它是我国沿海的国际贸易转口码头,航运直达亚欧、非洲一些国家。外国文献中也有称双屿港为LIAMPO(宁波)的。日本学者藤田丰八则誉双屿为“十六世纪的上海”。据查考,明代的双屿即今舟山市六横岛。 一 据《明史·朱渡纨传》记载:“初,明祖定制。片板不许入海。承平久,奸民阑出入,勾倭人及佛郎机诸国入互市。闽人李光头、歙人许栋踞宁波之双屿为之主,司其质契。势家护持之,漳泉  相似文献   

5.
说明《全唐诗凡例》有言:“《唐音统签》有道家章咒、释氏偈颂二十八卷。全唐诗所无。本非歌诗之流,删。”自此,凡录唐诗者,即不收释氏之偈颂。《凡例》此言,当可商榷。确切地说,偈颂有非歌诗之流者,亦有即歌诗之流者之不同。只要我们将两者适当区别开来,即可选取。所谓“偈”,乃是梵文Gatha(偈陀或伽陀)的简称,义释为“颂”。梵汉双举,即云偈颂。一为佛经中的唱词,颂扬佛德;一即中国之诗颂。白居易在《题道宗上人十韵》诗中说:“如来说偈赞,菩萨著论议。是故宗律师、以诗为佛事。一音无差别,四句有诠次。”除佛经中的唱词以三十二句为一偈外,一般多以三字乃至八  相似文献   

6.
牟宗三先生据其道德形上学之立场对传统哲学中的“天道”范畴进行疏解和重铸.超越地言,“天道”即仁道、天理、普遍性,也即人之为人、物之为物的“实现之理”,它是一内在于万物而特显于人的超越本体,代表着万物生化之理;现实地言,“天道”代表着儒者对实践儒学道德理想的现实要求,它是尧舜文武之圣王理想及礼乐教化之伦常关系的落实,也即实践儒家内圣外王之道.  相似文献   

7.
一近人论及公土家族多与古代巴蜀之“赛”人相联系。而于“(宀禾贝)”人之来源,历来又多认为来源于“廪君”。《舆地纪胜》卷162引《晋中兴书》言:“(宀禾贝)者,廪君之苗裔也。巴氏子务相乘土船而浮,众异之,立为廪君,子孙列布于巴中。秦并天下,薄其赋税,人出钱四十,巴人谓赋为(宀禾贝),遂因名焉。”邓少琴先生指出:“此是将(宀禾贝)与白虎同居既久,混为一谈.未与分清。”①然今之学者中,仍不乏“(宀禾贝)”人源于“廪君”之见。徐中舒先生认为:“板楯又称‘白虎复夷’,复即免其徭役,他们也属于巴族,他们都是廪君的后裔。”②实质上,“板楯蛮”即“(宀禾贝)”人  相似文献   

8.
道生法师著《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以阐明“法身无色”“佛无净土”。非但诸佛无净土,即使“随于所化,取彼之国”,也有“造、致”之别,而非自造。僧肇大师谓之“如来所修净土以无方为体……本其无方,佛土之真也”。吉藏大师则言“土以不土为体,要由不土,方得有土。即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也”“佛开三身,以身例土,而有三土”“法身栖中道第一义土”。佛无净土,即佛土外无土,心外无别法。以依正不二故,不仅有情皆有佛性,一切无情乃至草木,亦有佛性。一切众生成佛时,一切草木亦皆成佛。  相似文献   

9.
钱谦益奉佛之前后因缘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钟书指斥钱谦益以明朝旧臣投靠清廷,借奉佛以“隐愧丧节”,论定牧斋昌言佞佛,非真奉佛,不过借佛门中人事以“浇块垒”、“自明衷曲”而已。此说并不周全,钱谦益生长于佛教气氛极浓厚之家庭,自其祖辈起,大都崇奉三宝,故钱谦益自童时即习知奉佛,亦常理中事。另外,其常熟宗族中与钱谦益至亲之顾氏、瞿氏及严氏,皆礼佛虔敬之甚。因此可知钱谦益入清前即奉佛,他并非借奉佛而隐瞒投清之隐情。钱谦益对时政之评论,往往于偈佛护法之文字中发微,其要义有三:人主之奉佛与否,与国运之盛衰密不可分;士大夫之谋人军师国邑者,应效佛门僧徒谋浮屠塔庙之诚;为重臣者,宜以明初文臣宋濂之以佛法事太祖为典范。  相似文献   

10.
四月初,无锡太湖之滨的国家旅游度假区马山将会有一桩世人瞩目的盛事:高达88米的灵山青铜大佛将安装完毕,举行“园顶”仪式。届时,被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称为神州大地“五方五佛”的佛像格局亦将尘埃落定:这便是北部的云岗大佛、中原的龙门大佛、西部的乐山大佛、南部的香  相似文献   

11.
“铁勒”一名最早见于《周书·突厥传》。《隋书》、《通典》和《旧唐书》都专门列有《铁勒传》。按照中华书局的标点本,《隋书》所载的铁勒部落多达四十个;而且它们的分布范围极广,从独洛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土拉河)地区一直到拂菻(即拜占庭帝国)之东。不少中外学者早就对这些部落作了种种考证,但是由于《传》中的许多部落名称并不直接见于其它的汉文史籍,所以在若干部落的比定上出现了很大的分歧,而且对于少数部落迄今仍然没有  相似文献   

12.
儒、道、佛鼎足存在,各膺其说,儒家奋力“入世”,道家悄然“出世”,佛家劝人“避世”,三者各不相眸。然而,经过长时期的争斗与交融,明争暗合,截长补短,互变互用,儒家思想浸入道、佛,道、佛思想溶于儒家,而道与佛又互为渗透,致有宋明理学、佛教禅宗和道教全真道的兴盛。趋舍异路,殊途同归,其间多有波澜曲折,关系极其微妙,兹分三层解说;先言儒与道由分而合,次言佛与儒道的冲突与交融,再言三家交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告孟皆有知言方式以修身知世,告子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即以“义”制心,以“义”判言,不理他人心;孟子应对之,提出“知言”,即以心知言,知言求心,要求正人心。概言之,两人知言方式的差异焦距于二:(一)“义”“心”是否分离;(二)是否应拨正他人心。  相似文献   

14.
《桃花源记》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中间究竟在何处点断,向有两种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所闻”是“具言”的宾语,应归上句,即断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有人认为“所闻”是“皆叹惋”的主语,应属下句,即断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除了断句之外,中间也还有使用句号和逗号之分,本文不  相似文献   

15.
四十年代初,受业于顾随先生门下,习唐宋诗,兼及词曲。先生讲诗主张“不立文字,见佛成性。”课上极少作文字、典故之诠释与考证,多凭朗读传神,当年听先生读李白的名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称得起是形、声、神三者之表达维妙维肖,先生朗读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勘称一绝,自先生谢世,遂成绝响。  相似文献   

16.
《小雅·彤弓》是“天子锡有功诸侯”之诗。诗云:“彤弓弨矣,受言藏之。我有嘉宾,中心贶之”。 “受言藏之”,毛传,“言,我。”“受言”即“我受”,“受言藏之”即“我受藏之”。郑玄笺不从毛传,他说:“言者,谓王策命也。王锡朱弓,必策其功以命之,受,出藏之,乃反入也。”  相似文献   

17.
《庄子·齐物论》典型体现了“卮言”的特征与旨归,并以“尝试言之”与“妄听之”为其要义。作为“尝试言之”的卮言,是一种“妙道之行”中对“万物之化”的观照方式,既不试图用“言”匡定“已而不知其然”之“道”,亦不企图以“言”支配“万化而未始有极”之“物”,故可与妙道之行谐行、与万物之化同化,此即“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此外,作为一种人文符号的“卮言”意在解除“辩”所导致的“相非”,“名”所衍生的“相轧”,而期许在与“妙道之行-万物之化”的谐行开放中敞开彼此、通达你我;人与人在“语言”中的相遇不应是一种由上而下的强制灌输或倾轧凌辱,而应是“妄言者”与“妄听者”平等参与、共聆天籁的生命活动,在此意义上,“卮言”以其居间道物、通达彼我的“齐物”特性,为人与人的“相与于无相与”提供了可能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说文》七下疒部:“疾,病也。”“病,疾加也。”段玉裁“疾”字下注:“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文献语言中象“疾”、“病”这一类“浑言(统言,下同)不别,析言则异”的词义现象,是不是客观事实?它们在语句中出现时如何取义?黄季刚先生指出,“其正之训诂学”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对这种“浑言不别,析言则异”的同义词,我们就应归纳它们在语句中的用例,观察它们的词义在运用中的不同情况,从而引出切合事实的结论。“浑言不别,析言则异”的词,在语句中出现有两种情况:单用一词,并用数词(一般为二词)。在语句中取义也有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19.
~~(六 )语有缓急例或曰“急 (疾 )言”、“语声之急”1 .《高帝纪》 :“信亡走匈奴 ,其将曼丘臣、王黄共立故赵后赵利为王。”颜注 :“姓曼丘 ,名臣也。曼丘、母丘本一姓也 ,语有缓急耳。”2 .《魏相丙吉传》 :“西曹地忍之 ,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颜注 :“地亦但也 ,语音之急也。”(七 )某即某也例1 .《古今人表》 :“尾生高。”颜注 :“即微生高也。”2 .《古今人表》 :“公肩瑕。”颜注 :“即公肩假也。”3.《古今人表》 :“禽敖。”颜注 :“即黔敖也。”(八 )音讹、语讹例1 .《地理志下》 :“北地郡 :略畔道。”颜注 :“有略畔山 ,今在…  相似文献   

20.
释"丘颐"     
《周易》“颐”卦二爻爻辞为:“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李鼎祚《周易集解》引王肃曰:“养下曰颠。拂,违也。经,常也。丘,小山,谓六五也。二宜应五,反下养初,岂非颠颐违常于五也。故曰‘拂经于丘’矣。”王肃断在“丘”字后,误,不过释“拂”为“违”、“经”为“常”,义则得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