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传统观念上 ,语言是作为文学的媒介被论及的 ,文学仅在虚构意义上区别于现实真实 ,因此文学被称为“谎言”。而 2 0世纪“语言论转向”之后 ,语言所具有的本体地位 ,使语言成为“文学性”命题的全部问题 ,但由于语言的修辞性或语言自身能指与所指的分裂造成的语言所对应意义的被遮蔽 ,语言因此被一些美学家称为“谎言” ;中国诗论上的“言不尽意”在某种层面上与此种意义上的“谎言”不谋而合。本文将两种“谎言”的不同指意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以期对文学语言、文学有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2.
从语言角度去研究“文革”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那个疯狂的、丧失理性和良知的年代,我们的民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每一个过来人难以抹去惨痛的记忆.在那个年代里,社会因黑白是非的颠倒而失去正常前进的秩序.不能说没有“文学”.但作为地表的、主导地位的,则是充斥着“假、大、空”的欺骗和谎言.那些谎言又往往穿上“真实”而实则是愚忠的外衣.回望六、七十年代之交的文学、剖析“文革”文学的历史借鉴,宜从多层面、多视角去研究、去重读,如社会生活角度、意识形态角度、人文角度、病态的人物形象及性格心理角度……等等.这里,我愿意提出,是否还可以从语言的角度去研究“文革”生活与“文革”文学?这是因为,语言毕竟是人与世界的根本纽带.人们总是依据其语言形式去接受世界和把握世界,语言成为人们感知、体认、理解主客体的实在方式.还因为,语言不仅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是表达的必要工具,它本身就是思维的一部分,故也是人的一部分.语言与人之间的不可分离性,语言作为人的活动的客观实践性,决定了我们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样式表达着相应的意义和特定的文化形态.“文革”作为特定的、负面的文化形态,表现在日常语言、传媒语言以至文学语言上,其质态值得玩味.我们不妨举几个例证.1968年11月21日《光明日报》报道某地一个86户的山村,如何经过“文革”  相似文献   

3.
常言道:会做媳妇两头瞒,不会做媳妇两头传。一“瞒’一“传”,虽一字之差,却关系到家庭和睦。 家庭生活中,夫妻婆媳之间最厌恶对方撒谎。的确,谎言像无形的导火索引燃  相似文献   

4.
小幽默     
谎言 心理学教授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说:“我准备给大家讲什么是谎言。关于这个问题,我已经在我的学术著作《论谎言》一书中作了详尽的介绍。在你们当中,有谁买过这本书?读过的请举手。”  相似文献   

5.
乔治·奥威尔在《一九八四》这部小说中描绘了一个人们时刻生活在谎言和监控的世界。而主人公温斯顿对他所生活的世界仍然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并以他独有的方式进行着对抗。他所记日记的内容、他在日记中表达出的情感和他的语言均表现了他的强价值:对自由、真理和爱的追求,这些追求也构成了温斯顿的自我。他的强价值与党的指导思想的背道而驰直接导致了他的被捕和改造。党希望在温斯顿身上看到的是“理性”、双重思想和对“老大哥”的热爱,这一任务由深受温斯顿信任的奥布兰亲自实施。虽然在改造过程中,温斯顿不停对抗奥布兰,但是奥布兰向他灌输的各种言论最终还是被他内化为新的自我,他原有的自我也随之消解。  相似文献   

6.
我们已经进入全球化的时代 ,这个时代给我们提供的是一幅讽喻的景观 :一方面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以“一个注明日期的”关于“自由民主胜利”的消息宣布“历史的终结” ,广播其最后的福音 ;①另一方面 ,印证这些许诺的是相反的事实 ,基于这些事实 ,当下的全球化被称之为“谎言”、“陷阱”。② 福音也罢 ,谎言也罢 ,全球化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我们这些历史上作为“他者”存在的“地方性”来说 ,无论是主动进入还是被动卷入 ,有一点是不能置疑的 ,这就是必须面对。这样 ,我们就必须重新审视这个戴着“世界历史”帽子的“全球化”对人类解…  相似文献   

7.
《家庭科技》2000,(3):4-6
在人生之旅,绝大多数女性会结婚生子,享受家庭的温暖,而少数女性却选择了独身的生活方式。在社会环境越来越宽松的今天,单身女性同样也需要人们的关爱。值此“三八”妇女节之际,祝女同胞们事业有成,生活愉快!  相似文献   

8.
历史进入公元1995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了“失业率”、“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彻底打破了以往“社会主义没有失业”的说法,明确提出了“失业保险制度”这一崭新的课题。人们的心里开始震动了。失业,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现实而严峻的话题,而且是一个跨世纪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十分复杂,并充满矛盾但毕竟是有规律的统一过程”。对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却没能为人们发现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的诞生才最先发现了伟大的历史运动规律,指出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从此,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种种混乱和武断的唯心主义解释开始“为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揭示却一直遭到各种  相似文献   

10.
选美:后工业消费社会的男性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后工业消费社会的“选美”、“造美”热潮中 ,美丽不过是男性话语借助大众媒介编制的一个精致谎言。在这个话语体系里 ,女性永远被置于被看的位置上 ,于是女性在朝着美丽狂奔的路上 ,走得越远 ,离自己也越远  相似文献   

11.
“创简平肿”定律 首先从机构臃肿、冗编太多说起。这是一个令人费解、颇难解决的“老大难”。它结出两大苦果:一个是懒汉,一个是官僚主义者;产生五大弊病:一曰思想上的主观主义,二曰体制上的官僚主义,三曰组织上的“家长”主义,四曰作风上的形式主义,五曰人际上的“关系”主义,“主人”批评自己的“公仆”机关说:“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有此颠倒,谈何活力!谈何效率!谈何为人民服务宗旨之落实!人们说:即使一个锋芒毕露的实干家,一朝步入“官场”,不出三年,管保棱角磨光,变得圆滑起来。“官场”  相似文献   

12.
资产阶级阴谋家、野心家江青于一九三七年五月十四日写了一篇反动文章《我们的生活》,用蓝苹这个名字发表在上海的一个刊物《光明》第二卷第十二号戏剧专号上。她在这篇文章中,有意避开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以谈演员的“生活”为题,抽象地侈谈所谓“纯真的天性”、“灵感”的“记忆”、“意志的支配”,极力鼓吹所谓“纯正”的“戏剧活动”,声嘶力竭地叫嚷:“我什么也不希望,我只希望能做一个演员!”并厚颜无耻地  相似文献   

13.
鹦鹉学舌     
先行 《快乐青春》2011,(7):141-141
从前,有只鹦鹉在大街上,一个人说:“你好!”它也说:“你好!”这只鹦鹉被卖到警察局里,警察说:“站住!你被捕了!”它也说:“站住!你被捕了!”它又被卖到了一个傻子家,傻子说:“哈哈!你真傻!”它也说:“哈哈!你真傻!”  相似文献   

14.
李愚 《家庭科技》2010,(10):1-1
有一位老人,自78岁生日起,决定每天抽出1小时学习欣赏音乐。人们问他:“为什么这么大年纪了!还学习欣赏音乐?”他乐呵呵地回答道:“我在为自己现在的生活增加乐趣,也为将来如果卧床不起时不至于空耗光阴。”  相似文献   

15.
天上掉馅饼!那日许是吉星高照,我居然摸到了8万元大彩,“哇!我也有钱了。” 人们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我可是3天都未合眼。你想想,我和妻子都拿了20年工资,还值不上今天这个“馅饼”!极度兴奋之后,心里直盘算着如何塑造一个“新我”。 最先想到的是海吃豪饮一餐。看着妻子未老先衰的脸,女儿单薄的身体,那分明是省吃俭用、营养不良的结果。每次走在大街上,两旁那鳞次栉比的酒店宾馆  相似文献   

16.
如今,电话消费已进入千家万户,给人们生活、工作和及时获得信息都带来了极大方便。同时,有的话费也给用户带来烦恼。“收费查询都有‘机’,有理无理难启齿,说好多来是好多,要你缴钱少啰唆”!用户为不明不白缴钱喊“冤”如是说。  相似文献   

17.
过去,我们时常耳闻或是通过媒体“目睹”一些家庭主妇的报怨:“他把这个家当旅馆似的,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接着往往是:“呜呜呜,我再也受不了啦!”今天,这种“苦水”开始被“蒸发”,时下人们流行的是——下班了,回家去!  相似文献   

18.
大量资料告诉人们,远古时代的云南居民使用石器、骨器等工具,缝制最简单的衣服,开始了云南历史上最古朴的衣着文化生活。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云南古代居民的衣着文化生活便是他们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之一,是云南各族灿烂文化的源头之一。今天,勤劳、智慧的云南各族人民正在进行着“创造历史”——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伟大事业,考察一下先民们是怎样进行“第一个历史活动”的,总结一下古人的经验教训,看来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吉利话     
有个老太太过年领孙子放炮仗。头一个炮仗炸响了。老太太笑着说:“这个好!这叫响响亮亮!” 第二个,“通!”打了筒子了。老太太更笑了:“好,这个好!痛痛快快的!” 第三个点着后,没响。老太太  相似文献   

20.
行政官员的谎言侵害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引发了政府的诚信危机.谎言能否得到道德辩护日益成为政府、媒体与公众各方争论的焦点.如果不能正确判断官员的谎言是否具有道德合理性,那么一方面可能会让某些官员利用道德的名义行不道德之实,另一方面又可能会犯"一刀切"的错误,将某些官员善意的谎言误解为是恶意的,从而激化矛盾.本文在结合相关领域对于谎言道德评价的研究的前提下,试图为正确判断行政谎言的道德合理性建构一个判断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