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成年人犯罪作为现阶段的突出社会问题,其社会深层根源在于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引起的未成年人的群体性失范。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出现的偏差是诱发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犯罪的重要因素。根据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特点,整合性应当成为整个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预防体系建构的基点,形成以教育性预防为核心,保护性体系、惩罚性体系等其他措施为辅助的一体性预防思路。在中国,建构整合性的教育预防体系应当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展开,使三者有机结合,真正发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屏障作用。  相似文献   

2.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三道防线,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犯罪防范网络,在当今日益严峻的未成年人犯罪形势下已变得非常急迫。而我国各种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成长中的缺位,更是昭示了建立家长学校,发挥其作用的必要性。当前,我们应按照依法治教的要求,明晰家长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凭借家长学校平台,全面提升家长素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撑起防护网,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筑起一道全方位屏障,从而夯实未成年人犯罪防范基础,找准切入点,实现联动和综治。  相似文献   

3.
《预防未成年犯罪法》中规定了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义务: 一、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义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负有直接责任,应当结合学校对学生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计划,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教育。 二、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义务 1.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者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素质教育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因揭示出素质教育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心理预防教育是未年人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和手段。通过心理预防教育 ,可以培养并提高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方面的素质 ,从而达到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6,(8):145-150
未成年人犯罪率的居高不下,与未成年人罪错行为缺乏有效干预密切相关。对少管所未成年犯前期罪错的调查研究反映出家庭、学校、社会组织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教养无方、监管不力,矫治无效。未成年人的罪错行为向犯罪行为的转化与行为本身的渐进性发展有关,更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制约的匮乏,表现为工读教育萎缩、《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缺乏可操作性以及其他相关法律缺乏矫治效果。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要求举全社会之力干预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应全面修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树立保护处分理念;应建立强制性亲职教育、加强对教养失职父母的社会监督,改革工读教育制度、发挥其挽救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的重要作用,发展社区教育、使社区教育成为矫治罪错未成年人的重要制度。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严重社会问题.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举全社会之力,既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关心和爱护未成年人,净化社会环境,又要发挥司法惩罚犯罪和预防犯罪的独特功能,转变司法观念,改革司法制度,完善司法体制,建立和健全司法队伍和未成年人法院,落实对罪错未成人的权利保障,减少、杜绝司法不当和司法不公.  相似文献   

7.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严重,呈现许多新动向新特点。如何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是法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家庭、学校和未成年人自身的共同努力是其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王艳红  赵玉华 《兰州学刊》2008,(Z1):105-107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也是社会热点问题。文章分析未成年人道德认知发展的过程和特点,并结合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对其的影响提出几点预防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成为犯罪学界研究的一个突出问题.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应该成为我国新世纪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采取三个方面的预防措施(1)构建市场经济秩序中的良性社会意识,使未成年人能在良性的社会意识环境中健康成长;(2)抑制犯罪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实现社会文化的整合,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3)加强和深化社区教育,充分发挥社区帮教的预防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10.
外来未成年人街头犯罪已遍布全国各大旅游城市,成为旅游城市一个社会治安问题,对旅游城市的旅游环境等方面有较大影响。本文根据一定的法律文献资料,结合旅游城市公安机关办理外来未成年人街头犯罪的有关案例,经笔者近两年来的专项调查,从外来未成年人在旅游城市街头犯罪的现状及特点、公安机关打击处理未成年人街头犯罪碰到问题以及应对外来未成年人街头犯罪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地分析。  相似文献   

11.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法律制度缺陷与改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种特殊的犯罪类型 ,它在犯罪的成因与认定、刑罚的适用、诉讼的方式及犯罪的预防等方面都具有与成年人犯罪不同的特点 ,从而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未成年人刑事法律制度。从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的几大特点来看 ,现行未成年人刑事法律制度存在着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 ,必须加以重新审视 ,并采取相应的刑法对策实施变革 ,最终实现未成年人刑事法律制度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一种特殊的犯罪类型,其各方面问题都具有与成年人犯罪不同的特点。本文主要探讨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与司法方面的举措,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法律体系以及健全少年司法制度的建议,其中着重研究了少年法院的创设。  相似文献   

13.
放宽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缓刑条件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形势也日趋严峻。为了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更充分地体现对犯罪的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 ,惩罚为辅”的原则 ,应适当放宽和完善对缓刑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4.
新疆籍未成年人在内地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并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犯罪的未成年人员主要来自贫困的南疆地区,受教育程度低,年龄偏小。犯罪以扒窃偷盗为主,以团伙化共同作案为主,呈现出智能化、现代化等特点。导致新疆未成年人内地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社会、宗教、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预防和治理新疆未成年人在内地的违法犯罪应加强新疆与内地有关部门的联系,齐抓共管,加强登记管理,多方治理,坚决遏制其违法犯罪的上升势头。这对维护内地社会治安的稳定和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未成年人性犯罪的特点、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未成年人性犯罪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犯罪年龄低龄化、犯罪诱因"黄色"化等五个方面未成年人性犯罪的主要特点,剖析了性道德文化、性教育和立法上的缺陷等三个方面导致未成年人性犯罪率居高不下的症结所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未成年人性犯罪问题的若干对象.  相似文献   

16.
社区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基本环境。扎实推进社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对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下沃社区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中已经取得许多成功的经验。通过对其进行调研和总结,有助于明确社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基本思路,进而充分整合社区资源,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作用,通过建立领导机制、联动机制、引导机制、实践机制和渗透机制,保证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人在学校应该享有下列权利,这些权利是从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宪法、未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民法等相关法规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在这些权利面前,一些看似合理,或者已经被教育机构实施了多年的规章和制度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大面积的统计调查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禁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致使社会及学术界一直没有一个比较全面整体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印象,本次调查在得到相关部门允许的情况下,试图通过统计数据为学术界及社会提供一个未成年人犯罪的总体印象。文章首先描述了未成年人犯罪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的特征,并与相应部门提供的相关数据进行对照;描述了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况及其在社会犯罪中的各项比例,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未成年犯罪者的生活环境,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学校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以社会控制理论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安定团结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社会控制理论是当代犯罪社会学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工具,其为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作出了重要贡献.该理论在结合我国转型社会的现实国情基础上可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提供一种路径.文章以社会控制理论为视角,以学校为出发点,就如何防范未成年人犯罪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20.
周健 《南方论刊》2023,(8):60-63
与犯罪斗争是社会治理永恒的话题,过往有关刑事责任年龄制度修改的争论集中在犯罪趋势、责任年龄与责任能力关系、刑罚适用性三个方面,透露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存在刑事责任能力认定、未成年人利益保护、刑罚功能定位三个方面的阻碍,使其难以很好发挥未成年人犯罪治理功能。对此需要明晰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原则,探索建立未成年人个体评价机制,并对未成年人刑罚重新定位,构建未成年人刑罚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