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0 毫秒
1.
本文是关于唐代汉传因明(佛教逻辑)的一篇概论。玄奘是汉传因明开创者,他又是当时印度因明的最高成就的代表者,但是他没有自己的因明著作。本文对玄奘弟子所撰的三种疏记中的因明思想钩玄提要,全面评介其成就和不足,并从中总结出玄奘的因明学成就和汉传因明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逻辑史上,因明(亦称因明学)同古希腊的逻辑、中国古代的名辩学是三颗瑰丽的明珠。因明不仅在古代印度佛教和人们思维活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世界各国逻辑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世上界上许多国家的学者利用翻译、注释、论文、著作等形式探讨和推广因明。在介绍和研究因明方面,中国的学者首当其冲。过去有人把中国逻辑史粗略地划分为先秦的名辩学,隋唐的因明和明清以后的逻辑学三个阶段。而今中国已故著名逻辑史家汪奠基先生在其《中国逻辑思想史》和周文英同志的《中国逻辑思想史稿》里也都列专  相似文献   

3.
论因三相     
自唐僧玄奘“西天”取经东归,把因明(通称为印度佛家逻辑)带回国内后,中国便成为因明的第二故乡。因明研究在中国有过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始于唐代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以玄奘译讲《因明入正理论》(以下简称《入论》)、《因明正理门论》(译讲于公元649年,以下简称《门论》)为标志。它虽然只有短暂的四十年,但中国对因明的研究却跃居世界领先地位。早在印度留学期间,玄奘就代表了因明的最高水平。回国之后,他边译边  相似文献   

4.
[摘要]“同、异品除宗有法”是玄奘与汉传因明留下的一把打开陈那因明体系的钥匙。这一规定植根于印度陈那时代的辩论实践,目的是防止立、敌双方循环论证,并非纯粹的逻辑问题。要把外来文化移植到汉地,就必须交待清楚该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才能帮助汉地研习者正确领会陈那因明的本来面目。玄奘对陈那因明的译传,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这从唐疏四家强调同、异品除宗有法,到窥基《大疏》进一步强调同、异喻除宗有法,可以得到佐证。汉传因明的这一特殊贡献对解决国内外因明界近百年来在因明与逻辑比较研究中的分歧提供了方便法门。它起到了梵、藏文献难于替代的作用。本文是对近30年来国内围绕此一讨论所做的总结,回应了争论中的各种疑难。  相似文献   

5.
印度逻辑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所谓古因明阶段(始于公元前三世纪),新因明阶段,又称佛教逻辑阶段(始于公元六世纪)及新正理时代(公元十世纪以后)。印度逻辑随佛教文化输入我国,分别于七世纪由佛教学者玄奘引入我国汉族地区,于十一世纪传入西藏。  相似文献   

6.
一、章太炎对名学、因明与西方逻辑的比较研究 章太炎一生著述甚多,内容涉及史学、语言学、文学、逻辑学诸方面。章太炎在逻辑方面的主要成就在于进行了西方逻辑、中国名学与印度因明的比较研究。在章太炎之前,严复对西方逻辑作介绍时,已经注意到对西方逻辑与中国的传统名学进行比较研究,但严复还没有注意到对世界另一支逻辑的重要流派——印度因明进行比较研究。章太炎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 印度因明自唐代正式传入汉地以后,曾经兴盛过一段时间,后来则随着佛教法相宗的衰落而衰落,到明清之际,因明几乎成了绝学。到清代晚期,佛学法相宗又趋向复兴,因明也随着得以复苏,当时对复兴佛学较有影响的人物是杨义会(1837—1911),他27岁时开始学  相似文献   

7.
印度陈那因明是论辩逻辑,其潜规则是不允许循环论证,而且出于公正、公平原则,规定立敌双方都不能循环论证。二张之文主张同品除宗,异品不除宗,即将循环论证的特权奉送给敌方,完全背离印度陈那因明的论辩逻辑特点,完全否定玄奘开创的汉传因明的伟大贡献。该文除从逻辑大辞典中引用"除外命题"辞条本身没有问题外,通篇都有问题。  相似文献   

8.
因明传入藏区 ,经藏族学者的精心研习、补充完善 ,形成独具藏民族特色的因明理论体系。它不但发展了印度因明学说 ,而且拓展了世界逻辑学说的研究领域。文章分析了历代藏族因明学家的研究成果 ,旨在说明藏传因明不同于印度古因明和汉传因明 ,藏传因明是佛教逻辑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摘要]玄奘开创的汉传因明是“百年中国因明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本文第一部分讨论了印度佛教因明的三个不同阶段,揭示汉传因明是解读陈那因明的一把钥匙。第二部分评述了百年来国际因明学界对陈那因明的错误解读对我国的重大影响。第三部分陈述了本论作者的一家之说,说明与美国理查德·海耶斯教授的陈那因明研究不谋而合、殊途同归,并揭示梵、汉、藏因明文献所反映的因明义理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分别传承了印度的陈那因明和法称因明。百年来国内外因明界对陈那因明的误解,直接影响到汉、藏因明的比较研究。必须如实地还原玄奘的因明成就,弘扬汉传因明中保存的陈那学说的原貌,以回应某些藏传学者的诸多疑问。  相似文献   

11.
在因明与逻辑比较研究方面,学术界走了大半个世纪的弯路.不少因明研习者从20世纪初起便丢掉了唐疏的优良传统,学日本、学欧美、学印度,照搬了许多错误结论.舍尔巴茨基的<佛教逻辑>认为,从古正理、古因明的五分作法到陈那、法称的新因明始终是演绎的.这有两个错误:一是拔高了古正理、古因明的五分作法,否定了陈那的贡献.二是用法称因明来代替陈那因明,否定了法称的贡献.印度学者威提布萨那的<印度逻辑史>用后起的法称才提出的三种正因(自性因、果性因、不可得因)来解释和代替陈那的因三相规则,完全混淆了历史文献,错解了两位因明大师的历史贡献.此外,日本文学博士大西祝的<论理学>,也对我国的因明研究发生重大影响.百年来国外的因明研究者大多数不了解汉传因明的历史地位,对印度佛教因明的两个高峰有着种种误解.唯有充分地认识到汉传因明对陈那因明的正确解读,才能避免百年来的种种误解.  相似文献   

12.
因明是印度逻辑史上的一个重要体系,也有人称之为“佛家逻辑”.由于佛教很早就在我国得到了传播和发展,所以,与佛教关系十分密切的因明也随同佛教一起传入了我国.因明在我国汉族地区和藏族地区均有相当影响.由于传入时间、所传典籍及延续情况等有所不同,于是有汉传因明及藏传因明的区分.就汉传因明而言,南北朝时期就已开始了.例如,东魏时所译佛典中,“有关因明者,毗目智仙之《回净论》等是也.”①及至唐代,由于玄奘及其弟子  相似文献   

13.
玄奘开创的汉传因明是"百年中国因明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本文第一部分讨论了印度佛教因明的三个不同阶段,揭示汉传因明是解读陈那因明的一把钥匙。第二部分评述了百年来国际因明学界对陈那因明的错误解读对我国的重大影响。第三部分陈述了本论作者的一家之说,说明与美国理查德·海耶斯教授的陈那因明研究不谋而合、殊途同归,并揭示梵、汉、藏因明文献所反映的因明义理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因明概论     
因明是印度逻辑——正理学说的一个分支。随着佛教的传播,印度因明被介绍到中国。因明成为中国逻辑史的组成部分。中国成为因明的第二故乡。因明在中国有汉传和藏传之分。汉传因明包括从弥勒到世亲的古因明和陈那的新因明。藏传因明弘扬的则主要是陈那晚期的因明学说以及陈那后人法称的因明学说。无论是汉传因明还是藏传因明,在因明发展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世界逻辑发展上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玄奘的重要贡献和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为人们认识和敬重。玄奘是一个伟大的佛教理论家,他在佛教理论、哲学、因明学、梵文翻译、历史、地理、民俗、文化交流和中外交通等等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极其珍贵的精神和文化遗产,因此长期以来一直被中国和世界学术界所重视。中国近百年来,对玄奘和法相唯识学的研究大致与国外是同步的,也是相互响应的。外国学者普遍重视和赞美玄奘的伟大人格和学术成就,并以玄奘研究为东方学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当代研究玄奘及其唯识学,正在朝着精细化、广泛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要充分挖掘出玄奘精神和唯识学在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这是一个主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对印度佛教逻辑的认识有普遍的误解。印度逻辑史上首次创建演绎论证式应当归功于佛教逻辑。陈那因明和法称因明是印度佛教逻辑的两个高峰。陈那因明为印度演绎逻辑打下基础,法称因明最终使论证形式完成从类比到演绎的飞跃,使之达到西方逻辑三段论水平。  相似文献   

17.
因明学是古代印度以逻辑思想为主要内容的认识理论。因明随着佛教的传入以佛教典籍的译介方式传入蒙古地区并与蒙古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有别于藏传因明和汉传因明的蒙古因明。蒙古因明属于藏传因明,它是在蒙古地区传播、发展的藏传因明。但它不完全等同于藏传因明,它是蒙古族学者结合本民族历史文化进行解读、研究的具有蒙古民族特色的因明,是藏传因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或分支。  相似文献   

18.
随着佛教的传播,因明之学作为佛教逻辑也广泛传入藏区,成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随着藏传佛教的形成,因明学也实现了本土化,形成了系统的独具特色的藏传因明学,为藏族历代学者所传承和研习.千百年来,藏族地区因明大师不断辈出,因明著作层出不穷,研究领域之广,研究层次之深,研究水平之高,已远远超过其印度故土.但是,传统也需要创造和革新,只有这样,这一优秀传统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保持其长久的生命力.作为藏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藏传因明学.同样不能回避这一问题.鉴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就藏传因明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做一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9.
因明,梵文Hetuvidya的意译,古印度的五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之一。因,指原因、根据、理由;明,含有知识、智慧、学术等义。因明是佛教从印度古典逻辑中发展出来的逻辑系统,除研究推理、论证等逻辑形式外,也包括探讨认识活动的形式、过程、结果,以及判断知识真伪标准的量论。因明也被分为印度因明和藏传因明以及汉传因明,文章就藏传因明的发展与特点来阐述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藏族量理摄类学是古印度因明在青藏高原上得到继承和创新性后发展出的逻辑体系,为提升藏族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百年来国内外有关学者开始关注藏传因明及其摄类学,相继有一批成果问世,并呈现出交叉比较研究的趋势。文章在对这些研究现状进行综合梳理的基础上,简要评析摄类学研究的成果与问题,以期对摄类学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一个总体把握,使因明绝学成为再生性文化资源,为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提供逻辑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