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任明华 《齐鲁学刊》2023,(2):131-138
王世贞编选的45卷本《艳异编》共431篇作品,目前篇目来源的考证存在不少错误,且未考出者尚夥。经比对,《艳异编》作品的直接来源至少有54种以上,其中有61篇录自15部史书,341篇选自28种小说、笔记,29篇选自11种丛书、类书、文集等。这体现出王世贞追求“艳异”的审美观、史稗相通的小说观、诗歌与散文相融的小说文体观。《艳异编》卷三六《宋朝》直接选自明陈士元嘉靖三十九年(1560)十月序刊的《论语类考》,又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被寄给徐中行,则《艳异编》成书于1561—1566年。  相似文献   

2.
杨波 《兰州学刊》2007,(12):126-129
《新序》、《说苑》是刘向编撰的两部历史故事集,每部书中都有一些故事与《韩诗外传》所载内容大体相同.文章通过对这些故事中同题异旨,即叙述内容相似、主题立意不同的篇章进行比较,从而疏理出故事类编体裁的演进轨迹和编辑原则,并对刘向个人的审美趣味做初步地探讨.  相似文献   

3.
任明华 《齐鲁学刊》2013,(1):132-136
明碧山卧樵纂辑的小说选本《幽怪诗谭》,具有理论批评和文献方面的独特价值。书中小说作品共穿插诗词约410首,以诗歌为主体,是典型的"诗文小说"。这是对明代诗文小说创作实践和范式的总结,体现出明代有意幻设的小说观念和追求怪奇、娱乐的审美功能。编者对作品的时间、情节等进行了改动、增删,虽有迎合读者心理和趣味的意图,总体上却提升了原作的艺术水平。同时,还保存了许多明代小说作品及诗歌,具有重要的文本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4.
一“句样”,可算是《管锥编》里最为重要的概念。也许可以这样说,“句样论”的建立和实践,才实现了人们将义理、词章、考据三者打通的愿望。“句样说”在这部发轫于经史子集古代文献的具体考订,复达于艺术哲学之“道原”的巨著里使用得非常繁夥,诚可谓《管锥编》的大关目,为读《管锥编》一书不可不首先明了的最紧要处。“句样”,同“句型”等说法一样,《管锥编》  相似文献   

5.
张鷟是唐代小说初兴期较有影响的一位小说作家,他留下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游仙窟》和《朝野佥载》。本文通过对他的这两篇小说的分析关照,认为其创作的总体审美特征:一是题材情节上的求“奇”,一是艺术表现上的求“美”。这种对于“奇”与“美”的主动追求,是唐人小说审美特征在唐人小说创作初期初露端倪的明确表征。因此,对张鷟小说审美特征的探讨为研究唐人小说审美倾向在初兴期的形成和表现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山海经》在中国知识体系的构架中几经迁移,由数术略形法家移植到史部地理类,转而又与“小说”这个类目建构了亲缘关系。《山海经》与“小说”完成对接的内在动力主要来自于,它叙述“遗事”的体例特征,怪、异的美学风格,以及诞、幻、虚的成书性质。《山海经》还与《穆天子传》《搜神记》等聚合成为知识统一体,这成为《山海经》与“小说”形成亲缘关系的外缘推助力。《山海经》演化成为中国“小说”的源头,这实是承续、顺应了它在中国本土知识体系建构中的归类逻辑,以及运动轨迹。  相似文献   

7.
《纂异记》的叙事观念在唐代小说中是独特的,这体现在文本的叙事意图、世界图景和叙述精神三个方面《。纂异记》叙事观念表明它是唐代小说中真正有意识创作的小说之一,在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版《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第 1卷 (古小说钩沉、小说备要 )第 65页引录《太平御览》82 9卷《俗记》的一则故事 :王庆孙为襄阳都督 ,后之镇 ,尔时沔中蛮盛 ,断道缚得王去。将还家 ,语王云 :“汝是贵人 ,试作贵人行者。”驱逼不得已 ,王便行。蛮以其贵人 ,不堪苦使 ,令与妇人共碓下舂。鲁迅把这则故事作为梁沈约撰的《俗说》中的一条收入《古小说钩沉》 ,具有很大影响。查核中华书局 1985年出版的宋本影印本《太平御览》第四册第 3 699页《资产部·舂》的原文 ,此段文字中的“试作贵人行者”应当为“试作贵人行看”。不知…  相似文献   

9.
《隋志》著录《搜神记》于史部杂传类,而把《世说新语》著录于子部小说类,这反映《世说新语》的文体特征切合《隋志》所持的小说观念。《世说新语》的文体特征,可以从“小”与“说”两个方面加以概括。所谓“小”,一是体制小,言其篇幅短小,且不具备完整的故事情节;二是功用“小”,言其缺乏宏大主题,远实用而近娱乐。而“说”,是就全书的内容与性质而言,言其重点在记魏晋士人的琐事名言。这些特点使之正契合中国早期对小说的认识———“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街谈巷语”。《隋志》著录《世说新语》于小说类,反映在唐代至少到《隋志》成书之时,人们还是秉承着传统的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10.
曹萌 《北方论丛》2001,(6):58-63
《红楼梦》一书是明末社会思潮影响下的精神产物,是这一思潮直接引出的小说方面“平中求奇”审美思潮的文学成果。全书以神话架构全篇,以敷演方式进行描述,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写作题材,以及尚“平中之奇”的倾向都是这一结论的具体例证和表现。  相似文献   

11.
香港著名作家陶然是文坛多面手,他不仅能够熟练驾驭长篇小说的创作,而且小小说也写得有声有色,神采飞扬。本文将从古今时空的互文建构、阴阳两界的怪诞写意与现实世界的艺术写真三个视角切入陶然的小小说世界,探讨陶然小小说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小说五十年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与文化的多重关系和复杂表现。中国当代小说生成的文化空间包括大陆和台港澳的不同社会文化、不同地域文化和多民族文化 ;文化时代大体以 2 0世纪 70年代末 80年代初为界 ,分前 30年和后 2 0年两个时代 ;文化观念主要有文化保守派、文化改良派和文化批判派 ,它们显示了文化空间和文化时代的影响 ,又体现出小说本身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科学小说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初,真正起步及创获却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可分为近代译介科学小说和本土科学小说两个方面。随着研究的开展,尽管出现了人为分离现象,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本土科学小说研究。其主要体现在小说兴衰原因、现代性及价值三个方面。然而囿于研究思路狭隘、文本意义定位过低等原因,近代科学小说研究并未得到与其实际价值相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清代宋诗选本地域性特征非常明显,编选、校勘者多为江南人,辑撰、刊刻、流播地也多在江南,这不仅与江南丰裕的经济条件有关,还与其尚文好诗的诗性文化极为密切。江南宏富的私家藏书为清人编撰宋诗选本提供了有力的文献支撑。  相似文献   

15.
孟伟 《北方论丛》2015,(1):42-47
清代古文选本的编选和评点活动极为兴盛。从编选来看,提高八股文写作水平是古文选本编选的最终目的;崇尚理学,发挥教化作用是古文选本编选的重要宗旨;古文选本的选家普遍具有教师身份,选本具有便于初学的特点。从评点来看,清代古文选本的评点符号具有特定的形态及涵义;评语内容主要包括对文章历史背景与思想内容的阐释,对文章创作经验的总结以及对文章的鉴赏品评。清代古文选本的文学批评意义主要表现为,古文选本表达了对儒家正统文学观念的认同;对于认识清代古文宗尚有一定意义;促进了清代古文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不仅通过空间景物的描写折射人物心理世界,而且在对时间意识的表现中,以敏锐的感知揭示人物及其作者丰富而深邃的心灵世界——由时间意识所唤起的人生如寄的悲哀、由生离死别所激起的超越时间的痴想以及摆脱了人生如梦的时间感觉而飞升到"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的超然境界。  相似文献   

17.
白春香 《晋阳学刊》2005,(2):110-114
赵树理的小说在借鉴中国古典白话小说拟书场格局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扬弃了白话小说中程式化的格套,同时又吸收了“五四”小说中“作者化身“的叙述方式,从而创造出一种新颖独特的隐含书场格局的叙述模式。赵树理之所以要创造这种叙述模式,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古典小说中已延续七百年的“说书人”叙述者已经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审美形式。  相似文献   

18.
范霁雯 《学术探索》2013,(5):106-111
对于科幻小说,世人总是存在着不同方向的曲解——不是贬损过低,就是吹捧太高,但他们都一致认为科幻是一种完完全全超现实的存在。本文通过对不同科幻小说发展时期代表作家作品的分析,展现出科幻小说与现实之间紧密连接的一面,解释并反驳科幻小说两种常见误读,阐释科幻小说的现实性,得出科幻小说是与现实紧密相连的,是根植于现实发展的文学样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季桂起 《文史哲》2004,(5):55-61
心理学对于"五四"小说的变革有着重要的影响。"五四"小说借助于心理学的影响,实现了中国小说艺术模式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核心问题,是小说把艺术表现的重点由人的外部生活世界转向人的内部精神世界。这形成了小说艺术特质从古典到现代的重大变化。实现这一转变的原因当然主要是文化环境的变革和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但心理学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心理学为"五四"作家提供了新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加深了"五四"小说对人的认识和表现的深度,促成了以情感抒发和心理显示为主要追求的"心理小说"写法的大量出现。其次,心理学帮助作家去深入探讨人的深层心灵活动,使他们可以借助心理学知识,直接进入人物的心理世界,对人的心理世界进行科学的观察与探求,从而能够塑造出具有现代人精神深度的人物形象,丰富了"五四"小说作为"人的文学"的内涵。再次,心理学促进了作家对小说性质和特点的理解,推动他们对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述技巧和描写手法等艺术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尝试,最终形成了小说艺术模式的全面变革。第四,心理学帮助作家深化了对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理解,为"五四"小说借鉴外来新潮小说艺术从而实现中国小说艺术模式的变革提供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唐诗鼓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唐代七言律诗选本,关于其选者,至今却无定论。一般认为是金末元初大诗人元好问所选,但明杨慎、清沈德潜、罗汝怀等认为选诗不佳,故否定选者为元好问;清施国祁则认为是元好问之师郝天挺所选;《四库全书总目》采取比较审慎的态度,认为“不著编辑者姓名,据赵孟序称为金元好问所编,其门人中书左丞郝天挺所注”。笔者对这些说法加以辨析,基本论定《唐诗鼓吹》为元好问晚年所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