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后,美日贸易摩擦逐渐升温。为扭转对日持续的贸易逆差,美国鼓动国际社会要求日元升值,并于1985年9月签署了“广场协议”,日元升值的序幕就此拉开。协议生效后不到3个月,日元兑美元汇率从1美元兑250日元迅速升到1美元兑200日元,升值20%。1986年底,日元升至1美元兑152日元.1987年最高时达1美元兑120日元。此后十余年.日元兑美元汇率年均升值5%以上。协议签署数年后,日本经济辉煌不冉,陷入“失去的十年”。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日本作为浙江重要的传统出口市场,按国别的出口额排名一直稳居第二位。2001年浙江对日出口37.7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6.4%。基本形成了“互利互补、形式多样、日益紧密、稳定发展”的贸易格局。然而,作为三大国际货币之一的日元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汇率跌宕起伏,跨入本世纪后,日元又出现了持续贬值。一般而言,汇率作为贸易国之间货币的相对价格,贬值必然会影响贸易国对日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继而影响贸易。那么,日元贬值对浙江对日出口有影响吗?对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无影响或影响甚…  相似文献   

3.
人民币国际化市场挠入风险的博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人民币国际化问题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文章基于美元垄断下的货币国际化背景下从一个新的角度--"市场挠入风险"来探讨人民币国际化的命运归宿.通过应用博弈分析中可以看出,其实不管是马克、日元还是欧元,在国际货币市场的竞争中,在某种程度上均遭到市场最大的垄断巨头--美元的排挤与斗争,因此在货币竞争舞台中无法大施拳脚,归根结底来说.经济实力无法与美国抗衡注定货币国际化的道路将充满波折,人民币国际化也将面临着同样的命运.多国模型下货币国际化的博弈均衡分析表明:货币国际化成本相对较小的国家更容易获得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4.
温素芳  胡春香 《山西统计》1999,(3):25-26,31
一、我国出现经济滑坡、通货紧缩现象的因素分析(一)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虽说亚洲11个国家和地区中,唯独中国、新加坡和中国的台湾地区没有出现负增长,但仍不可避免地遇到了通货紧缩和经济滑坡的问题,这与国际金融危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总的来说,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恶化了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征少了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特别是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外贸出口与引进外资。外贸出口在亚洲金融危机不断加深、日元大幅贬值、世界各国普遍调低经济增长速度的外界环境影响下.1998年前7个月增长69%,增幅比1997年同期回落了192…  相似文献   

5.
王颖 《统计与决策》2008,(1):143-144
国际货币流动结果表明,中国通过贸易顺差积累外汇储备,这些美元通过购买美国国债,又回流到了美国资本市场。这种格局导致了大量国民财富的流失,使得中国承担了由于美元贬值而使国民资产缩水的风险。为此,我们认为建立亚洲贸易自由圈,主导亚洲实现共同货币体系,是抵御美元威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汇率战略的动态博弈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巍贤 《统计研究》2004,21(4):38-4
一、引言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美元是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货币。既没有一个国家或集团的政治、经济和金融实力能同美国相抗衡,也没有任何一种货币可获得同美元在全球范围内竞争所必需的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欧元启动后,由于以欧元计价的GDP和世界贸易同美国相当,因而对美元的霸  相似文献   

7.
国际比较中货币转换方法及其评价国际统计信息中心余芳东在国内生产总值(GDP)、投资额、消费和收入水平等价值量指标的国际比较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取得货币转换系数,将本币转换为共同货币(习惯上用美元)。理论上要求这一货币转换系数能反映对比国之间商品...  相似文献   

8.
日本90年代以来泡沫经济的破灭使日本陷入了至今已长达11年的严重的经济萧条 ,与此同时 ,日元已连续三年持续贬值。本文从日本经济状况、日本金融体系问题、政府国债、经济调整政策、干预政策以及国际经济环境六方面分析了日元长期贬值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国际货币的可转换性就是该货币能够转换成国际性实际资产的能力。不同的国际货币可转换性的差异只有在重大事件冲击造成国际经济金融发生较大的结构性变动时才会比较显著,它通常表现为汇率突变。本文对货币替代模型进行修正,得出汇率与货币可转换性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利用最新发展出来的TRAMO异常值分离方法分析美元/欧元汇率的异常波动。实证结果表明,每一次重大的国际性事件都无一例外地造成美元相对于欧元的水平(level)升值,表明美元相对于欧元有更好的可转换性,也表明国际性美元本位尽管因为美国金融危机受到质疑,但却不会出现根本性的变革。因此,我国国际货币战略的核心是如何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治理,而不是谋求改变体系本身。  相似文献   

10.
江健桐 《统计研究》1993,10(1):76-80
一、国际比较项目的由来 在进行国际比较时,要将各国按本国货币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它的分组资料进行比较和综合,必须换算为统一价格和同一货币。过去一般用美元作为国际比较用的统一货币,并用汇率换算为按美元表示的各国国民生产总值。在50年代或60年代,美元的金本位尚未崩溃以前,各国汇率尚算稳定,利用美元作为国际比较的同一货币,虽不十分准确,但基本上能反映各国经济水平的差异。但自70年代初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以后,美元的金本位制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1.
1999年世界经济展望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8年是世界经济的多事之年。亚洲金融危机继续肆虐;特别是日元大幅度震荡,日本经济出现了多年未见的衰退。俄罗斯也出现了经济体制转轨以来的又一次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拉美经济在世界经济大势和原油等原材料价格下跌的共同影响下,出现了增长速度下滑和动荡的兆...  相似文献   

12.
蔡晓春  邹克 《统计与决策》2012,(13):152-156
文章基于ARCH类模型,利用对2005年7月20日至2011年5月31日的人民币高频日汇率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日元、港币与英镑汇率的波动率特征。实证结果表明,人民币兑美元、港币的波动性较其它货币小一个数量级;各汇率序列具有明显的尖峰厚尾与波动率聚集特征;除港币外,人民币汇率波动主要由过去波动引起,并且冲击的影响会持续较长时间,外部效应较弱;日元与其它货币的杠杆效应不同,好消息比坏消息冲击效应更大;风险溢价效应只在人民币兑美元与港币的汇率中显著。这些特征表明人民币汇率应更加市场化。  相似文献   

13.
经济发展形势与经济政策体系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经济形势及其走势决定经济政策的设计与制订,科学的经济政策则是人们自觉驾驭经济发展的基本手段。因此,自觉驾驭经济发展,必须科学判断和把握经济发展形势。 一、经济走势 经济的发展具有连续性与趋势性。同时,一国一地区经济发展的开放性使其具有国际高关联性质。因此必须在国际和区域经济发展大趋势中看待年度经济的走势、形态和特征,以及分析或设计经济发展的政策。 (一)当前国际经济的几大特征 1.加速由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过渡 知识经济已经全面起动,由90年代的酝酿期…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择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四种最主要的储备货币月度利率数据作为分析对象,运用VaR方法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利率风险进行了测度。首先对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与正态性检验,然后求出各种货币的平均收益率、相关系数矩阵与方差协方差矩阵,最后选择三种不同的币种结构求出具体的VaR值并进行比较分析。本文的结论是适当降低美元占比,并相应提高欧元、英镑、日元占比,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我国外汇储备的利率风险。  相似文献   

15.
胡根华 《统计研究》2015,32(5):40-46
文章选择1994年1月到2014年11月的人民币、美元、英镑、日元、欧元和港币等六种货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月度数据,首先采用AR-GARCH-t过程对收益率进行过滤,然后运用规则藤Copula函数对标准化残差序列进行建模,探讨人民币“第一次汇改”前后六种汇率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研究汇率之间的尾部相依和联动现象。研究发现:“第一次汇改”前后,人民币与其它五种货币实际有效汇率之间的相依结构发生了变化,且联动中的主导货币也由美元变为以人民币,但仍可用同一类型的规则藤Copula结构来描述;人民币与其它货币之间都存在对称的或非对称的尾部相依,其中人民币与日元之间存在对称的负尾部相依,而与欧元之间则存在负的上尾部相依。“第一次汇改”后,人民币与美元实际有效汇率之间正的尾部相依程度有所增加,且相依性最大,而港币与美元之间正的尾部相依性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此外,人民币与日元之间负的尾部相依关系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6.
货币总量统计在货币政策制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于2000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国际准则——《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简称MFS),它无疑是各国编制或公布经济和金融数据的指南。在探讨国际准则MFS货币总量界定及其选择标准的基础上,评价国际准则MFS货币总量测度方法,从中得到启示,以期为中国货币总量的测度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王少萱 《浙江统计》2009,(10):44-45
美元的流动性过剩是造成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政府借助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为满足本国福利增长,增加政府支出;鼓励进口消费,不加控制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并且发行国债或增加货币供给以弥补赤字,造成世界范围内的美元过剩。同时,发达的美国金融市场又大规模地将这些美元吸收进来,最终由于次级贷款因美国经济政策调整无法偿还而导致资金链断裂,造成金融恐慌。  相似文献   

18.
日元升值之路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屡创新高,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业内关注的热点,但人民币升值对国内、国际的影响却颇受争议。在此背景下,借鉴他国的经验意义明显。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历了一个长达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然而80年代日元的快速升值引发了日本经济的衰退。文章立足于人民币不断升值的现状,通过分析日元升值的历程和原因,进而探究中日之间经济环境的异同点,找出适合中国目前状况的宏观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日趋国际化 ,不同货币购买力之间的国际比较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80年代以前 ,这种比较都采用“世界银行图表集”的办法即“汇率法”进行的。这种方法就是用本币与某一种外币 (比如美元 )在近三年内的平均市场汇率或官方汇率作为货币购买力 (币值 )的比率。例如 ,最近三年美元与人民币的官方汇率平均是 1∶8.2 7,就表明 1美元的购买力相当于 8.2 7元人民币的购买力。然而 ,由于官方汇率的决定不仅仅取决于币值的高低 ,还受贸易结构和进出口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汇率法”难免会对某些货币的购买力造成高估或低估。在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20.
国际经济比较似乎顺理成章,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世界银行公布了PPP值,你却不能按照它去兑换货币,企业也不能按照这个PPP支付货款,包括世界银行、OECD和欧盟等PPP的“制造者”本身在支付货币时也得遵照“市场汇率(Market Exchange Rate,MER)”。比如,尽管算出来人民币与美元的PPP是3.5,但你兑换1美元还得掏7块钱左右的人民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