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网络社区对网民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社区是目前网民互动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网络对个体形成影响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一个广义的社区概念的前提下,分析了网络社区对网民影响的若干层面,包括:个体的特定功能性诉求层面;个体的心理调节层面;个体的环境认知层面;个体的社会关系层面;个体的个别意见与态度层面;个体的长期价值观层面;个体的社会归属感与文化归属感层面.同时分析了网络社区作用于受众的具体机制,包括社区结构、信息环境、需求关系、权力关系、群体心理等对个体的影响机制.借鉴社会网络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来进行网络社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冲击,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通过剖析博客这一网络信息交互平台在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探讨利用博客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浅析大学生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自尊是大学生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对自我积极的评价性和情感性体验。通过调查发现,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无论是总体水平还是具体指标上,其心理健康状况较好。自尊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自尊水平影响个体的社会适应。自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大学生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4.
微博客: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与博客相比,微博客内容更加简练、发布平台更加多样、交流互动方式更加便捷、博主更加平民化.它实现了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渗透、调节和抵御功能的对接,创新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高校要积极搭建微博客平台,通过组织保障、队伍保障、活动保障使微博客更好地服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5.
当今网络发展迅猛,网络文化愈加丰富,网络正剧烈地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给大学生心理带来了影响.教师应结合大学生心理特征和网络特点,分析网络给大学生心理带来的利和弊,探索有效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和网络心理疏导技巧,积极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树立自尊、自信和自律意识,引导大学生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与习惯,增强心理防范,保持网络心理健康状态,让网络为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网络舆情事件频频发生,同时伴随着网络集群行为的产生,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发生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产生于高校这个特殊环境中的网络集群行为,有着和社会群体事件显著不同的特征,基于系统动力学思想,准确地分析影响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因素,能有效地预防和引导网络集群行为,为高校的舆情管理和决策提供较为合理的依据,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网络是高校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重要渠道,网络对青年学生思想和行为具有双重作用。应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建设,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网络监控和管理。  相似文献   

8.
网络人际互动是以电子邮件、博客、微博、微信、QQ、飞信、论坛等交互工具为载体的新型交往实践形式,以其平等互助的人际交往模式、即时有效的信息传播方式、多元丰富的海量信息等优势使得网络互动平台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成为可能。应分清网络人际互动的主流与支流,破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因素,以此平台作为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作用、实效性和育人功能的载体。  相似文献   

9.
博客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主要的网络行为之一。然而,大学生在博客传播过程中与博客固有的传播属性发生种种行为偏差,表明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着媒介技术落后、知识结构不完善、信息处理能力弱和主体意识淡薄等欠缺。基于此,我们试图寻找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与博客之间的契合点,从而确定基于博客来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因其好奇心重,精力充沛,模仿能力强,但情绪调控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社会经验少,较易引发行为疑惑和情绪困扰,而高居网络犯罪之首。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既与青少年个体因素有关,亦与青少年所处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有涉,需要在心理健康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辅以心理咨询与治疗,以此有效的减少青少年网络犯罪。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对厦门大学300名本科生进行有关社会焦虑的问卷调查,并以“风险社会”为研究背景,从认知的视角,考察大学生的社会焦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大学生的社会焦虑主要集中在发展问题、情感问题和物质问题上,且对发展问题表现出普遍焦虑;风险认知对大学生的社会焦虑有显著影响,风险认知越强烈,社会焦虑程度越高;社会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情感焦虑和物质焦虑有显著影响,将先赋性因素作为人生发展决定性因素的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的情感焦虑和物质焦虑;行为应对方式对大学生的社会焦虑有显著影响,积极行为应对方式作为一种中介因素能够缓解大学生的社会焦虑。  相似文献   

12.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讨论正在不断升温,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作者从大学生的学业、人际交往和就业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在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从加强人生观教育,加强自我认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咨询体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素质,建立社会、家庭和学校一体的教育环境六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法。高等学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以"八荣八耻"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指导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虽然此项任务繁重,但是通过共同努力,一定会培养出学业优异、身心健康的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相似文献   

13.
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在信息时代的社会大背景下,按照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助人自助,互助成长”为宗旨,以网络为载体,以服务为中心,以参与式为基础,建构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平台。着重从大学生心理互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需求、网络心理互助的作用及特点等方面探讨建构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平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研究法,通过对八所广州地区的高等学校体育在塑造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功能以及心理现状的调查进行研究分析发现,体育锻炼能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延缓心理衰老,协调人际关系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自信心和培养坚强的意志,调节消极情绪、促进人格全面发展和增进心理健康。因此,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有良好的影响,应该加快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研究,在高等学校体育课中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机制,为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新思路,以期提高大学生社会竞争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为建设效率社会与和谐社会培养健康竞争人才。  相似文献   

15.
从90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与心理特征调查入手,通过实证统计和定性访谈,分析归纳了90后大学生典型的网络行为及心理特征。研究结果发现,网络生活化、便利性、休闲娱乐化和互动平等性等都对90后大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最后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提出促进90后大学生心理和人格发展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当前,女大学生遭遇的生命及健康安全风险与日俱增。通过问卷调查、质性访谈和二次文献分析,发现女大学生对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健康、自杀、性行为、安全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均有初步的认识,也愿意参与相关的活动,但大部分没有付诸行动,其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家庭、学校、社区以及社会系统等。当前,女大学生自我保护和生命质量提升的意愿不断提升,生命教育的服务需求日益凸显,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对遭遇心理、生理危机的女大学生进行个案管理,运用小组方法对不同需求的女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通过社区教育进一步完善女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从女大学生生命教育中提升女大学生的生命及健康质量。  相似文献   

17.
占领网络宣传的科技阵地,增强大学生的时代感、责任心,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高校大学生中的“网虫”现象,对其学习、生活、成长产生不良影响。我们应该从心理障碍入手,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仅决定着大学生是否能健康成长,也是大学生可否成为社会所需人才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一方面,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业负担逐渐增加,而快节奏的生活条件,使得大学生会产生过于求成、渴望提高能力而不注重结果的心理诉求;另一方面,一些社会风气闯入大学校园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使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关注。本文针对新时期大学生产生的一些心理行为、心理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进行分析,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提供有利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审视表明,大学生社会化观念、方式、效果均发生微妙的不平衡变化;独生子女大学生常处于独立与依赖,个人追求与社会奉献等矛盾状态;介于高雅与低俗之间的校园亚文化受大学生普遍喜爱,网络文化的吸引力尤其强烈;贪富不均两极分化也明显表现在大学生当中并发生差异影响;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矛盾远未解决;基本的心理素质仍然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20.
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心理状况、道德观念等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网络时代的瞬息万变使高校德育工作面临困境。如何使高校德育工作跳出网络的困境,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