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陶弘景"自然漏刻"的构想是与当时最先进的漏刻——秤漏——相迥异的另类计时仪器设计思想,它是以自然流水为动力以达到"循环自转"、"无需守视"的一种机械运行计时仪器。类似于后世的轮漏,但时间却早了七八个世纪之久。  相似文献   

2.
班固《咏史》诗通过叙写“缇萦救父”故事抒发自身感慨,并将缇萦的形象凝缩在“鸡鸣”古歌的典故中。借“鸡鸣”意象抒发情感源于《诗经》,其中郑风《女曰鸡鸣》以“鸡鸣”交代谈话时间,《风雨》通过风雨中的鸡鸣起兴,《齐风·鸡鸣》和《小雅·庭燎》则保存着周代“鸡人呼旦”的礼乐仪式信息。司时卫士模拟鸡鸣报时,曲调雄壮高亢,直到汉代军中和宫廷依然沿用,并配乐收入乐府,但也带来曲调和风格的分化。《史记·项羽本纪》的“四面楚歌”,或是军中“鸡鸣歌”的变调。楚调激昂凄婉,与缇萦的急切心情相契合。“鸡鸣”典故承载着班固的激情,也凸显出班诗内敛、含蓄的学者型诗风。将事象、文化背景融入一个名词性典故,是汉代文人诗叙事兼抒情的艺术特色,也是汉诗由实用性向审美性的过渡。钟嵘评价《咏史》“质木无文”,是基于南朝的审美观念,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3.
略论藏族神山崇拜的文化特征及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山崇拜作为远古藏族祖先的信仰方式,经历了从原生型苯教到雍仲苯教再到藏传佛教的发展阶段。其间,佛教和苯教都采纳了神山崇拜这一信仰方式。由此,神山崇拜从“自然宗教”过渡到了“伦理宗教”的形态。在这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相应地衍生出了一套独特的祭祀方式,这种祭祀方式逐渐地向民间扩展并不断规范化,又使它超出了宗教信仰的范围,具有了民俗文化的性质、特色和功能。  相似文献   

4.
根据文献记载,秦汉时期对合唱形式特别重视,从宫廷到民间合唱艺术的发展空前兴盛。宫廷以千人唱,万人和的大型合唱作为主流形式,民间则以一人唱,三人和的小型合唱为主,并作为前者的基础蓬勃发展。究其原因,二者均是秦汉政治统一的大前提下文化空前自信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祭祀是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关帝祭祀在康区的确立使关帝庙能够真正的发挥其文化职能。它的传入表明内地的礼制延伸到了康区,关帝庙则成为中央向边疆推行礼制的一个重要载体。关羽的勇武形象是清代帝王推崇关帝祭祀的另一目的,这就使兴盛于康区的关帝庙具有镇摄边关的性质。通过对其文化内涵的分析不难发现,礼制的确立与中央政权势力范围的扩大息息相关;礼文化的形成得到了古今中外广大民众的认可和接受,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发展空间。而这既有助于对清代治理边疆政策的再思考,又有助于重新审视礼制对康区乃至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制度和人是一个组织成立的前提条件,同样的,组织的发展必须以制度的完善和人的发展作为前提。但制度变迁与人的发展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类似于“鸡生蛋”与“蛋生鸡”的循环关系。我们到底应该从提高人的素质、还是从改进制度的角度去着手制度建设呢?着重分析“重视制度建设与重视人的素质提高”的思路及其这一思路下制度建设对人的素质提高的优先性。  相似文献   

7.
1937年,我在《语言与文学》第一期上发表了一篇《九歌非民歌说》,反驳那时候以胡适为首的《九歌》为民歌说、《九歌》非屈原作品论。①我在那时候提出了三项理由,第一、从《九歌》的祭祀制度上,证明《九歌》的祭祀是国家的祭祀,而不是民间的祭祀;第二,从《九歌》与汉代《郊祀歌》的比较上,证明《九歌》是楚国的宫廷  相似文献   

8.
祭祀祖先是古人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要进行祭祖活动,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祭祀制度.社会各个阶层按照其不同的身份地位,有着规制不同的祭祀规定:太庙是皇帝祭祖之所,家庙是世族大臣祭祖之所,庶民只能在寝室祭拜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象征身份等级的家庙制度逐步瓦解,为民间祠堂所替代.  相似文献   

9.
土司音乐制度是指中央政府在西南民族地区实施的一种文化管理政策,它以本民族歌舞为基础,以原始宗教祭祀仪式程序为序列,以地域民俗习惯为视角,呈现从五代时期开始到清雍正时期结束的古代音乐衍生、发展、嬗变的丰富体系。土司音乐制度寓于土司对民众的文化控制,基本结构维系在主持祭祀仪式、举办音乐活动、职务奖惩承袭、业绩考核等职责上。从律典生成层面来讲,土司音乐制度的基本构造代表着一种民众自我意识的制约和规定,从而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歌舞文化与技艺的基层体系。土司与民众通过举行祭祀仪式和音乐活动等形式,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描述与传承。土司音乐制度实施后,“以文化民”“以夷制夷”及其与之关联的治理策略和象征力量,构建了音乐活动在土司社会的主要框架,也体现了不同阶段的土司音乐文化与精神品质。同时,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构建了自己音乐制度的基层体系。民间宗教祭祀、民族风俗习性、重大节庆活动、歌舞象征意义等,既代表了土司音乐制度的内容,又成为了土司音乐制度构成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人类交流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从古希腊口语传播的历史维度看,人类交流生发于基于超验信仰的神话"传说",并从神人对话的吟唱、宣讲过渡到人际对话的演讲.因而,人类交流是从"神话"时代进入到"人话"时代的.在人话时代,从演讲中孕育出修辞术.古希腊吟唱、宣讲、演说及修辞术的发展历程,构成了一部人类早期的交流史.  相似文献   

11.
鸡年说鸡,就不能不说“鸡鸣岭”。在温州市区的老街古巷中,有一条小巷叫“鸡鸣岭”。它北接永塔路,南连飞霞北路,与矮凳桥路相对。现在鸡鸣岭路居民有173户,500多人,年龄最大的叫颜阿香,92岁,年龄最小的男孩子于2004年12月2日出生,还没有学名,其母亲潘励励是温州二中语文教师,她说儿子的小名叫“QQ”。鸡年来临之际,笔者踏雪寻访鸡鸣岭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神会是人们以祭祀公共神祇为主要目的组成的一种组织共同体,通过神会的运行,来完成对于神明的共同祭祀。神会有经营会产与日常管理两个主要职能。在经营会产方面,有买卖、租佃、典、出借会资等交易方式;在日常管理方面,有处罚违规、调整经营规范、神庙维护、杂务处理、举办迎神赛会、接受捐献等职能。内部关系上,会户是按股出资,按股获得收益,会股可单独交易;外部关系上,相对方视神会为人的组合整体。若神会向大型组织发展,它的财产聚合性显现,独立性增强。  相似文献   

13.
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首先是党政分开。实行党政职能分开和推行校长负责制,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一个根本性的变革。在这一重大的变革中,适时地进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势在必行。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从长期以来的主要由党委抓过渡到校长直接领导,关涉到观念的转变、工作队伍的调整、机构的改革和新的工作制度的义立等。这是一个复杂、艰巨的过程,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进行可行性论证和有效性探讨,并认真组织实施和反馈。这也是一个全新的整体系统,要求我们进行全方位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长期革命、建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为这一制度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从产生起已经历了三个发展公式:一是从"革命形式"的无产阶级专政发展到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这是无产阶级专政概念自身的逻辑发展公式,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存在外在形式上的不完美性和严重的内在逻辑缺陷,通常把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确定为无产阶级专政,在理论上根据不足,在实践上有害。二是从无产阶级专政到工农民主专政,再到无产阶级专政。这个公式事实上把小资产阶级即使没有当作首要的"专政对象",也是当作了专政对象的"主体",没有看到无产阶级专政自身的"不断扩大人民性"的发展方向,因而实际上它是在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某些误区的基础上形成的不完整的、非正向的发展公式。三是从无产阶级专政到工农民主专政,再到人民民主专政。这个公式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民性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改变了从工农民主专政过渡到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误区,创造了通过人民民主专政过渡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崭新道路和方向,是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大发展,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特点和品质。  相似文献   

16.
沉默权的代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沉默权制度是近一段时间法学界乃至司法实务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从英国一个涉及到犯罪嫌疑人沉默权的案例入手,阐述了这一制度的内在弊端及英美国家近年来对此作出重大限制的真正动因.文章指出,对于正在全面进行法治建设的中国,若要引入这一制度,必须掌握其运行机理,全面考虑其可能产生的正负效应,并做好承受其可能产生的各种代价的心理准备,以将为此付出的代价降低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7.
正2017年是我国农历的丁酉年,俗称"鸡年"。在中国民俗文化中,"鸡"谐音"吉",如"金鸡报喜"、"鸡鸣晓旦"、"闻鸡起舞"、"大吉(鸡)大利"等词语,都蕴含了"吉祥"之意。2017年1月5日,中国邮政将发行《丁酉年》特种邮票一套两枚。第一枚"意气风发",图案为一只奋起奔跑的雄鸡形象,象征着中国的快速发展;第  相似文献   

18.
鸡彝和彝是夏商时代最重要的礼器,用于以盥沃神尸和地面为特征的灌礼。经多方考察,本文认为它们是新石器时代的两种鸟崇拜———东部短尾鸟崇拜和西部长尾鸟崇拜的产物。鸡彝制度来源于鸡血祀神风俗,故夏民族的灌礼联系于对春季和东方太阳的崇拜、对自然生命的崇拜、对鸡和翟雉类鸟的崇拜;彝制度来源于鸷鸟祭祀,故商民族的灌礼联系于对秋季和西方太阳的崇拜、对人工培植的生命的崇拜、对和鹰类鸟的崇拜。但从考古学角度看,在中原用为仪式重器的鸡彝,其来源却是东部大汶口文化的陶规鬲;而在商文化区用为仪式重器的彝,其来源则是中原西部伊洛地区的釜形。这意味着,夏商灌礼及其彝器的形成过程,乃凝结了一部史前文化交流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刘猛将军庙"始于宋末,初始祭祀目的与驱逐外族有关。明末再现刘猛将军庙祭祀,清初广为盛行,目的主要是驱蝗。刘猛将军庙祭祀反映了中国古代害虫防治观念从八蜡祭祀、修德驱蝗到刘猛将军作为害虫的对立面、灭虫英雄受到祭奉,反映了一种重大的观念变化,即从通过讨好、敬畏神灵实现消弭虫灾的目的,体现对害虫的"敬",到人类从此不再惧怕、敬畏蝗虫,而是进行力所能及的捕杀。  相似文献   

20.
西汉音乐领域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通常被称为"歌儿"。最初,他们只在宫中宴饮和祭祀上进行乐曲吹唱,发展到后来他们的身影开始出现在地方上,成为西汉社会一支不容忽视的音乐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