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的新制度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洪波 《西藏研究》2007,1(3):88-96
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既有气候干旱化的自然原因,又有人类活动过度的人为原因,但更为根本的是制度因素。文章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从草场产权制度不尽合理、资源与环境法律制度不够完善以及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不断转化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导致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的新解释,增加了认识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产品的可行性及发展潜力,运用SWOT分析模式进行客观分析,并得出三江源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是实现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3.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促进自然保护区建设 ,必然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宣传其保护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同时 ,还应对危机感、责任感、民族团结、三江源美好未来加以宣传  相似文献   

4.
2003年国务院将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头地区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实施了以退牧还草、移民搬迁、体牧和轮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其中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从2004年开始实施,主要涉及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杂多县、称多县、曲麻莱县;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班玛县、玛多县、达日县、久治县;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同德县、兴海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泽库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以及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本文是基于笔者2015年初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生态移民村落开展的社会调查,就该生态移民村落的基本情况、目前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立 《青海民族研究》2006,17(3):137-141
文章通过对三江源自然保护生态文化的调研,认为以生态法文化为指导,构建和实施自然保护区法律制度,才能有机地将生态保护的要求与当地社区居民的利益要求结合起来,成为社区居民积极主动地参与保护区执法的观念基础。  相似文献   

6.
三江源区生态移民工程,既是该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大工程的核心内容,也是该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程能否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已有基础上,通过法制手段,依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继续推进退牧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工程以及吸收和推广该地区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本土法资源等,对该源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地处青海省西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源头地区,具有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湿地生态系统,冰川资源丰富,在保护全国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以及人类无限制的生产经营活动,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相似文献   

8.
三江源生态移民研究取向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君 《西藏研究》2008,(3):114-120
文章在大量实地调研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有关三江源以及生态移民研究现状,对三江源生态移民研究的可能发展趋向进行了分析,指出三江源生态移民研究应注重移民地区特定民族的社会历史形态以及人地关系中地方性知识的特殊价值,关注移民社会组织变迁、社群认同以及后续产业发展问题,打破目前三江源生态移民研究中重移民轻草场管护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移民点是新的特殊社区.本文通过对玉树县上拉秀乡家吉娘移民社区的调研,掌握了生态移民社区的背景,以需要及需要测量的理论视角,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法对家吉娘移民社区的居民需要进行了探索,并初步探讨了满足生态移民社区需要的社区工作介入策略.  相似文献   

10.
2000年 8月 19日上午,长江上游的通天河畔:《格萨尔》说唱老艺人扎西格来抑扬顿挫颂读着一篇大气磅礴的碑文,来自长江源头的才仁卓嘎、黄河源头的贡松怒周、澜沧江源头的康珠吉等三位藏族小朋友用藏语宣读保护三江源的倡议,数千名藏族同胞载歌载舞,气势宏伟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高高耸立……。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正式宣告成立。   中央电视台向全国全世界现场直播了这一盛况。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碑体的正面,雕刻着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区名,碑体后面是…  相似文献   

11.
生态决策与新疆大开发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新疆近代开发缺乏对生态环境制约因素的认识和正确决策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因素。目前环境出现恶化状况的深层次原因 ,主要是人口急剧增加、传统农业超速发展和开发决策中没有生态环境决策的内容等。文章提出了生态决策的概念 ,并对此进行了初步的论证 ,指出生态决策是新疆大开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2.
高原藏族在数千年的生态环境适应过程中,形成独特的环境—文化适应模式,由于自然环境的特殊严酷和脆弱,在高原藏区形成广泛的自然禁忌和神山圣水的集体表象,作为一种观念体系,它是高原藏族在适应特殊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整体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反映出高原藏族对脆弱生态环境的谨慎适应。  相似文献   

13.
游俊 《广西民族研究》2006,22(4):160-164
古代民族由于所处时空域的限制,不可能全面认识自然生态系统并自觉直接维护生态环境,而是在文化建构的过程中从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内人为地分割出一个最适合于本民族生息的区域,按照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去建构并直接维护本民族特有的民族生境。对生态环境的维护,主要是通过文化制衡来实现的,它具有无意识性、间接性、被动性和区域性。探讨这种生态维护的特点及功效,有助于深化对民族生境的认识并为今天的生态维护提供前人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4.
西部开发与贵州民族地区生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作为我国面向新世纪所作出的重大决策 ,生态环境问题是其切入点和突破口。文章分析了贵州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面临的诸多问题 ,阐述了在西部开发中加快贵州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思路 ,提出需要强化可持续发展观 ,把消除贫困与经济建设、人口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利用相结合 ;调整利益格局和帮扶方式 ;加大对外开放 ,争取政策、资金、技术的支持和协作 ;完善民族自治地方法规体系 ,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肇源县义顺、浩德、超等三个蒙古族乡为例,分析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原因,提出了改善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丹曲 《西藏研究》2007,1(1):58-67
藏族史诗《格萨尔》宏大磅礴,从中既能领略到雪域高原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又可感受到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人们生存的不易和生活的艰辛。史诗不仅再现了古代藏族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认知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的智慧,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在适应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纯朴观念,这些观念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思想,对指导高原社会人们的社会实践发挥了积极作用。文章简要概述了《格萨尔》中的生态内容,并阐述了其生态意识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7.
清代河湟地区的土地垦殖与环境变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是河湟地区农业持续发展时期,土地垦殖的速度加快,到乾隆年间位于河川谷地的农田均已开垦出来,但随着人口增加,土地的开垦逐渐伸延及山坡地。坡地、山地的增加,对山体植被破坏较大,水土流失加剧,造成部分农田的荒废及环境面貌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人类利用自然条件技术和手段相对有限的古代。壮族生存的地理环境并不优越,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特别是在瘴气广泛分布的古代,在缺乏有效防治手段的情况下,对瘴气的认识更是成为对壮族地区的地域和族群歧视。地理环境对壮族古代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集中表现在经济、政治制度以及文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蒙古语“库伦”的文化释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语“库伦”(圆形 )的文化涵义非常丰富。本文从语言入手 ,结合蒙古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思维逻辑、政治经济、社会环境、自然条件等诸多方面 ,阐述了业已形成的具有蒙古族特点的库伦文化。文章指出 ,蒙古族库伦文化从平面的圆形开始逐渐发展到立体的圆体及球体 ,这是与蒙古族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相适应相协调的 ,从而促进了蒙古族对圆形的合理利用及形态化认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