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试论《三国志》裴松之注“凿空语怪”的文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志>裴松之注因为引用了几则具有志怪性质的材料,而被历来史家批评其"凿空语怪"、"坐长烦芜".事实上,裴松之在引援这些注文时并非是不加选汰而盲目采用的.裴松之用审慎的态度和隐蔽的手段,把自己对历史人物及事实的评价暗蕴于注解之中.而且,其保存小说材料和用小说注史之功,是不可泯没的.<三国志>裴松之注将历史与小说相结合,则对当下的玄幻小说创作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为经典作品加注,已成为经典流传过程中的常见方式.且不说郑玄遍注五经,泽被后世,单就<史记>而言,倘少了裴驷、司马贞、张守节等的三家注,宏富博大的历史就会少了许多味道;陈寿的<三国志>若缺了裴松之的注解,其价值则会大打折扣;朱熹的<四书集注>自宋元以来广为流传,注释自身也跻身经典之列,成为古代士子案头的必备书之一.  相似文献   

3.
<文选集注>中保留有许多左思<三都赋>旧注,其中包括卫权<吴都赋注>.台湾学者周法高撰<吴都赋卫权注辑>,但颇多讹漏,因此重新辑入并加以补正.周先生认为,卫权注今独存<吴都赋>中,颇合裴松之注<三国志>谓"权作左思<吴都赋>叙及注"语.其实不然,卫权<略解>序注皆当是针对<三都赋>而作的,其注独存<吴都赋>注,盖与<三都赋>旧注本流传有关.  相似文献   

4.
裴松之<三国志注>创立了使用"别传"引称单篇人物传记,以与丛集类传记相区分的注释体例,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在继承这一注释方法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他们的处理方式影响了后来的注释家如刘昭、李贤、李善等,同时对类书的编纂者也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裴松之《三国志注》引书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伍野春 《东方论坛》2005,(2):97-102
裴松之<三国志注>是魏晋之际三国史研究的总集,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一直备受学界关注.清代嘉庆以降,考证裴注引书和根据裴注引书编辑索引者已达19家之多.由于研究者均没有完全吸收其以往的成果,也没有确定完整的引书标准,因而研究的结果有多处重复,而数量则由140余种至255种不等.考证结果的巨大差距也导致了普及的混乱.本文在总结以往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裴注引书的六条标准,并根据标准辨析裴注引书为抖5种,另有¨则出处不详.  相似文献   

6.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凡三往乃见"等数句,一般标点为"凡三往,乃见."习惯译为:"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笔者认为,这种标点方法有值得商榷之处."凡三往"与"乃见"之间,一般用逗号,而联系上下旬,实际应标为句号.  相似文献   

7.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古文字的研究和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文字指<说文>古文,即战国时东方六国文字.乾嘉以来的学者对于古文字有相当的研究,特别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不但声义兼明,而且考证形体,并对<说文>所收古文字进行研究、考证.近几年来,大量古文字材料的出土,丰富了对古文字字形的探讨材料.本文拟就<段注>利用文献材料对<说文>古文字说解的肯定、批评或纠正、补充等,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回顾以往学者在出土文献、传世<三国志>版本、六朝文字三方面的研究成果,发现开展对吐鲁番、敦煌等地出土的<三国志>六种古写本的用字研究,具有弥补出土文献研究不足、完善<三国志>版本研究、推动六朝用字研究进程等三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考察<三国演义>小字注的来源及其功能,认定小字注虽非一人一时所加,但小字注极有可能在罗贯中原本中便已存在.通过一条带有时代标记的小字注,初步分析<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的可能性极小.  相似文献   

10.
据陈寿所撰<三国志>载,曹操之父曹嵩乃中常侍曹腾之养子,其"生出本末"已不可考.春秋已降,就一直有"同姓不婚"的禁忌,夏侯与曹氏世为婚姻,故"曹氏源于夏侯氏"一说不能成立.目前国内所藏的家谱,宋代的极为罕见.大多数图书馆所藏的谱牒多为清代或民国时所修,明代族谱已不易见.存世曹氏族谱所录之远祖系唐末宋初人,与曹操时代相距近八百年.又由于历史上盛行冒姓、赐姓、改姓、认领养子、伪造谱牒之风,这就使今人寻求曹操后裔几无可能.  相似文献   

11.
《三国志》裴注的史料价值超过陈寿《三国志》本身,这几乎是史学界的共识。其所以如此,在于裴注引书甚丰。因而研究裴注引书问题者不少,主要有赵翼、钱大昕、沈家本与王祖彝诸家。然而,赵、钱、沈、王四家之说,差异颇大,以致后之学者,各承一说,言人人殊。本文试图考察赵、钱、沈、王四家差别的具体表现及其造成差异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裴注引书目为258种,分别指出其中四家均未著录者36种,各家所著录但互差异者15种及存疑待考者16种,最后列出裴注引书目表及裴注所引书目存疑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三国志·管辂传》裴松之注引"始读《诗》、《论语》及《易》本",前人认为《易》本很可能成书于东汉时代,为一部"术数家书"。但经仔细辨析,上述意见其实是对原文的一种误解,《易》本即是指《易经》,并由此揭示了《易》学的衍化与社会习俗之一斑。  相似文献   

13.
结合日本学者藤井守的《三国志语汇集》和《三国志裴氏注语汇集》,从成词条件等角度对《大汉和辞典》(补卷)中的30个词语进行考察后发现,其中11个词语或因汉语和日语成词标准的不同、或因古代典籍中用例较少而暂且不将其视作为词,其余19个词语可以增补进《汉语大词典》。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对《三国志》裴氏“臣松之”注例进行研究,梳理出十八种形式,反映裴松之注书的灵活。另对前人讥评裴注“嗜奇爱博,颇伤芜杂”等不当之论提出批驳,并揭橥裴氏“臣松之”注例具有折中异载、疑者存疑、以“理”之违合评论史实史料的特色,故裴松之对完善《三国志》和复原三国历史全貌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5.
陈寿《三国志》六十五卷,入传人物将近六百人之多。各卷之人物,有何共性?有何特征?有何背景?有何亮点?有何真趣?有何借鉴?不能对这些问题有所了解,当今的年轻读者,往往难以得其门而入。此文对《三国志》各卷,作一深入浅出之导读。每卷导读200字,力求内容简明扼要,行文生动通俗。  相似文献   

16.
三国分魏、蜀、吴,其中魏、吴是国号,但蜀不是国号,而是地域号。《三国志》陈寿开始正式用地域名称"蜀"代称刘备建立政权的国号"汉",以与建都长安的西汉王朝以及建都洛阳的东汉王朝区别,但在行文中仍然保留不少反映蜀汉政权国号"汉"的记载。裴松之的注、《三国演义》也保留一定数量的记载,后人对"汉"作为蜀汉政权国号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与《东同列国志》都崇尚“羽翼信史” ,但罗贯中的立意在小说历史化 ,冯梦龙则意在历史通俗化。两人在编纂技巧上也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18.
史学名著<三国志>与<史记>、<汉书>流誉千古,时人评其书曰"并迁双固".依<三国志>而通俗化的各种话本,戏剧乃至成为演义式的小说,其最著者是<三国志通俗演叉>,人称<第一才子书>,士林及民众莫不喜读其书,可谓雅俗共赏,家弦户诵.从文化视野考察,文、史各行其道,两苑各擅其芳.随时代之演进,民众需要文化,文化之持续发展亦有赖自身的通俗化.以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满足大众对文化的渴求.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是雅文化与俗文化互补成功的典范,彼此交相辉映,体现了雅、俗文化自身的价值规律.  相似文献   

19.
唐代咏三国诗是中国咏史诗中的奇葩 ,也是三国题材演化史上的一环 ,其中寓含着丰厚的文化意蕴 ,从中可透视有唐一代士人群体的时代文化心态。士人们以三国英雄为楷模 ,将其人生理想寄寓其中 ,强烈地表达出他们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对君臣遇合的企盼 ,对时势命运的叹惋等深层心理。唐代咏三国诗中所蕴涵的君臣观、贤才观、英雄观、历史观、人生价值观等文化观念 ,对后代士人的心态及三国题材的创作 ,有着不容忽视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陈仁锡《三国志评阅本》体现了明代后期与保守、空疏史学相背离的两种史学思潮,即针对明代空谈心性,他倡导经世致用,从历史事件中总结具体有用的经验,给人们提供借鉴;针对明代学风空疏浮泛,他批评裴松之引神怪小说,维护史学客观性、严肃性。除此之外,陈仁锡还从泛道德化、臧否人物的时风转向形而下的事务关怀,以及注意从文学角度鉴赏《三国志》中的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