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政治转型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比较政治学中兴起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自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逐渐从全能主义政治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行转型,这是一个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国政治转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值得人们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2.
韩国由权威主义向政治民主化转型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年代末韩国实现由权威主义向政治民主化的转型 ,这是韩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权威主义统治日益腐败的结果 ,而民主化运动的不断高涨则是促成政治转型的最直接原因。从韩国政治转型的过程中可以得出两点教训 :一是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 ;二是发展中国家在选择自己的政治模式和发展战略时 ,必须根据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现状建立和发展适合自己的民主政治形式  相似文献   

3.
有限政府: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政府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闫维 《学术探索》2002,(1):41-43
中国的全能主义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改革逐渐消减 ,中国政府正走向有限政府。有限政府的内涵与特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中国构建有限政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政治转型问题研究热点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转型”这一概念在国内外不同的理论语境中具有不同含义。本文讲的“政治转型” ,主要指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集权的政治体制 ,向与市场经济体制和宪政理念相适应的民主的政治体制的转变。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中国的政治转型更多地是以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式进行的。因而 ,人们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关注常高于对政治转型的关注。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上的讲话发表后 ,海内外对中国的政治转型问题的兴趣不断高涨。在这种背景下 ,2002年7月15 -16日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转型中的中国政治与政治学发展”国际学术研…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与当代中国的政治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成为社会结构转型性发展的主要标志,政治发展如何参与社会结构的转型性发展,政治体制是否面临着一个转型的历史性任务,完成由传统政治体制向现代社会主义民主体制的转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本刊组织了10位来自政治学界的中青年学者,以“市场经济与政治发展”为题,围绕市场经济与政治发展的互动关系展开讨论,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意义的见解。相信会有助于推动此一问题的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6.
刘京希 《文史哲》2012,(2):153-161
当下中国的政治发展,面临着向现代政治和后现代政治的双重转型的艰巨任务:既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又要通过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建设,保障公民的社会权利,实现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和谐互动。政治领域的这种转型必须跳出政治中心主义的狭隘视阈,充分顾及经济领域、文化领域与社会领域的协同跟进,和以四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为原则的整体性推进。如是,方能取得政治发展的生态化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7.
论20世纪中国全能主义政治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伟迅 《江汉论坛》2007,8(9):28-30
在20世纪的中国,全能主义政治的兴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效果.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全面贯彻落实,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必将走向终结.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学术界的一大范式,全能主义政治是指此一关系上所体现的政治形态,而非一种政权机构形态.造成20世纪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兴起主要有社会革命、苏共政治模式、计划经济模式、意识形态、政权组织结构、政纲失误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乡镇文化站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沿阵地和桥头堡,对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和促进农村的发展有着可不代替作用。本文通过对乡镇文化站的前世与今生的分析来探讨其在政府全能主义时期、税费时期和后税费时期的文化供给的特点、社会功能及其运行机制,以期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启发。在政府全能主义时期,为了增强人们对政权认同感,通过政治整合满足人们的政治文化需求,表现为政治动员式文化;在税费时期,乡镇文化站为经济发展服务,通过压力型体制供给迎检式文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进步;在后税费时期,回应民众多样化需求,为乡镇文化站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9.
贾东瀛 《人文杂志》2000,(1):131-133
当今中国,正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转型时期。这个转型,不仅涉及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而且还包括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在内的转型。单就文化体制层面来看,文化应该从意识形态的附庸中解放出来,以独立的姿态,构建起以人文精神为核心内容的理论框架,高扬人文大旗,提高整个民族的人文素质,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凸现当今世界经济文化发展中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全球性新趋势。一从理论思维的角度审视,人文素质“人文”定义,学界之中,见仁见智。董乐山在《人文主义传统》([英]阿论·布洛克AIanBuIIook…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规范方面,政治权威覆盖一切领域,必然导致政治行为方式的泛化,呈现全民政治家化的趋势。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遵循着政治的规则,民众普遍奉行功利性、实用性价值取向,其极端者则往往为了目的不择手段。要继续深化改革,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只能从政治体制改革入手,切实实现权威分流。  相似文献   

11.
张永梅 《社会科学论坛》2006,(12):203-204,208
转型期就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政治领域中的轴心原则是权威主义,在经济领域中的轴心原则是实利主义,在文化领域中的轴心原则是自由主义。在转型期以前的中国社会中,政治的轴心原则一直是凌驾于其它领域之上的支配性的原则,进入转型期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一经确立,实利主义原则就势必开始逐渐取代权威主义原则而成为全社会的轴心原则。当实际利益成为人们做出各种决策与选择的出发点与归宿,昔日足以征服人心的政治伦理说教顿时显得空洞、苍白、乏力了。因而,从这层意义上说,经济实利主义是平民化崛起的根本动力。与政治权威主义的淡化、经济实利主义的确立构成互动关系的是文化自由主义的勃兴。电影创作中的平民化倾向是电影与平民阶层在新的社会历史时期的相互选择。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与政治社会化变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的传习政治文化是西方政治学者在60年代前后,通过政治学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交叉的方法,在社会文化系统中划出的一个独立研究系统。政治文化研究缘于政治学中行为主义学派的兴起。行为主义学派不限于抽象地分析宏观的政治思想、政治体制和政治运行,而是着重于政治行为的研究,将政治过程与人们的行为普遍联系起来。阿尔蒙德于1956年在其《比较政治系统》一文中首次提出“政治文化”概念。他主张要从政治行为入手来研究政治体系:“首先,一个政治体系就是一个‘行动’的体系,必须以行动来…  相似文献   

13.
转型期就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政治领域中的轴心原则是权威主义,在经济领域中的轴心原则是实利主义,在文化领域中的轴心原则是自由主义.在转型期以前的中国社会中,政治的轴心原则一直是凌驾于其它领域之上的支配性的原则,进入转型期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一经确立,实利主义原则就势必开始逐渐取代权威主义原则而成为全社会的轴心原则.当实际利益成为人们做出各种决策与选择的出发点与归宿,昔日足以征服人心的政治伦理说教顿时显得空洞、苍白、乏力了.因而,从这层意义上说,经济实利主义是平民化崛起的根本动力.与政治权威主义的淡化、经济实利主义的确立构成互动关系的是文化自由主义的勃兴.电影创作中的平民化倾向是电影与平民阶层在新的社会历史时期的相互选择.  相似文献   

14.
政治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在政治体制上通过转型来进一步适应特定社会历史和文化环境发生带有现代性特征的过程。本文通过比较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政治核心意识形态、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及政治发展范式等三个方面的政治道路差异,分析了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的独有特点,从而得出结论:中国必须立足于实际国情,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化道路模式,学会批判地吸收其中"合理内核",寻找真正属于中国的通往政治现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组织结构的制度化重建:开放社会的政治整合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结构多元化 ,社会内部爆发出自我分裂的力量 ,这种力量导致了国家与社会的逐渐分离的趋势 ,其中 ,社会组织的兴起就是国家与社会分离的一个重要标志。社会组织既可以成为政治发展的积极推动力量 ,但同时也可能成为消极的障碍因素 ,因此 ,如何建立政治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合理关系模式 ,就成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的政治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提出以国家法团主义为模式 ,建构组织之间的制度化结构 ,来维持现代化进程中国家的政治整合水平  相似文献   

16.
王树林 《学术探索》2004,2(8):25-28
邓小平政治发展观的价值取向,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以实现中国传统社会主义民主的现代转型。邓小平政治发展观以现代文明作为审视民主政治的价值标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经济方式来解决政治问题,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思维范式的转换;邓小平政治发展观以渐进改革作为民主政治的价值实现方式,务实主义的观念模式,试验性的方案选择和迂回式的改革发展战略,共同形成了中国政治体制渐进改革思想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夏振坤在《现代化国际经验述评》一文中认为,中国现代化应采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思维方法,广泛吸取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有益经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作者重点评析了欧美、前苏联、拉丁美洲和日本等国的现代化经验与教训,强调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应先由“权威主义”逐步过渡到现代体制,政治上要防止权威真空,经济上要防止外向依赖,文化上要防止两极化,同时,要在多元化基础上为个性发展和公民社会的形成留出空间,创造实现全面现代化所需的条件。○莫吉武在《试论政治权力及其制约机制》一文中认为,腐败是…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指出了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现存的问题后认为,应该用一种新的范式来取代原有的范式。这种从社会学的角度新构建的范式的主要特点为:要求研究者必须围绕着政治体制的三要素(政治规范、政治群体、政治概念)进行分析研究,必须把政治体制与政治生活,以及把政治体制系统与其他社会体制系统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聂月岩 《学术界》2012,(12):5-13,284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由之路,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目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中国正经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急剧转变的现代化转型,其基本的发展趋势是经济层面的市场化、政治层面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二元化、文化层面的多元化、社会层面的信息化.在此趋势下,中国的社会转型应以效能化与民主化为目标取向,才能达致科学、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在转型过程中,政府治理面临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挑战,需要客观分析、积极应对,进行理性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