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大钊改革《晨报》副刊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涛甫 《学术界》2002,(4):245-254
李大钊对《晨报》副刊进行改革 ,打破副刊的传统风格 ,把其改造成为传播五四新文化的重要阵地 ,成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文化“公共空间”。它以不同于时潮的稳健风格着力于思想文化启蒙 ,为现代副刊提供了一个新发展的方向。李大钊所开创的“晨副”启蒙传统为此后的“晨副”发展定下了基调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学术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渊源的关系。李大钊既受到先秦儒家的主流学术思想与道家的非主流学术思想的影响 ,同时也受到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学术思想的影响。李大钊学术思想的传统文化渊源不仅使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独树一帜 ,而且为开创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派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对儒家理想社会观的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理想社会观与共产主义虽有极大不同,但也有某些相通之处。正是在这一基点上,李大钊对儒家理想社会观加以继承与创新,把“大同”思想发展为共产主义理想,把“仁爱”思想发展为社会主义道德,把“民本”思想发展为无产阶级民主,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大同主义、仁爱主义与民本主义是李大钊从传统文化走向共产主义的三大思想桥梁,而且每一桥梁之中都有几个中间环节或发展阶梯。它们是儒家理想社会观走向民主主义的转变形态,并由此再转变为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 ,国内学界对所谓“问题主义”之争的叙述和评价一直受到某种既定认识的误导 ,以至混淆了这场论争的性质。本文通过对争论当事人之一的李大钊在“五四”前后思想的细致论述认为 :“问题与主义”之争发生前后的李大钊与胡适二人无论在意识形态方面还是个人关系方面都没有什么实质性分歧 ;李大钊的质疑辩难与胡适的积极回应实际并非针锋相对 ,而是实现了一个完整的认知建构 ;至少到 1 92 3年初为止 ,李大钊的思想中依然不乏可以与胡适思想共鸣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祖雷 《齐鲁学刊》2000,(5):65-69
李大钊的早期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华民 族及历代知识分子爱国主义的传统是其孜孜以求救国之路的内在动力;其早期政治思想中特 有的“民彝”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化流行、生 生不息思想,是其接受进化论、乃至接受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内在条件或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丰富对李大钊的研究视角,探究李大钊教育思想精华,以家庭教育为切入点,对李大钊家庭教育思想进行了研究。认为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包含理想教育、生活作风教育、学习教育三方面。其思想来源,一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和祖父的言传身教;二是李大钊自身的世界观和思想品德;三是李大钊丰富的教育实践。李大钊的家庭教育思想,是他作为一个伟大思想家的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份极其珍贵的思想遗产。认真研究和学习李大钊的家庭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今天的家庭教育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对胡适与李大钊等之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存在一些简单化的观点,其实争论双方都从学理的角度和社会实践的可行性上相互得到了不少启迪。透过这一论争,考察胡适本人的思想以及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状况,分析胡适“再造文明”的思想,对于我国今天的文化现代化建设有其重要的、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面对中华民族的危亡,李大钊不断思索救国道路。大多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反思近代中国民族危亡的现实时,都将国家的积弱归结于国民素质的低下,因此一股国民性改造思潮随即涌起。李大钊也根据中国本土实际,与外来先进思想碰撞得出自己的中国农民国民性改造思想。当很多人在对比西方民主科学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都倒向西方文明,而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明,竭尽全力去挖掘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时,李大钊却以“民彝”思想、调和思想来构建自己本国国民性改造思想。李大钊认为改造的主要对象是占国家人口多数的农民,改造的主体是青年知识分子,并提出了有中国特色国民性的改造目标及由渐进到彻底的改造方式。当今对李大钊农民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思考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来,全国兴起了一股对传统文化反思、中西文化比较的“文化热”.李大钊是中国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代表,他曾发表过许多研究中西文化的文章.研究李大钊的中西文化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来研究文化,而且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也有着积极意义.比较中西文化,并不是单纯地把中西文化孰优孰劣地排个名次,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的比较,来  相似文献   

10.
在五四前后的东西文化论战中,李大钊直接讨论东西文化的文章并不很多,但是,他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后所形成的观点,特别是关于俄罗斯文明是人类“第三新文明”的思想为后来的共产党人所继承,并加以发展,从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一 如果抛开偶然的、琐碎的细节,可以发现,新文化运动中几个最活跃的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青少年的经历,几乎是近似的:小时候从上辈人那里接受严格的传统文化教育,少年时期离家到城市学校里读书,开始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再大就到国外留学;在探讨中国社会近代化问题上,他们都认识到了思想启蒙的重要性,并积极从事这方面的实际工作。对于李大钊、陈独秀、鲁迅来说,得出如上的认识,是直接与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总结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1.
陶红霞 《人文杂志》2004,(5):190-192
中西文化观是指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进行比较、分析、评价、选择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主张 ,以及对中西文化冲突条件下中国文化应向何处去所作的探索和回答。在对这一问题的观照和反思中 ,毛泽东与李大钊表现出了诸多趋同性 :对中国传统文化都强调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西方文化都强调选择借鉴、洋为中用 ;在中西文化之比较中都主张融合中西文化 ,创造中国新文化。其中 ,李大钊对毛泽东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与民粹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李大钊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受到民粹主义的一些影响,体现在他号召中国青年效仿俄罗斯民粹主义者“到民间去”,以及他对待农民和资本主义的态度上。李大钊之所以受到民粹主义的影响,根源于中国具备了民粹主义赖以生存和传播的社会环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思想意识,以及他本人早年的乡村生活经历。可贵的是,李大钊并未被民粹主义所左右,而是有所超越。  相似文献   

13.
朱文通多年致力于李大钊生平思想研究。我和他相识也是在一次有关李大钊的学术研讨会上。他主编的《李大钊年谱长编》(以下简称《长编》,44万字),作为《燕赵文化丛书》的一种,于2009年底由  相似文献   

14.
裴赞芬与宋杉岐的学术专著——《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系从现代政治学与现代政党文明的视角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和解读李大钊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前后的思想发展及其政治实践的学术著作.全书30万字,除《绪论》外,分八章探讨了李大钊的政党观、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李大钊与北方各地中共党组织的建立及发展、李大钊与国共合作、李大钊与共产国际、李大钊最后的革命实践以及李大钊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代启示等.  相似文献   

15.
冯洁 《北方论丛》2011,(1):93-97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都经历过进化论信仰的时期,他们对于平等的理解不是简单地重复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而是掺杂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进化论思想中的平等观念。他们一方面接受唯物史观,追寻着社会不平等的终极原因——经济不平等;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在经济平等的基础之上,追求人格的平等;延续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理想模式下的平等观,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陈独秀与李大钊作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发展的基本进路  相似文献   

16.
<正> 唯民主义思想,是李大钊早期思想(一九一八年上半年之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李大钊早期思想的精华。它继承并发展了辛亥革命前反传统思想的优秀成果,并为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以其彻底的民主主义精神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占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一、唯民主义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李大钊的唯民主义思想认为,国民是国家的主人,他们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历史的发展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他把唯民主义思想看作是与封建专制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看作民主主义的灵魂和根本。这种思想所以在民国初年产生,是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二卷688页)是辛亥革命前反封建传统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转向马克思主义的个案,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双重文化使命的发轫动因。依托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产生共鸣,构成了他们思想转变的起点;实践观引发变革,使五四知识分子中分化出一批信奉科学民主、秉持公正评判、注重实践激励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天然拥有富饶而强大的文化基因,必然担当中国文化发展的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18.
李大钊不仅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而且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教育者。在其短暂却辉煌的一生中,他对中国的教育现代化事业进行了积极探索。李大钊所主张的教育普及、建立新人生观、以科学消蒙昧、游玩应与教育一样重视、教育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构成了李大钊教育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李大钊的教育现代化思想,不仅能够使我们领悟李大钊救国救民的热切情怀和思想理路,还能够为我国教育现代化事业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毕生致力于探寻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寻找一条适合于当时中国国情的文化发展道路,其文化发展思想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从李大钊的文化发展观内涵出发,剖析了政治民主、经济发展、不同文化冲突如何促进文化发展,希冀于为当今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青春’之气,万古长青。”这是吴玉章同志,一九五九年为《李大钊选集》出版时的题词。它正确地概括与评价了李大钊同志的伟大革命精神与崇高思想品格,真诚地表达了我们后人学习与继承革命先烈光辉思想的意愿与决心。历史证明,李大钊的革命思想与行动,确实是永葆青春的。还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前的新文化运动初期,李大钊就提出了他的著名的“青春”思想,阐明了他的“青春”人生观,并在实际行动中充分发挥了他的青春的光和热。李大钊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