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林非对我国现当代散文理论研究与建设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非先生对我国现当代散文理论的研究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科学地界说了散文创作与研究的特点、关键、使命价值和自己的"散文美文观",建构了自己系统的散文理论范畴体系,着力倡导散文创作的现代观念和创新意识,努力实践散文理论研究和散文创作的创新发展,对新时期散文理论与创作的繁荣,建有筚路蓝缕之功,起到承前启后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代散文创作与研究邓星雨一40年来,当代散文的研究和理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当代小说、诗歌、戏剧的研究和理论建设相比就显得相形见绌了。其它文学样式的理论建设工程是那么高大完美,而散文理论的工程建设却是那么低矮单调,我们知道,40年来的当代散文创...  相似文献   

3.
王景科 《齐鲁学刊》2004,(5):141-143
散文文体研究的缺乏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散文理论研究的弱势状态。散文并不是一种严格意 义上的文体概念,它只是在文学实践过程中约定俗成的文类概念。失去了文体特征规范的散文,对其文类特征及 其内部各亚文学样式的研究,应成为眼下散文理论研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2000年度散文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顾 2000年的散文研究,一个总的印象是,针对散文这一文体在理论建构方面存在的诸多历史遗憾, 2000年的散文研究无论是理论批评、作家作品解读抑或是以长时段的眼光考察散文现象、散文运行的轨迹,均无可避免地是从“散文文体的美学规范究竟如何”这一基本层面展开追问的,其所得出的一系列结论,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迪,也留下了若干仍需追问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林非先生在散文审美鉴赏与批评的研究领域中,提出了系统全面而又精辟独到的理论思想,为散文的审美鉴赏与批评界定了尺度、依据、准绳、目标、方法和途径,阐释了散文"美文"的精义,提出并形成了系统的"散文审美鉴赏批评理论观".  相似文献   

6.
要古典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大宗,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这方面的研究非常沉寂和薄弱.新时期以来,古典散文研究虽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但仍有某些领域没有引起古典散文研究界的重视.目前,古文话的整理、古典散文批评理论、古典散文美学是亟待开拓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7.
林非是一位深受中国古代文化陶冶和现代革命思想与文化精华滋养的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和作家,以其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实绩充分体现了他“两栖”文学名家的杰出身份,当他在学术理论园地里耕耘时,他是一位博学多识、深邃睿智的思想家和理论家,当他纵马驰骋于散文艺术创作天地时,他又是一位才华横溢、激情满怀的作家,深邃博大的林非及其散文,具有永恒的人格魅力;在20余年漫长的散文理论研究中,逐步形成了富有林非个性特征的完整、系统的散文理论观和创作艺术观,集中在散文的本质特征论、创作艺术论、审美鉴赏论、作家使命论四大研究领域做出了自己开拓创新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8.
林非是一位深受中国古代文化陶冶和现代革命思想与文化精华滋养的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和作家,以其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实绩充分体现了他“两栖”文学名家的杰出身份。当他在学术理论园地里耕耘时,他是一位博学多识、深邃睿智的思想家和理论家。当他纵马驰骋于散文艺术创作天地时,他又是一位才华横溢、激情满怀的作家。林非的散文,具有永恒的人格魅力。他在二十余年漫长的散文理论研究中,逐步形成了富有林非个性特征的完整、系统的散文理论观和创作艺术观,在散文的本质特征论、创作艺术论、审美鉴赏论、作家使命论四大研究领域做出了自己开拓创新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界域宽泛无定的古老文体,散文其事虽盛,但传统散文理论资源却匮乏难堪.由封闭、单一的古典形态向开放而多元的现代形态转型,现代散文创作的兴盛推动了相关的理论研究.现代散文理论资源存在的形态特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即正说与侧言的并置,个人与社会的反构.所谓正说与侧言,意指关涉散文的言说方式;而个人与社会,则表示研究者看取散文价值的维度.这应是我们研究这一话题具有重要意义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家陈柱,一生著述甚丰。他的散文研究述及中国散文史、散文分类、散文创作论等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散文理论体系。出于矫治时弊的意图,陈柱以“学术”内质和“文学”外式的体用关系构建了散文理论的基石;以此为基础,他尝试以“文言”和“质言”划分散文体类,探索归纳出中国散文的内部类型;与他的散文理论相呼应,陈柱将六经视为后世文学的源头,提出“体尊质衰”的散文史观。他将后世散文之弊归因于“尊体”的结果,主张以先秦文学为散文范本。陈柱以融汇经史子集的广阔视野来审视中国散文的历史发展规律,推动了后来的中国散文研究和散文史书写。  相似文献   

11.
"真情实感"是林非先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散文范畴,它一度被视为散文创作的基石。然而近年来,这一散文的核心范畴却遭到了孙绍振先生的猛烈攻击。本文以历史的眼光,对"真情实感"的内涵和发展演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分析,并进而区分了"散文情感"、"诗的情感"与"小说情感"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文章还从日常情感与审美情感、表现情感与显露情感、"大感情"与"小感情"三个方面,对如何提高新世纪散文的感情质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邯郸散文创作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促成了“邯郸散文现象”。这一现象代表了邯郸散文的实力和成果,并且彰显了邯郸文化的深厚内蕴。对“邯郸散文现象”的成因、特点和价值做出整体性的梳理和关照,发掘这一文化现象的内涵和意义,并指出邯郸散文创作的局限,试图为邯郸散文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散文对提升人的文学素养影响较大。近几年 ,电视屏幕上展播了散文这一新品种。通过电视散文与文学散文相比较 ,品评出电视散文源于文学散文 ,又超越于文学散文。电视散文有其发展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4.
代绪宇  王珂 《阴山学刊》2003,16(4):55-60
散文诗是人类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共生文体,早期在各个国家的文学中平行发生,19世纪中期以后才相互影响。由于所处的国度不同,散文诗文体生成也各有特色,法国偏重于由诗向散文靠近,英国主要是由散文向诗靠近,美国散文诗创作既有诗人,也有散文作家。散文诗更多地源于诗、源于散文或者是诗与散文的融合,正是世界散文诗在文体形成过程中的代表形态。这也决定了不同国度的散文诗或偏重于诗,或偏重于散文,或者二者兼顾的文体差异。  相似文献   

15.
王恒升 《齐鲁学刊》2006,(1):152-154
贾平凹的散文创作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用“模仿秀”、“生活秀”和“做秀”三个词概括贾平凹的散文创作道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不同阶段的行文特征,对于全面了解和把握贾平凹的创作也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艳 《北方论丛》2021,(3):46-57
学者研究者们已经注意到了学者散文(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是当代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有学者和散文研究专家陆续已对学者散文做过精准的定义和研究。学者的学识和涵养,都会令学者写作散文能够在散文文体和散文艺术本性上更加孜孜以求。学者散文即便表面上看似无法可依、率性自由,骨子里其实对散文的样式、文体、边界等方面都有着自觉不自觉的艺术追求。学者作为知识分子,如果能将知识者的精神追求与文体创造相融合,就自然会拓宽当代散文写作样式、文体和独特的文化精神价值。李洁非以“文人散文·漂泊者·阅读史与写作史”“批评家随笔:一个人的文学史与批评史”“自由无碍散文观与‘袖手清谈’‘豆腐滋味’”的学者、批评家和文人散文创作心态与写作理念,别立“当代学者?文人散文”新宗。  相似文献   

17.
张春田  孔健 《云梦学刊》2011,32(3):37-44
章学诚把古文的写作置于古文产生的原初语境中思考,以《春秋》家学作为古文之大宗。这是实斋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之前古文认识所达到的深度。这一时段章学诚关于古文的理念与写作实践,在现有的章学诚研究里尚未被足够重视。1789年之前的实斋的古文世界表现在从古文问题聚合到知识范式层面的各个因素。  相似文献   

18.
王萍 《河南社会科学》2003,11(3):154-156
余秋雨散文读者众多,好评如潮,其根本原因在于他突破简约、超越平庸、革新技法,实现了对散文多方位的超越,从而在中国散文史上树起了一座新的丰碑。  相似文献   

19.
以新文化传输为宗旨的《新青年》,与中国现代散文的生成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联。这种关联不仅是实体性的,即它推出了具有现代质素的散文类型,而且更是精神性的,作为知识分子放飞思想的一方精神居所,它所激扬的个性主义思想以及所表达的散文观念,经《新青年》散文作家群的实践,滋育着中国散文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