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的一生,亦和常人一般具有送礼和收礼、却礼的经历。其却礼:讲规矩原则;送礼:讲品位实用;收礼:讲有来有往;对礼品的处理:讲方式方法。毛泽东的“礼品观”折射了其伟人风范品质:坚强坚定的党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切领悟;灵活的处世之道。毛泽东的“礼品观”在当今有很大启示价值:公款送礼之风绝不可行;要掌握好公务送礼的尺度;公职人员应严守有关法纪;领导干部当率先垂范,正风易俗。  相似文献   

2.
邓晨 《社区》2011,(2):32
受中国古代礼尚往来的思想影响,日本送礼时花费的心思甚至超过了中国。日本有"中元"和"岁暮"这两种约定俗成的送礼季节,平时做客或是受人一点小帮助(小孩在别人家玩),也都一定要送上礼品。但是,在日本却鲜有"送礼焦虑"的报道,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1)礼品忌送偶数。日本人认为奇数表示“阳”、“吉”,偶数表示“阴”、“凶”,故礼品数目多为5、7、9等。婚礼礼金避免偶数,认为被2除尽的数字易导致夫妇分裂。礼品的颜色,吉事礼品应用黄白色或红白色,不幸事送礼应用黑、白或灰色纸包装。给初生婴儿送贺礼,忌在出生后第7天。 (2)忌8筷。日本人用筷子就食,但忌讳很多,归纳起来就是用筷时忌舔、迷、移、扭、掏、插、跨、  相似文献   

4.
送礼的学问     
李大伟 《社区》2010,(2):62-62
中国,过去是礼仪之邦,现在是礼品之国,礼仪是待人接物的礼貌规矩,“杖者出,斯出矣”。礼品是商品,是人情投资,有时更是人情投机,办事送礼、过节送礼、见面送礼、喜事送礼、丧事也送礼,现在,送礼是一门处世为人的学问。  相似文献   

5.
《新天地》2006,(2)
为何“你送礼我不领情”王峰新春时节,晚辈上门多会送些礼品,以示孝敬之意,他们一片心意,却常常让我烦恼痛心。养生观念热,给老年人送上几盒保健品几乎是孝顺子女的首选。可是,想尽孝心的人们也许从未认真想  相似文献   

6.
<正>德国人不兴厚礼。一瓶香水、一条领带、一张贺卡,甚至自制的蛋糕、果酱都是送给亲朋好友的最好礼物。如果是为公事或外事送礼,他们就更注重礼品的意义了,如介绍德国名胜古迹和城市风貌的画册等等。在德国,下属向上级送礼、公司向官员赠礼的现象非常少见。因为个人的升迁、公  相似文献   

7.
飘飘 《北京纪事》2009,(3):95-96
礼品是一种武器——表达爱意、改善人际关系、维持朋友联系,甚至收买人心的必备武器。一说到送礼,没有几个人不头疼不烦恼,到底送什么好呢?太贵,买不起;太便宜,瞧不起,太俗气,受不了;太怪异,送不了。朋友间常常被问到这种尴尬问题——帮我想想,我送点什么给她(他)?套用恶俗广告词——某某某,送亲戚、送长辈、送朋友、送领导、送恋人!真有这么好办的礼物一次解决所有需求,那可太好了。可惜,那是不可能的!随意到淘宝淘了一淘,还真让小编辑我淘到了宝!原来礼物可以很有创意!并且是创意而不怪异,还不赶紧随我看一看。  相似文献   

8.
何辉 《国际公关》2015,(3):86-88
中国人喜欢收礼和送礼利玛窦和他的同事们很快发现,给中国人送礼可以得到对方的好感,给官员送礼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回报,这些回报包括默许在当地居住、以朋友方式交谈,甚至接受天主教的信仰。在1595年8月29日自南昌寄给澳门的耶稣会士孟三德(edward de sante)的信中,利玛窦写道:我让他们看了我要送给官员的一份礼物。第二天,那位官员就派人来找我,并对我送给他礼品感到非常高兴。他还特别仔细端详了我送给他的小沙漏钟表,他从未见过这种东西。那天,这位大人整天都陪着我,让我留在他那里。他向我提了许多关于我们欧洲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9.
什么叫幸福,幸福没有标准。有人说,老年幸福不用研究,钱多肯定幸福;房子大,地位高,就幸福。做出的研究结果正相反。有个名大学的名教授,两个孩子是博士、博士后,都在美国。老教授有一天下楼梯,滑了一下,股骨折了。孩子们都在美国,老教授是孤苦伶仃,冷雨敲窗,青灯对壁。所以说,人的幸福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健康。这是幸福的基石。70年代送礼送什么呢?点心;80年代送礼送保健品;90年代送礼送鲜花。21世纪最宝贵的是送健康,怎么送健康?健康最好的就是“养心八珍汤”。“养心八珍汤”那是真…  相似文献   

10.
压岁钱 压岁钱,《辞海》的注释是:旧俗,农历除夕以彩绳穿钱,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者给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 如今,压岁钱已产生嬗变: 一是以压岁钱名义送礼。科员沈某想巴结局长大人,平常送礼有点俗气,也怕抖出去难听,春节前特意到局长家拜个早年,临走时丢下了一个红纸包,说是给局长千金的压岁钱。局长心领神会,未作多少推托,叫女儿说声谢谢,就笑纳了;二是以压岁钱名义行贿。跑官要官的官员在春节前后用送压岁钱的方式对上司进行感情投资,往往都很快收到“投挑报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社区》2008,(24)
礼尚往来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拜年时带上一些礼物也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年复一年都送一样的礼就太没有新意了,人人都送烟、酒、糖、茶,也未免太俗套。那么,送礼的讲究是什么,怎样送礼才能送出情趣,并且让收礼者有所感动呢?  相似文献   

12.
金尚宾 《中国农村》2009,(12):28-31
眼看双节将至,年会群集,各式数码礼品即将横行天下。不少人忙着送礼拍马屁,如果你拍领导拍女友拍男友拍客户摸不着门,不妨瞅瞅《百姓Taxi》与猫扑做的联合调查,让送礼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3.
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时代大潮使得许多中国人更深刻地领悟了“人是社会的动物”这一真谛。有关人际关系的书籍、刊物热门畅销;许多人在默默无语马不停蹄地跑关系。此际,自古存在的调整人际关系的礼品,又充当起了润滑剂的角色。频频的礼尚往来,带来了经济效益,也带来了社会效应。“走后门”、“不正之风”、“无礼(钱)办不成事”、“权钱交易”、“反腐倡廉”等语词都同礼品结下了不解之缘。围绕送礼,时时泛起各种褒贬,而更多的是大众的不满。不满过后,却是送礼频率的加大。人们陷入了这样的矛盾境地:一方面愤愤于送礼风下的不公…  相似文献   

14.
土家族人是重情讲义的,在土家社会的各种礼仪场合,送礼是不可以少的,而在土家社会的许多婚俗礼仪场合,猪脚又是必须的礼物,猪脚的制作与交换也非常特殊。在现在的金钱社会里,猪脚的使用价值虽说没有降低,但与其它的名贵礼品相比其价值还是明显的在降低。但在土家社会中,猪脚文化并没有降低,相反还有加强的趋势。通过对土家社会婚俗中,猪脚这一特殊礼物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窥探土家社会的乡土文化。土家社会送礼送猪脚以前是送给丈人的,而现在则演变为对他所尊敬的人送礼,如师傅、老师等。从猪脚文化的这一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出土家社会文化在变迁。猪脚文化的变迁是随着改革开放土家族人的社会观念而改变的,是对外部动力的一个适应过程。  相似文献   

15.
金宸 《社区》2008,(36):20-20
礼尚往来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拜年时带上一些礼物也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年复一年都送一样的礼就太没有新意了,人人都送烟、酒、糖、茶,也未免太俗套。那么,送礼的讲究是什么,怎样送礼才能送出情趣,并且让收礼者有所感动呢?  相似文献   

16.
关门大吉     
过春节,家家贴春联,内容各不相同,但有一句是共同的,那就是“开门大吉”。这是美好的心愿,但现实生活中未必开门都是大吉,有时开门是引狼入室,凶多吉少。这就要求人们,该关门时须关门,关门也会大吉。领导干部的楷模牛玉儒在廉洁自好方面,做到该关门时坚决地关,毫不留情。对送礼的关门。无论是任自治区副主席,还是当市委书记,牛玉儒家的门前总是“访客”不断。倘若是送礼的,他立刻拉下脸:礼品拿走,有事到办公室谈。对家人,牛玉儒约法三章:不准开门,不准收礼,不准说情。一次,别人好意,送了条围巾,妻子觉得没什么,便收下了。牛玉儒回来后大为光…  相似文献   

17.
<正>送礼"企业经营学"地球人都知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已。想办好企业,有时不送点礼,那大买卖就不太顺利。要是送了,多半就水到渠成,皆大欢喜。于是,精明的温州商人自然也是乐此不疲,笑眯眯的说,"局座!处座!关照!关照!"。这几年,温州的媒体就刊登了不少这样的事。  相似文献   

18.
考察1927-1937年间上海知识分子日常生活中的礼物馈赠行为可见,知识分子的礼物馈赠行为既涵括了上海地方习俗文化的特点,又具有知识分子自身群体的行为特征。互赠书籍、相片与字画等礼物,成为相互之间表示友好、信任,构建认同感与强化私人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途径。装饰摆设品类型的礼物旨在加深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生活日用品旨在巩固已经成型且更具稳定性的社会关系网络。婚礼、公众与私人节假日是送礼的重要场合。在"打秋风"这一上海地方习俗中,礼物不仅因回收而失去礼物之性质,还成为赠礼者变相敛财的工具。知识分子并不主张杜绝与取缔礼物及送礼行为,而是对礼品选择、送礼对象以及送礼场合等方面提出看法,赋予礼物以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消费者礼品购买决策:关系取向抑或动机驱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在全面了解国外送礼行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消费者礼品购买决策风格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与国外消费者的动机驱动的礼品购买决策模式不同,中国消费者的礼品购买决策风格是由关系类型决定的,关系对购买礼品决策产生不同导向,并调节动机对购买决策风格的影响。研究结果为理解中国消费者行为提供了独到的理论解释,并对中国礼品市场细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送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但由于文化的差异,各国对送礼习俗也各有不同。送礼要送的贴心,就必须了解对方的收礼文化和习俗,以免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我国送礼成风,造成很坏的影响,一些领导干部生病住院、新房乔迁、过年过节,红白喜事,成为收礼的机会,老百姓很不满,如上下级之间、业务来往,亲朋好友之间礼尚往来,怎样确定是亲情还是变相行贿、拉关系。在当前反腐败形势下,要为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提供一点理论依据。明确“礼”和“贿赂”之间的界限。本文就中西方送礼行为下所反映出来的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