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从文不是基督徒,但他与《圣经》有不解之缘。上世纪20年代初他在北京寻找文学理想的那段艰难时光中最常阅读的两部书就是《史记》与《圣经》。那段时间的创作中,除直接以教会经历为题材的《蒙恩的孩子》等作品外,《月下》、《神巫之爱》等作品中也不乏基督教的祷词和喻象。沈从文1929年创作的《媚金·豹子与那羊》(以下简称《媚金》)与其他的苗族传奇一样,被人读解为“一对青年为了浪漫的爱情而牺牲的故事,颂扬了他们的坚贞不渝。”[1]沈从文生前曾多次感慨自己小说的不被人所理解:“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  相似文献   

2.
<正> 记得是一九七五年,我走进纽约唐人街一家书店去搜购沈从文著作.没有料到书店老板这样对我说:“沈从文?谁也不读他的书了——他已是个老头儿.”等到惊魂初定,我就猜想,沈自己国家的书店老板会怎样回答我的提问,以此来聊以自慰.想来回答会是:“沈从文,谁也不读他的书了——他是资产阶级.”或者,“他只会描写旧社会.”甚至说:“他还在信仰上帝.”当时中国的书店里买不到沈从文作品(实际上那家唐人街书店里倒能买到).我知道沈在台湾倒受到重视(他的作品曾被查禁,因而非常珍贵),但一位图书馆长听说我在搜岁沈的著作,信口说了一句:“沈从文?他是共产党——他没有到台湾来.”我对自己说,这真是一份绝妙材料,可以让鲁迅写成小说,因为鲁  相似文献   

3.
<正>沈从文的作品反映了现代都市“文明”的崩溃,描绘了乡村民风的隽茂;剥开了绅士阶级华丽外衣掩盖着的腐朽,折射出“抹布阶级”那不易被人视觉的灵光.从创作主导倾向上看,他始终站在“抹布阶级”的立场上,对下层人民怀着特别的“温爱”,“带着一幅冷眼睛和热心肠”,描写他们人生的种种不幸.在沈从文那卷帙洁繁的描写下层人民人生形式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边城》主题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从总体上来说写了什么呢?近年来,我对这个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的整体情况虽未全面掌握,关于《边城》这篇作品的阐释工作却未曾中断.本文考察《边城》的主题是什么,特别是要揭示出潜藏于主题背后的人生观或者世界观是什么.本文动笔的契机之一,是实现了实地访问作为作品舞台茶洞那块土地的夙愿.那是1983年7月6日的事情.沈从文的故乡是湖南西部的所谓湘西,他留下了许多取材于这个地方的作品.然而,因为这个地方正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解放以后好久没有向外国人开放,所以不可能将作品与该地的实际风物对照起来考察.我这次为解释作品的实地考察,有效地利用了许多原始素材,产生了写作本文的愿望.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剧体作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小说家,不过他最初的创作和最早的文学成就中较多地包含着剧体作品。沈从文少年时代培养了浓厚的戏剧趣味,但特定的戏剧观念决定了他较早终止了剧体作品的写作。这些剧体作品是极富于原材料价值的“生活的体操”。其中所包含的不尚修饰的戏剧趣味和天然成趣的喜剧素质,很值得我们欣赏和玩味。  相似文献   

6.
写这个问题之前,得先加个子题:感情是创作的动因,作家一种情感赋予他一系列作品以体系上的统一性。黑格尔在《美学》里讲到情感与艺术关系时这样说:”激情是构成艺术的真正中心和真正世界,”文学写什么和怎么写,是“艺术家自己所意识到的和感受到的。”沈从文对此有许多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一切作品需要个性,都必须渗透作者人格和感情。”(《沈从文别集·边城集》)如果“过分加重他的道德观念的责任,而忽略产生创造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可少的情感动力”(《抽象的抒情》第9面)是写不出好作品的,文学就其本质而言,不过是“见于文…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小说的人性道德理想韩伟岳沈从文是一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多产作家。他那渗透自己人格和感情的作品,“叠起来有两个等身。”[1]他的创作仅小说一项“据大略统计,有短篇二百余篇,中长篇十余部,近三百万字。”[2]沈从文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文坛上的辛劳耕...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的抒情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和评论者的注意和重视。人们交口赞誉作品中浓郁的抒情性和人物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性美,人情美,但是,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小说的思想基础和作者的创作动机,以至于认为“沈从文是个没有思想的作家”(贺玉波:(《沈从文的作品评判(下)》),或把他贬成“说故事的人”(苏雪林:《沈从文论》),或对某  相似文献   

9.
<正> 曾被蒙上历史的灰尘,湮没在泥土里的沈从文作品,以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和评论者的注意和重视.尤其是他那浓郁的乡土色彩,更令人交口赞誉,拍案叫绝.鲁迅说过“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沈从文之所以被称为“风格作家”,他的作品之所以引起海内外人们的兴趣,正是在于他的作品充满了乡土气息,向人们展现了具有浓郁地方情调的湘西乡土生活图景,创作出了一幅具有田园情调的风俗画.不过,人们在认识构成他的乡土  相似文献   

10.
论沈从文家世对其创作道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沈从文家世对其创作道路的影响黄献文不少论者都谈及沈从文的“自卑情节”,认为“自卑情节”对其创作道路和作品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①,这是对的。但若进一步问:自卑情节又缘何而起?自卑感的产生要有一定的“落差”和“参照系”,这“落差”和“参照系”是什么?在...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七六年初,“四人帮”在掀起那股所谓“写与走资派作斗争的作品”的声浪中,蛊惑人心地提出了一个写“大走资派”的口号,胡说什么写“大走资派”的作品才有“广度”和“深度”。他们要写的“大走资派”究竟指的什么人?他们的“广度”和“深度”又“广”至那里,“深”向何处?对此,只要稍加剖析,就可以清楚看出它背后的反革命杀机。且听他们“高超的胡说”吧! 狗头军师张春桥首先定下基调,说什么写走资派的作品,如果“只写一个公社,概括的广度不大,思想深度也差。”他暗示说,“我对那些大走资派可算是见识过了”。一个“大”  相似文献   

12.
一沈从文在一篇叫《主妇》的小说中说:“有人称我为‘象征主义者’我从不分辩”。随后又加重语气:“一个象征主义者,一点不错。”这是沈从文第一次明确承认自己与象征主义的关系,时间1945年,地点昆明。可能是云南的“光景异常动人”的山光云影让沈从文悟彻了“过去”与“目前”,“抽象”与“偶然”背后隐伏的形而上意义,因为“自然是座大神殿”,在那里,“颜色,芳香与声音相呼应”。更主要的,还是西南联大特有的学术文化氛围影响了他。叶公超、燕卜荪、冯至、卞之琳等,“在介绍现代派文学方面起了先锋作用。他们在课堂上开讲现代…  相似文献   

13.
<正>长期以来,很少有人全面、具体地探讨苗族老作家沈从文的文艺思想,直到现在,还有一些同志囿于成见.而沈从文本人也一再表白自己,他的作品不是在什么“思想”和“主义”的指导下写成的,最近还说,他用不同的方法写作,并没有一定主张(《沈从文谈自己的创作》,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一九八○年第四辑).然而,过去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是“乡下人”在城里奋斗的结果,可以说,现实与超越、自卑与自傲交织的心态是沈从文早期创作发展的持久的动力之源,并决定着他作品的基本素质。在对沈从文散文进行历史性扫描中得出一个结论:超越,构成了沈从文心理演进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作为五四后期作家,沈从文与五四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他主张恢复新文学传统,弘扬“热情”、“天真,,的五四精神,重构现代文学新的生态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沈从文与五四人的交往构成了他五四观形成的重要中介,而作为编辑与读者的相互制约和创作与评论中的反思则促进了他五四观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 “文学是可以帮助政治的,但用政治来干涉文学,那就糟了”这个伴随着沈从文坎坷延宕近半个世纪的沈从文的文学宗旨,经受时代的汰涤,现在看来是那样的璀灿奇目,它说明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并没有脱离政治,只是对帮助何种政治另有选择;同时暗示他的创作遵循和维护文学艺术的特点和规律.然而,文艺界已经约定俗成了的对沈从文政治观的一般看法,严重阻碍了当今社会人们对沈从文作品的认识和接受,因此有必要对沈从文的政治观重新作一个完整的、历史的探讨和印证.  相似文献   

17.
<正> 从汤汤流水上,我明白了多少人事,学会了多少知识,见过了多少世界!——沈从文有许多作家在他们的笔下写到了水,描绘了水的清澈秀美,叙述了水边人事的哀乐,表达了对水的某种情怀.但能把水写得极深透极富于感情的,还没有人能与沈从文相比.在沈从文以湘西人事为题材的诸多作品中,“水的存在给人的印象如此深刻,和情节的联系又如此紧密,有时简直起了主角的作用”.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沈从文笔下流泻出来的浓浓水意作一番观察,对他的创作与水的关系作一探究.水在沈从文的生活中,占据着鲜明的位置,从他知事到离开保靖北去京城,家乡的一条沅水,一派清波给予他的印象已铭刻心底.他说:“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以来,对沈从文的研究大都集中于他的小说创作上,对于其散文创作,研究者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其30年代的《湘行散记》等作品,相对忽略了他40年代的创作。仔细研读沈从文40年代的散文,发现这些抽象散文与他当时的心态息息相关,可以看作是他在外界痛苦、寂寞、压抑中对于自我灵魂的坚守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由此,以《七色魇》文集为例,讨论沈从文在40年代的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19.
人性之美的张扬和民族品德的重造——论沈从文的“湘西小说”章绍嗣在沈从文的作品组合中,最有特色最有成就的是他一往情深创作的“湘西小说”。这个小说世界的基石是:人性。沈从文曾经这样说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  相似文献   

20.
达利的绘画以“奇特”、“怪异”著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欣赏了达利的作品后带给人们的是惊讶,让人们感叹他的才华。他创作的思维方式、他的观察方法与其他画家不同,正是这种不同对我们《图形创意》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