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多元文化背景以及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闽南童谣,这一个在闽南地区世代相传的、优秀的传统非物质文化,却面临着逐渐退出我们日常生活的尴尬,正处于一个濒临消失的现状.在新世纪新时代,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倡和重视闽南童谣这一传统非物质文化,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闽南童谣,促使闽南童谣持续发展,这对于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维护和促进我国传统文化以至世界全人类文化的持续发展和多样性表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闽南地区歌谣蕴藏丰富的地方民俗文化,其流传范围包含厦门、漳州、泉州金三角,同时辐射台湾、东南亚地区,歌谣类别包含泉州歌谣、漳州歌谣、诏安歌谣和安溪歌谣。闽南地区歌谣蕴含丰富的地方文化,它既是真实记录闽南人民跨海奋斗的文化图志,也是展现闽南地区民众生活、鲜活再现闽南地方风俗的文化长廊,它还传递着闽南民间文化知识,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闽南文化具有许多独特性:体现海洋性文化特质,充满拼搏、包容精神;具有"崇儒"特色,显得保守、封闭;民间信仰体系发达、多元;华侨文化发达。这些地区文化特质对于闽南地区的法治建设来说具有双重作用,需区别不同的情况进行扬弃处理,发挥海洋性文化和信仰发达的优势,努力克服传统文化带来的封闭性、保守性。  相似文献   

4.
开展马克思主义区域大众化研究是深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益探索,而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是在于找到区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点。闽南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区域大众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挖掘和利用闽南谚语的文化资源,对推动闽南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闽南地区利用独特的地域优势,大力"走出去"和"引进来",形成了一种既有本土气派而又不失外来风格的侨乡特色文化,对当地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闽南侨乡在文化建设中也呈现出一些困境,主要表现为中外文化、古今文化的冲突和碰撞。充分发挥侨乡文化特色,对指导侨乡文化建设,促进侨乡文化的发展、繁荣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闽南童谣源于民间,是闽台亲缘的重要纽带。闽南童谣生动活泼,表现力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承载着闽台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是透视闽台文化的一个别致而重要的窗口。闽南地区虽就闽南童谣的保护和传承开展了一些工作,但作用不明显、效果也不理想,还需要以政府牵头,整合和利用社会、民间资源,系统性、长期性、无功利性、创造性地开展保护传承工作,保持地方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感召力,促进民族团结,实现祖国统一。  相似文献   

7.
闽台两地的文化交融源远流长,手工艺的交流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而极具闽南地域文化色彩的泉州"妆糕人",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非常受欢迎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它曾随福建移民传入台湾。泉州"妆糕人"在台湾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显示了闽南文化对台湾的重要影响,它不但是两岸文化交流的见证,更是闽台民间人民所共同拥有的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青海和日村是响应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的一个生态移民示范村,属于整村搬迁。在牧区草山时,和日村的祖辈们有少数人从事石刻,主要刻制藏传佛教经文及其他宗教用品。搬迁后,传统的石刻手艺为移民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契机,如今石刻已成为搬迁牧民维持生计的主要方式和后续产业的支柱,因而带动着全村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石刻的流程、工具和技艺,以及石刻内容也经历着动态的变化,这既是市场的需求,也是和日村村民为应对生存和发展而做的积极改变,作为文化载体的藏族石刻技艺,作为联结传统与现代的藏族石刻,不断延续并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9.
永州石刻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永州最重要的地域文化之一,也是湖湘文化以及中国石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永州石刻文化根植于永州这块土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很高的文献史料、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旅游经济、爱国主义教育等价值。  相似文献   

10.
扎溪卡(即石渠县)是青藏高原东南缘海拔最高的一个纯牧业县,那里的石刻文化极为丰富。2004年10月,笔者亲临其地进行了考察。文章对扎溪卡草原上的石刻文化,从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基本特点、典型石刻及其该地石刻文化产生与发展的人文与生态背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展示出了扎溪卡草原石刻文化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1.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在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湾,其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亲缘血统等等均与祖国大陆,尤其是福建闽南地区一脉相承,因而岛内民众的春节习俗自然与祖国大陆民间习俗大同小异。 由于宝岛居民的祖先多为闽南和客家人,去台开发,距今年代久远且屡经沧桑,那里的春节习俗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模式和色彩。  相似文献   

12.
“我”自深海中醒来,居然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少年剑客和鲛人王子都要带我走,我跟随幽潭进入海底宫殿,原来,我是幽潭挚爱的倾城。鲛人之王阻止幽潭娶我,幽潭为达目的发动了宫变。王早有防备,暗中通知了剑仙,借助了他的力量拯救自己,为了清楚自己的身世,我随剑仙离开大海。  相似文献   

13.
闽南商文化是闽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成、演变、发展与闽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在长期融合、发展、创新的过程中,闽南商文化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丰富内涵:闽南商文化是边缘化的方言文化与中原内陆文化的融合,是海洋性商文化与内陆商文化、异域文化的融合,是务实逐利的小商文化与中原内陆性文化的融合。闽南商文化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爱拼敢拼、与时俱进、博爱至上的特点,是中华商文化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4.
对鱼木寨历史渊源作了简要探索。丰富多彩的石刻文化,从内容和用途上,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建筑题刻,二是墓碑石刻,三是崖刻。对石刻文化形成并得以保存的原因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文化生态理论的泉州民居艺术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泉州是闽南文化核心区域,泉州民居作为闽南文化的载体,在自然地理气候、人文环境和历史条件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形成了特殊的艺术特征。从文化生态的角度研究泉州传统民居的保护,关注民居内生活形态的重塑和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统材料制作工艺的保护,将民居保护纳入到闽南文化保护体系中考察,是对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有力补充,也为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闽南民间舞蹈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文化积淀,以传统的中原文化为基石,融合了古闽越族文化和海外文化为一体的民间艺术.闽南民间舞蹈作品创作是建立在闽南传统的区域文化特征和民间舞蹈艺术的基础上,以舞蹈编创的学科理念寻找作品的创作动机,构思主题,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等.本文从区域文化下的传统民间舞蹈与作品创作的冲突;作品创作的社会性因素;舞蹈文化领域里的创作困境等三方面进行阐述当今闽南民间舞蹈作品创作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神道石刻展现了我国雕塑艺术的重要成就,也体现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以及视死如生的厚葬和封建的等级礼制,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瑰宝。其在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艺术特色,其艺术风格体现了我国石刻艺术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8.
闽南是我国著名的侨乡。闽南文化糅合了中原文化、本土文化和海外文化。闽南的发展历程决定海外移民必然是闽南文化形成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时至今日,华侨仍在闽南文化的传承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历久不衰的闽南文化也成为加强华侨对家乡的认同感的重要纽带。本文以2002年石圳村举行的“闽南李氏迎祖”活动为切入点,管窥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单元——闽南侨乡家族文化与海外华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梳理闽南墓葬文化的发展历史,初步总结出该地区的墓葬特点:闽南人的祖先多半是中原的南迁移民,承接了古老的中国墓葬文化传统。但随着海上贸易的拓展,留居闽南的外国人,一面入乡随俗,一面也渗透着他们的葬俗观念,闽南墓葬呈现出多种宗教意识和平共存、兼容并蓄的时代风貌。从现今的考古发掘和遗留来看,闽南宗教墓碑与传统意义中的墓碑有些不同,其形制装饰、铭文布局、规格等级等,无不折射出闽南人在丧葬上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地方文化的一朵奇葩闽南文化,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地方特色。闽南大学生在继承和弘扬闽南文化的过程中,应扮演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分析闽南文化的传承现状,探讨闽南大学生如何发挥载体作用,参与传承闽南文化的实践活动,能促使大学生在提高素养的同时弘扬闽南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