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儒家"礼乐刑政"治国方略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理念,"礼治"以"和而不同"为追求,推行教化,力求实现社会相对的公正合理;"乐治"通过发展"中和"之乐来促进礼乐交融,以乐化人;"刑治"以"无讼"为理想,恭行天理,执法原情,倡导体现公平的法律原则;"政治"则以民本思想为指导,强调君权的理性控制以及严格的职官管理制度.四大治国方略的实施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和谐稳定,也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儒家“礼乐刑政”治国方略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理念,“礼治”以“和而不同”为追求,推行教化,力求实现社会相对的公正合理;“乐治”通过发展“中和”之乐来促进礼乐交融,以乐化人;“刑治”以“无讼”为理想,恭行天理,执法原情,倡导体现公平的法律原则;“政治”则以民本思想为指导,强调君权的理性控制以及严格的职官管理制度。四大治国方略的实施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和谐稳定,也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礼乐"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论语>提出的"和为贵"是礼乐文化的根本精神,也是儒家思想的普世价值所在.它要求并引导社会各个阶层按照礼乐文化的规范和模式来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建立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目的.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的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3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显然,上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我国古代礼乐文化的"贵和"精神是一脉相通的.因此,我们在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中有必要以批判继承的态度从我国古代传统的礼乐文化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朱熹"以严为本"的司法思想主要体现在适用刑罚时反对重罪轻刑,主张罚当其罪;在诉讼活动中应贯彻"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慎刑原则,防止滥刑;在诉讼程序上要求"明谨用刑而不敢留狱",保证审判质量和效率;在法官职业道德上追求公正诉讼,严防偏私。朱熹"以严为本"的司法思想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5.
论儒家"礼乐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礼乐教化思想发轫于中国的上古时代,在此思想的基础上,儒家对此进行了新的阐释和发挥,把礼乐教化思想分为社会性礼乐教化与个体人格修养,前者是面向所有人的,后者是面向"君子"的,后者是儒家思想的重点.儒家礼乐教化是以"礼乐"为手段的"仁义"教育,包括礼教、乐教、诗教,其表现形式是审美教育,其核心是道德教育;尽管如此,儒家礼乐教化所要塑造的是"文质彬彬"、"美善相乐"的"中和"人格,也就是审美修养与道德素质、美育与德育兼备;儒家所以认为"礼乐"可以发挥教化人心的功能关键在于"乐"的"感动人心"的作用,也就是说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教育,而主要并不是一种"知"的教育,使道德要求潜移默化地成为人的一种素质.儒家的礼乐教化思想对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社会的建构都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6.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重刑和酷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维护阶级统治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到更高的层面,现代刑罚的宽缓化成为新的发展方向,这种改革也是在国际刑罚改革发展浪潮中的合理选择。元代的刑罚制度用罚畜刑等项目折抵刑罚、减少死刑的司法思路,符合现代刑罚宽缓化的价值取向,这些宽容性措施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刑事司法的和谐理念,有助于实现司法的和谐以及社会的和谐。进一步思考元代刑罚制度的宽容性,以期对中国现代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制定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伟大思想中包含有丰富的法律思想.德主刑辅是其法律思想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封建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司法观.就其主张的"中庸"的刑事政策、"原心论罪"的刑罚原则、重教育预防以及"父子相隐"的诉讼原则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的法制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思无邪"不仅是孔子对<诗经>的总体评价,也是孔子"诗教"的目的和要求.以"礼乐教化"形式出现的先秦儒家伦理教育,包括了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审美教育等多种教育."思无邪"并非简单的强制人的思想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而是注重引导人的内在精神境界的升华,超越物质欲望的束缚,以个体审美人格的完成契合于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汉宋诸儒拘于其社会的政治伦理要求,未能对此作出正确理解,致使社会道德建设方面出现诸多弊端.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在道德建设中如何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物质享受,正确处理物质欲望与精神需求的关系,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是可以借鉴传统文化的儒家礼乐教化的.  相似文献   

9.
苑民丽  胡洋 《南都学坛》2011,31(3):89-94
立足于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在我国当前刑事司法适用中实际存在的问题,首先,在以"单一罪过"原则揭开复合罪过的面纱,指出异质罪过应当定不同罪名;其次,在牵连犯两罪刑罚幅度不分伯仲时,倡导以行为人犯罪目的为支配导向的定罪原则;复次,以"浮动客体"概念厘清诸如抢劫罪等犯罪的既未遂形态及其刑罚的合理选择;最后,强调了在现实的刑事司法实践中,证明标准不应是铁板一块,而应当具有纵向与横向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这些哲学思想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思想指导和理论源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宝贵思想资源。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回归,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社会全面发展的和谐内涵。  相似文献   

11.
刑罚的威慑功能,经常被一国的立法者和司法者所津津乐道.威慑往往与儆戒同日而语,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一般包含对社会上一般人的威慑和对犯罪者本人的遏制."严打"作为我国的刑事政策凸显着其要着力发挥刑罚的威慑效应,以实现刑罚的一般预防功能.然而刑罚威慑效应的发挥不能孤立地依赖刑罚的投入量,应密切注意它与其它相关因素的联系.否则刑罚的威慑就是刑罚的"暴力".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刑案汇览》的初步分析,清代司法官员对疑难案件的司法解释,符合形式理性的某些特征,并不像有些学者所认为的清朝司法官员随意司法,任意解释法律条文。这种"形式理性"的清代司法特征的出现,有赖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法律职业化的推动,清代审转制度的规范,皇帝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孔子原典和谐理论中,涉及关于社会和谐的理想、人际和谐的标准、秩序和谐的尺度、教育和谐的模式、人格和谐的要求、天人和谐的原则等。这些原典和谐思想固然产生于以礼制为本的王权社会,但其中仍然存在着不为特定时代和社会形态所限制的恒常价值。这种关于人作为本体存在的价值体认,可以为我们在树立科学世界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达到人与社会和谐、个人身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提供难能可贵的生态智慧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4.
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礼乐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和谐是以礼乐文明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传统的礼乐文明是构建现代礼乐文明的重要来源及基础.礼乐文明有助于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刑事司法中考虑民愤的利弊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民愤的概念、渊源、古代作用入手,理性分析将民愤视为刑罚裁量参考依据之一的利与弊,主张在刑事司法在遵循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用原则的前提下,对民愤进行客观、准确地分析和鉴别,以做到司法审判效果与社会影响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美学思想强调个体追求的超越性,这种思想来源于殷商神权文化和周朝的礼乐思想。其中一以贯之的是对人生意义的形而上追求。孔予以"仁"来解释"礼",賦予了"礼"以新的生命力。个体通过把"仁"体现在"礼"中,完成了个性的塑造,也由此能促进社会的和谐。这既突出了人的个性发展的要求,又使这种内在要求能在更高的目标中得到体现,从而使个体的存在有了超越性,使日常生活审美化。  相似文献   

17.
徐干在人类历史上最早提出了"美育"概念,他的"美育群材"说与席勒的"美育"基本内涵非常接近,集中体现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以"礼乐教化"为核心概念的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试说"五至"、"三无"和"五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博藏简《民之父母》篇着重探讨了"五至"、"三无"和"五起"三事。此三者分别对应于"志"、"气"和"气志"三大范畴,同时也对应着礼乐之实、礼乐之原和礼乐之用三个方面。"五至"强调了"志"的主导作用,谈的是礼乐之实;"三无"则主张"气"是"志"的外化,讲的是礼乐之原;"五起"是对前两者的进一步发挥,主要突出礼乐之用。其对应的"气志"则是"志"和"气"的统一,正如礼乐之用是由礼乐之实和礼乐之原所造就的一样。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司法困境并非全都肇端于制度缺陷。实际上,它既是社会结构变动所引发的体制摩擦和阶层分化所导致的整体社会环境欠佳的副产品;同时也是司法机关超前设置了司法理想目标的不良后果。缓解司法困境,促进司法和谐,应当以和谐思想为引领,转换改革范式,规划司法和谐之理想图景,在司法治理过程中引入交往沟通技术,并着力培育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20.
美育思想的生成与人类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作为人类文化的子系统,美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也必然与文化有关.在中国,礼乐文化的产生植根于与礼法文化.美育思想的起源就离不开礼法文化的影响.如礼乐与礼法文化来自"天"意、自然崇拜、神灵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圣贤崇拜和经义崇拜而形成的禁忌规范和道德规范被直接赋予法的性质,并终于成为指导人类社会的礼法与礼乐活动的原则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