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代化不仅是一系列经济发展指标,更重要的是现代的政治理念、法治精神和民主意识.然而我国当前的现状却是公民身份与公民意识严重脱节.这种状况的深层根源在于我国传统观念的固着所导致的对现代文化的非理性抵抗.为此,我再次提出"好公民"概念.作为和谐社会的政治理念植入到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塑造中,旨在融合现代政治法律文化对"公民"的内在要求和我国传统文化对"好人"的一贯诉求,使现代化的政治文明和法律文明因注入儒家文化的血脉而不再给我们一种完全疏离于本土文化的异己感和外在感,促使广大社会成员自觉完成法治社会"公民"的角色转换,以文化的和谐来构建社会整体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郑小丽 《创新》2007,2(2):45-49
为了适应社会和公民的需要,政府必然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而以创新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府,则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文中对服务型政府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其优越性;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和以创新的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张艳新  袁会敏 《创新》2013,(4):39-42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发展阶段,历史经验表明,每次社会转型都伴随着社会诚信的重大考验。当前出现的一系列政务诚信危机虽然令人担忧,但这是转型期我们必须经历的"阵痛"。我国的政务诚信危机既有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有公民参政意识提高的挑战。新媒体的兴起更是为推进政务诚信建设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社会转型期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营造有利于推进政务诚信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4.
朱宏雁  丛晓峰 《创新》2013,(5):36-39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需要全民共同参与。从公众的生态意识逐渐增强和公众参与不足两个方面对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描述,进而从以政府为主导、以人为本、加大宣传力度、赋权予公众、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整合社区资源、加强组织建设与管理七个方面来探讨鼓励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法治社会的建立,离不开公民社会的培育、公民文化的弘扬和公民意识的塑造.而在此过程中,塑造与法治社会相匹配的公民意识则是关键.公民意识的内涵非常丰富,其表现是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其中公民的责任意识是一个重要方面.公民责任意识包含着"公民"、"责任"、"公民责任"和"公民责任意识"等逻辑范畴.公民责任意识包括公民责任感、法律规则意识、理性意识和道德责任意识等要素,并具有主体性、公共性、民主性和权责统一性等特点.在社会转型时期,公民责任意识对当下法治秩序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宪政的主要实现形式是公民政治。迄今人类社会经历并继续存在三种主要的政治形态:臣民政治、人民政治和公民(市民)政治,但发展趋势是公民政治。哪个民族、哪个国家率先实现了向公民政治的转变,它就可能率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价值。作为以人为本的公民政治,它所蕴涵的民主和法治精神既需要宪政作保障,也是宪政生成、发展和成熟所不可或缺的基础。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就必须吸收和借鉴古今公民政治的文明成果,逐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政治。  相似文献   

7.
为了传播志愿精神,增强公民意识,提高志愿者社会服务的基本技能,促进公民参与社会事务,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北京惠泽人咨询服务中心于近日启动了"残疾人志愿者及组织参与志愿服务"培训项目。该项目是北京惠泽人咨询服务中心和加拿大国际发展署公民社会项目合作开展的针对残疾人志愿者及组织和为残疾人服务的志愿者及组织的多方面系统培训。培训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部分。初级侧重于志愿者认知、志愿者管理、团队与沟通技巧、残疾人保障法和社会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8.
培养满足时代需求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武装的具有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高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的首要教育目标.培育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简称SEQ)专业素养,有利于工科专业学生融入实践,满足社会企业需求.该文从顶层设计、教学环境、课程资源、教学团队、学生社团、校企融合等多方面阐述了SEQ文化在机械制造专业中的探索与实践.结果表明,SEQ专业文化建设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朱伟方 《社科纵横》2009,24(10):33-35
现阶段中国社会政治意识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我国公民政治主体意识的觉醒、社会政治主流意识的发展和大众政治意识的分化。其主要特征是政治意识在发展现阶段上的初始性,政治意识在不同地域、阶层的不平衡性和政治意识发展中的矛盾性。提高公民的政治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5,(9):83-85
公民意识与法治社会是一对相辅相成关系,公民意识有利于法治社会的发展,法治社会的成熟程度有利于提升公民意识的水平。但是现实社会中,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特色发展状况中,公民意识受到传统伦理道德和当下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公民意识没有得到充分的健康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法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余显礼  刘小薇 《社科纵横》2010,25(1):144-145,148
先进文化是我们党在思想上的一面旗帜,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用先进文化武装群众的提出是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狄金华 《社会》2010,30(3):83-106
摘要:乡镇基层政权的运作是一个备受学术界关注的领域。本文将依据中国中部地区麦乡的田野调查资料,以麦乡“植树造林”的事件为分析 “文本”,分析在压力型体制与后税费时期,在乡镇财政紧缩的境况下,麦乡通过将常规性工作升级为中心工作,进而通过运动的方式进行中心工作的实践,以完成所规划的任务。这种“行政吸纳运动”的治理方式事实上是基层政权在专制性权力丧失、基础性权力又尚未确立、行政运作缺乏充沛资源的情景之下,通过对传统的“运动”资源加以简化利用而做出的权益性的行为选择,而这一治理实践本身却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3.
吉藏的很多论著都引用过《涅槃经》“空与不空”的问题并有所讨论.其中,《大乘玄论》对“空与不空”的解读与其他著作略有不同.它将“空”与“不空”主要理解为断、常二见予以否定也不符合《涅槃经》的原意.若结合此前发现的《大乘玄论》与吉藏其他作品文本重复等方面的疑问,它的这种解读方式或许可以视作其并非是吉藏亲作的又一证据.  相似文献   

14.
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和组织形式.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饱和度检验等研究过程,构建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动因与障碍模型.结果显示: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建设是内外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人才、技术、声誉的获取是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内在动力,政策驱动、社会责任感是企业参与...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民生财政在体制机制、资金分配、监督机制上仍有待改进。优化民生财政,需要进一步推行省管县体制,保障县乡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规范预算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强化民生资金的过程监督;开展民生资金绩效评价。  相似文献   

16.
"张飞捉周瑜"故事不见于《三国志演义》,但在戏曲及说唱文学中一直都有流传.其源头最早可追溯至明万历年间刊刻的《草庐记》,后被清宫连台本戏《鼎峙春秋》改编定型,逐渐影响至多种地方戏曲、说唱曲艺.由于《鼎峙春秋》以《三国志演义》为纲,巧妙地将"张飞捉周瑜"故事插入剧情之中,更容易被熟悉小说情节的观众接受,因此产生的影响更大.而这一故事在其他通俗文学类别中,同样存在向《三国志演义》靠拢的趋势.以"张飞捉周瑜"故事在通俗文学中的传播与演变为线索,可以发现许多"非小说故事"通过主动与小说同化的方式,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得到文学地位的"上移",可被视作一种特殊的经典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倡议是世界性的经济革命,是国家级顶层设计,也是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等专业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提升战略思维的重要课程.该文根据重师商院建设"一带一路"课程中所做的思考、探索,分析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高校开设"一带一路"课程与研究的必要性;二是从课堂到实践,积极探索"一带一路"课程的实施,包含课堂教学、课程考试、课程推广、游学实训等四个方面;三是"一带一路"课程建设的初步成效和培育涉外人才取得的效果.通过分析可知:"一带一路"进课堂,拓展了学生国际视野、促进了特色学院发展、提升了涉外人才质量,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同时也实现了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使命要求.  相似文献   

18.
培育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是促进辽宁中部各城市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从国内外大都市圈、经济隆起带发展的经验来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的崛起及其带动作用,是推动一个地区发展经济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营口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和东北腹地直接的出海口,是沈阳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中,营口从实际出发,以经济区为依托,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强化功能,将为经济区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近年来,营口市围绕建设”一个平台、三大基地、五大产业“,突出抓好改革开放、结构优化、项目推进和环境建设,国…  相似文献   

19.
王鸿滨 《唐都学刊》2002,18(2):104-106
文章从汉语史的角度 ,分析了复音动词“以为”由“A以为B”到“以A为B”再到“以为AB”发展的轨迹 ,进而得出《春秋左传》中的“以”和“为”合用还未普遍具有动词“认为”义 ,只能看作是“以A为B”的兼语省略式  相似文献   

20.
与李陵诗相比,苏武诗在章法上善于利用擒纵变化、疏密相间的办法为诗句造"势"。句法方面,苏武诗首创了"俯(仰)……,仰(俯)……"句式,以及今昔二景一联之中相对、两联之中相应的句式。与《古诗十九首》和李陵诗相比,苏武诗具备更多的文人化色彩,在承接、勾连两汉五言诗与魏晋南北朝五言诗方面,以及民间乐府诗向文人五言诗演变的过程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