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康熙元年 ( 1 6 6 2 )至康熙二十二年 ( 1 6 83) ,清中央政府与台湾明郑当局对峙 2 2年。康熙二十年 ( 1 6 81 ) ,康熙帝抓住国内“三藩之乱”平定、郑军败退台湾、郑经死去以及清福建水师恢复等有利时机 ,作出进取台湾的战略决策。决策后 ,康熙帝令施琅独任攻台主帅、抓紧进取台湾的军事准备 ,并确立“相机进攻”、“剿抚并用”进取台湾的方略。施琅遵旨于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武力攻克澎湖 ,随后即以和平的手段收取了台湾本岛 ,完成了海峡两岸的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2.
一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初叶,世界上出现了蜚声全球的三大君主:即中国清王朝的康熙皇帝,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彼得大帝和法国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四。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创造了“康熙之治”,引发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发展高峰,康熙素以文治武功著称于世界。世界上凡是文化比较发达的民族和国家,一直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评论着中国的康熙。康熙健在的时候,西方人已经为康熙的聪明睿智和卓越的政绩所惊异。一六九七年,法  相似文献   

3.
陈曦 《学术探索》2006,(5):93-97
以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寻甸、武定二府土司叛乱为始,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为止,连年战乱,云南的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屯田这一容易实现并行之有效的方式遂成为清朝统治势力深入云南、巩固西南边疆的历史选择。本文通过考察清朝在滇西、滇东北等地屯田的情况,全面论述了屯田在发展云南社会经济、巩固西南边疆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及屯田与移民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4.
清初朝鲜因受传统“华夷大防”思想的影响对清韩宗藩关系持敌视态度,直到康熙初年朝鲜的这一心态仍未发生变化。而以三藩之乱为代表的汉人反清运动又进一步激发了朝鲜的“北伐”情绪,清韩宗藩关系面临崩溃危机。康熙为了巩固、稳定清韩宗藩关系,作出了积极努力。他一方面果断地平定了三藩之乱,收复了台湾;另一方面又主动地为改善清韩友好宗藩关系作出了多方努力。正是在康熙为首的清方努力下,朝鲜才放弃了对清国的敌视态度,清韩宗藩关系也获得了新的发展,从而为康乾盛世下清韩特殊宗藩关系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康熙二十二年(1683),台湾郑氏政权覆灭,海峡两岸的分裂局面终于结束,国家的大统一得以实现。史学界对于这一事件中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评价颇多,如康熙帝、施琅、姚启圣等,然对于李光地则鲜少论及。本文试图就此作一评述。平定“三藩之乱”,扫除郑经在福建的势力,李光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  相似文献   

6.
“依法治省”是个理论通俗化的科学概念。是将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在云南的具体化。依法治省体现了执政党治国方式与法治目标的统一 ,反映了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特征 ,是治省模式的法制选择 ,是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战略的法律保障。依法治省必须紧密联系云南“边、山、民”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和“四低四高” ,即社会发育程度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程度高 ,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自然半自然经济比重高 ,劳动者科技素质低、文盲半文盲比重高 ,人民生活总体水平低 ,贫困人口比重高的实际  相似文献   

7.
在熊赐履等理学臣僚的影响下,康熙的理学思想形成。但是真正将理学付诸治国实践则与“三藩之乱”密切相关。康熙以“理”治国思想的内容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将厚风俗、正人心视作国家长治久安和实现“敦庞之治”的根本途径;二是树立了“端本清源,源清流洁”的吏治与法治观念。汤斌受重用与被谴责的过程鲜明地体现了康熙对理学臣僚始而寄予厚望、终而大失所望的心态,也最终导致了他对以“理”治国思想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陈是康熙后期一位著名循吏 ,曾被康熙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1] 、“清廉中之卓绝者”[2 ] 和“苦行老僧”[3 ] 。在19年的仕宦生涯中 ,陈在治理福建和台湾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是清朝早期治台官员中治台时间最长 ,影响最大 ,政绩也最为显著者。以往所涉及到陈的论著 ,多是围绕其治台政绩 ,本文拟就通过叙述陈廉洁爱民的事迹 ,以加深人们对这一清官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9.
拨乱     
《尔雅·释诂》:“乱,治也。”古时,乱和治这两个对立的概念,统一于一个乱字之中;有乱才须治,古人是深明辨证法的。许慎也说:“(?),治也,幺子相乱,(?)治之也。”郭沫若诠释说:“按(?)本象缫丝之形,许氏所谓‘幺子’似指蚕茧;缫丝时其声嚣骚,故字复从(?)。……(?)声读如乱。而与虢字义近……”清阮元编《积古斋钟鼎款识》中,颂壶、颂敦、卯敦均有此字,从(?)或从寺。这个字篆作(?)是由(?)与(?)构成。(?)是两只手的形象,说文解为:“物落上下相付也。”意即口语的“手替手”,是治丝时两手的动作。(?)是两手所持的工具,上绕一束丝。H与《说文》的(竹互)字相类:“(竹互),可以收绳也,从竹,象形。中象人所推握也。”许说不确,所推握的不是中间,而是上下二横画。儿童放风筝用以收绳绕线的工具造型恰如互字,两端为推握的把柄,中间是收绳处。这个器具名曰:线拐子、线桄子。郭说“声读如乱,而与虢字  相似文献   

10.
高(天明)映,字元廓,亦字雪君,别号问来居士、结璘山叟,白族,段氏大理高相国后裔,清初云南姚州土同知。他的生卒年不详,据《姚安县志》载;康熙二年出任土同知,康熙十二年去职,康熙四十一年写《鸡足山志》。就此推算,约生于明崇祯末年或清顺治初年,卒于康熙四十年代后期。《姚安县志》说:高映“生性警悟,幼嗜读,过目成诵,博极群书。自性理经济以至玄释医术莫不洞晓,诗词歌赋皆能深造入微。”(《姚安县志》,卷27,第5页)去官后,高(天明)映潜心教学与著述,致力于发展地方学术文化,“造诣高深而滇  相似文献   

11.
<正>优化选委会制度保障“爱国者治港”新秩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面对香港局势动荡变化,我们依照宪法和基本法有效实施对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制定实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1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选举委员会的定位和制度设计乃是重中之重。新选制下,  相似文献   

12.
清世宗崇尚天人感应说的原因及后果陈国生雍正是一位很有个性和特色的封建君主,无论是个人的治政思想,还是治政作风均和其父康熙、其子乾隆明显不同,特别是在鼓吹符瑞迷信,讴歌太平盛世方面更有自己的特色。一祥瑞,或称“符瑞”、“瑞应”、“祯祥”、“嘉瑞”、“福...  相似文献   

13.
梆子腔这一称谓,最早见于清代康熙年间刘廷玑的《在园杂志》:“甚且等而下之为‘梆子腔’”。经过多年的传播和发展,到清代末年,已由陕西和山西,流行到河北、河南、山东等省,进而安徽、江西、四川、云南、广东,也都有了它的足迹。虽然各地的“梆子腔”声调互不相同,而其本源则多出自陕西的“秦腔”,不过因语音关系及参合其他歌唱的缘故,由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移中土大姓以食云南”,洪武二十年 (13 87年 )“诏湖广常德、辰州二府 ,民三丁以上者出一丁 ,往屯云南”。与此同时 ,明廷还招募盐商于各边开中 ,谓之商屯。所谓“开中”也叫“中纳”(盐粮 ) ,也就是商人组织人力在边境地区屯种 ,以所获交予官府 ,凭证据到盐场购盐 1 3。早在 13 82年明军进驻昆明之际 ,就因“兵食不继”,朱元璋“命户部令商人往云南中纳盐粮以给之”。根据《明史》和《明实录》的记载 ,明代在今天云南的昭通、曲靖、玉溪、红河、保山、大理等地区都先后实行过“开中”。通过这一形式移入云南的内地居民也不在少数。据此 ,…  相似文献   

15.
王船山的《周易大象解》写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它体现了王船山三十年间研究《周易》的独到心得,也揭示了他的社会政治思想,言简意赅,读之令人振奋。王船山撰写《大象解》时,已有五十八岁。雄心未老,壮志犹存。那时,清王朝统治全国有已三十二年,政权完全得到巩固,但平西王吴兰桂于康熙十二年冬发动了“三藩之乱”,又使社会发生震荡。吴三桂盘踞于湖南,湖北、四川、陕西、福建、广西、台湾等地反清势力纷纷响应。反清的浪潮汹涌一时。  相似文献   

16.
刘淑梅 《中州学刊》2006,(5):171-174
孔子、孟子认为道德重于政治,政治要“以仁为本”,通过个人的修身养性、君主的“德政”,社会秩序就会由乱到稳,从无序到有序;荀子注重的是“礼为法用”,以“礼”约束人的欲望,只有“隆礼重法”,人才能向善、仁义。荀子弥补了孔孟思想中政治弱化的一面,把道德与政治结合起来,仁、礼并用以定天下。先秦儒家思想中的治政观虽偏于理想、完美,但在道之崇高与世之污浊的两极中,是在力求找到政治与道德相统一的治政方案。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社科院民族所刘蒙林最近撰文指出,《清史稿》卷250、疆臣年表9,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右卫将军条:“费扬古十月授右卫将军”,直到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正月乙亥乞休,颜寿三月为右卫将军”有误。根据《清实录》所载,费扬古卸任绝非康熙五十七年,而是康熙三十五年十二月初九,《清实录》康熙三十五年十二月辛卯条对此有清楚记载,况且费扬古早在康熙四十年(1701)就已病逝(见《清实录》康熙四十年七月丁亥条),根本不存在五十七年“正月乙亥乞休”一事。另外此表又认为费扬古为第一任右卫将军,其实第一任右卫将军应是满洲旗人希福,《清实录》康熙三十一年十二月壬寅条载:“授都统希福为建  相似文献   

18.
<正> 广东是南明抗清势力的活动地盘,顺治三年(1646)、六年(1649)清军两度入粤,两军反复争夺,骚扰侵害遍及全境,尤以清军烧杀屠城的暴行,破坏特甚。及南明残余势力被次第消灭,又有康熙元年(1662)、三年(1664)广东沿海二十八个州县“迁界”之祸,“尽夷其地,空其人”,前后两次数百万迁界难民流离失所,抛荒田地531万多亩,遭受了广东有史以来一场浩劫。康熙十五、十六年(1676、1677)尚藩叛乱,广东仍处于兵戈扰攘之中。经过清初三十余年一连串的破坏,地方残破,城乡凋敝,人民死亡流散,田地大量荒芜,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摧残。直至清朝平定三藩之乱和统一台湾之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安定社会秩序,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广东实行复界,还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居家生活,保持一个清洁、整齐、优雅的居室环境,对于提高生活质量,是起码的要求,而做到这一点的最大障碍是“乱”。所以,治“乱”是家庭生活中一项经常性的重要任务,今介绍治乱几法: ●及时清理不用就扔  相似文献   

20.
<正> 康熙二十年(1681年),刚在平定“三藩之乱”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浙江布政使司(后又一度调任江西巡抚)李士桢,风尘仆仆地出任广东巡抚.李士桢,字毅可,原东莱都昌(今山东昌邑县)人,本姓姜,于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归旗辽左,继正白旗佐领李西泉,即始姓李.李士桢曾任盐运使、知府、太守、布政使司等职,以善于理财闻名当世,也深得康熙帝的赏识.从康熙二十至二十七年(1681~1688年),李士桢出任广东巡抚,除弊兴利,为清代广东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某些开创性的贡献.研究李士桢抚粤的政绩,有助于我们更具体地考察康熙平定三藩后采取的善后措施和清初广东的社会经济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得以恢复与发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