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15年前,他与朋友在学校餐厅的一张餐巾纸上写写画画,这便是“新浪网”的雏形。13年后,这位“新浪网”三号人物急流勇退,专心拍摄纪录片。他认为,“投资纪录片是精神扶贫,是社会善举”。他的目标是,10年拍摄100部纪录片,“为下一代人留下这个时代的真实记忆”——  相似文献   

2.
语文闲谈     
中古汉语里第三人称代词出现“伊、渠、他”。现代普通话里只保留了“他”,至于“伊、渠”只在某些方言里使用。王力《汉语史稿》:“第三人称的性别区分,最初由少数人提倡,始于1917年;本来希望在口语中造成一种分别,后来失败了”。“五四”前后,文学作品中用“伊”,后来都改为“她”。这个“她”字是刘半农在1926年的创造。可是,这只是书面语的视觉区分,不是口语的听觉区分,在口语中“他”和“她”听起来仍旧没有分别。“文法”改了,“语法”未改。  相似文献   

3.
鲁礼敏 《老年人》2009,(12):20-21
在互联网上遨游,欣赏高清晰电视节目,与万里之外的友人通话,躺在病床上接受胃镜检查……种种现代生活方式,均离不开一种名为“光导纤维”的物质。而发明“光导纤维”的,就是华裔科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2009年10月6日,他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对于他的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这样评价:“他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根光导纤维,他在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l生成就……”  相似文献   

4.
冷门     
李景 《中外书摘》2006,(3):87-87
妻子下岗一年多,陈南山心烦了一年多。他在博物馆专攻明清建筑的构件——“牛腿”,被人戏称为“牛腿专家”。虽然他每天仍然坚持练习书法,但因心神不宁,结果是有笔无墨,有墨无神。算了,面对现实,生计为上。  相似文献   

5.
他曾受到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胡锦涛的两次接见,后来在企业工作中又享有“企业修理师”、“快刀”和“好枪”等美誉,十年来,他在职业生涯中经历了互不搭界的行业大跨越,完美地实现了将“跨越”变成“卓越”的奇迹。“哪个企业有毛病,只要有他就能手到病除”,“放到哪里,哪里就能打胜仗。”这是同事们对他的高度评价。2013年,他荣获了国际人力资源协会颁发的“中国杰出经理人”称号。他就是吕福通。  相似文献   

6.
说他是“富翁”,没错,他经营的水果超市每月都有逾万元的收入;说他是“负翁”,也没错,因为20年来,本该身家百万的他非但一分钱没攒下,还弄得妻离子散,原因就在于,他身后十几个与他非亲非故的“孩子”。年近花甲的郑安宏老汉,在辽宁鞍山市义务资助贫困学子,还收养了个智残孤儿。  相似文献   

7.
子木 《炎黄世界》2011,(3):79-79
近日,被香港医院判定无法手术的陈先生在广东祈福医院成功“娩出”一重达5公斤的“怪胎”,卸下了困扰他身心一年多的“巨石”。  相似文献   

8.
淮盼 《老年世界》2010,(6):21-21
2007年4月12日上午,他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讲,由于这个活动较为重要,电视节目是以直播的形式播出的。他的演讲稿因为以一个“情”字为着眼点,自然也就容易激起人们情感的浪花,当他说到“妈妈在我小的时候就教育我要讲真话”的时候,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他的母亲当时就在电视机前收看电视直播的画面。这是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用他的话说:“我妈妈近90年的人生沧桑,经历过战争、吃过苦……”  相似文献   

9.
成北 《老年人》2011,(10):18-19
他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既能看懂精密光学仪器中的数据,也能看清纷繁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他有一颗赤诚的报国之心,曾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付出过大量心血;他还推动了我国“863”计划的制定。他就是我国光学事业的开拓者、“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大珩。2011年7月21日,王大珩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相似文献   

10.
海珠 《当代老年》2013,(4):24-25
年近七旬的蒋继林是福建龙岩连城人,他自创的“太极悬空书法”,即用左手写反字,被称为“八闽一绝”。蒋继林从小就喜爱书法艺术,写得一手好字。1991年的一次“书友”笔会上,他看到大伙都在案台上写字,觉得没劲,就想到离了案台试试。有了这种想法,他开始练习“悬空书法”。起初,老蒋搬来两条凳子,  相似文献   

11.
京城修笔人     
朱吉红 《职业》2014,(10):40-40
在北京东四大街,有一位耄耋老人,60年如一日坚持修理小小的钢笔,他名叫张广义,人称“钢笔张”。他的十多平方米的“广义修笔铺”,在惨淡经营中成为京城最后一家修笔铺。  相似文献   

12.
“编外教师”何舜年□/姚奋年逾古稀的老教师何舜年,是1980年退休的。10多年来,他依然心系教育,耕耘不倦,被人们称为“编外教师”。从退休那年起,他先后受聘在岳阳县教研室、城关镇函授站、振兴学校工作,一干就是10年。不少人劝他:“领的还是退休前那份工...  相似文献   

13.
《现代妇女》2009,(10):34-35
2007年9月一个普通的夜晚,我接到一个听起来似乎平常的倾诉电话。 导播将电话接进来的时候,我正在播放伦纳德·科恩的老歌。倾诉者自称叫“杨子”,讲述他的一段“秘密生活”,关键词是“姐弟恋”和“暗恋”。和平时一样,我耐心地听他诉说,并且迅速在大脑里整理他略有点杂乱的叙述:  相似文献   

14.
李钢 《当代老年》2009,(12):30-31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如云战将中,罗瑞卿大将素以智勇双全著称。他的一生不仅战功卓著,而且富于传奇色彩。他1929年参加工农红军,一生经历无数战事,他不仅骁勇善战,是一名公认的猛将,同时又是一员福将,在其革命生涯中,竞传奇般地经历了三次“大难不死”。难怪毛泽东称“天塌下来,有罗长子顶着。”  相似文献   

15.
早就知道吴玉成老先生在京东河北玉田县一带有着很高的声誉,享有“泥人吴”的称号。他的作品被同内外收藏,并多次参加展演。早在1987年2月,曾在河北电视台现场表演,作品作为文化交流远涉法国、日本等国。1990年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期间,展出了他的作品,受到专家好评。1994年10月,他的代表作《骑毛驴走娘家》入选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  相似文献   

16.
王旭明 《公关世界》2010,(11):35-37
他是新中国最早的一批新闻发言人之一;他认为“一个好的新闻发言人是稀有动物”,需要媒体“像保护熊猫一样保护他们”;5年时间,100多场新闻发布会,上千次记者采访,他有过得意也有过遗憾。他就是前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在卸任之后,王旭明通过《为了公开——我当新闻发言人(前教育部发言人的“内幕”经历)》一书,讲述了他记忆最深的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17.
刘轶瑶 《公关世界》2010,(12):36-37
铁嘴钢牙、百问不倒,自有一派从容风范一那是镁光灯下与一众中外记者对答如流的刘建超。他义正词严、立场坚定的样子在外交部新闻发布厅出现了近7年,深深烙印在人们的脑海中。连与他“纠缠”经年的外国记者也由衷感叹,“他是中国年青一代官员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王旭明 《公关世界》2010,(10):34-36
他是新中国最早的一批新闻发言人之一;他认为“一个好的新闻发言人是稀有动物”,需要媒体“像保护熊猫一样保护他们”;5年时间,100多场新闻发布会,上千次记者采访,他有过得意也有过遗憾。他就是前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在卸任之后,王旭明通过《为了公开——我当新闻发言人(前教育部发言人的“内幕”经历)》一书,讲述了他记忆最深的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19.
参军 《老年世界》2007,(22):28-28
八十年人生经历,六十载从艺生涯,他写出了一千多首脍炙人口的歌词作品,被称为我国当代文艺界的“词坛泰斗”。从“让我们荡起双桨”到“一条大河”;从“难忘今宵”再到“最美不过夕阳红”,他的歌词在平淡中跳动着昂扬的激情,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相似文献   

20.
刘玉刚     
《中外书摘》2014,(2):107-108
刘玉刚是镇北街人,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就去了广东打工。他在东莞一家名叫“裕元”的鞋厂打工,先在车间当了一名操作工,在流水线上用小锤子砸鞋底。凭着勤奋,第二年就被厂领导看中,选为储备干部。这十多年,他当过车间组长、主管、科长,一直做到生产车间课长。2003年,他被公司派往印度尼西亚等国,负责新厂的管理,完成了从出“农门”进“城门”,再出“国门”的三级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企业高管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