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游罢庐山,返回南昌途中,特意经星子县在五老峰南麓石屏峰下一停,古时我国四大书院之首、盛名远扬的"白鹿洞书院"就在这里。唐贞元元年(公元785年)洛阳人李渤、李涉兄弟在此隐居读书,闲养白鹿,自娱自乐,人称白鹿先生,又引流植花,建造台榭,成了没有"洞"的"白鹿洞"。南唐昇元四年(940年),李氏朝廷在白鹿洞建立学馆,即"庐山国学",又称"白  相似文献   

2.
白鹿洞书院的历史,自李渤创建台榭的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算起,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六十多年;如从宋初建书院,即公元976年算起,亦有一千多年了。 白鹿洞书院,由于和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教育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闻名天下,成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院之一。 长期以来,对于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有过许多记载。其中书院志的编辑,则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历史材料的保存和整理研究工作。纵观历来院志的修辑过程,自宏治七年(公元1494年)第一次修志以后,共有五次重修,一次补编,以及对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毛志的八次重印、补刊。  相似文献   

3.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下,早在宋代,它与嵩阳、岳麓、睢阳并称四大书院。南宋淳熙年间(1179~1182年),还被誉为“海内书院第一”。“白鹿洞”在唐贞元年间(785~804年)是李渤、李涉兄弟隐居读书的地方。南唐升元中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 年)是一个儒学日本化的全盛时期,也是一个教育勃兴的时期。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通过多种途径传到了日本。藤树书院是日本最早的书院,其学规几乎全盘照录揭示。以山崎斋著《白鹿洞书院揭示集注》及《白鹿洞书院集注序》为契机,儒学者开启研究和传播《白鹿洞书院揭示》的潮流,一直持续到明治维新。考察当时的儒学者们如何理解与接受这篇学规,不仅有助于了解它给江户时代学校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同时也给研究同时期日本接受与发展朱子学等儒家思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2007年8月13日至8月17日,由九江学院主办,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学报编辑部及九江学院白鹿洞书院文化研究所承办的第三届陶渊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九江庐山白鹿洞书院顺利召开.  相似文献   

6.
白鹿洞书院     
彭代国 《社区》2012,(20):30-31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山谷中。此处原为唐朝人李渤、李涉兄弟的隐居处,李渤曾养一白鹿自随。人称白鹿先生。以后李渤为江州刺史,在隐居旧址创建台榭,号为白鹿洞。至南唐时这里建为“庐山国学”.北宋初扩为书院。与嵩阳、石鼓、岳麓并称天下四大书院。1179年,朱熹为南康知军时.曾在此主持教务和讲学,并奏请赐额及御书,书院于是声名大振。以后,陆象山、王阳明等人都曾在此讲学。  相似文献   

7.
陈淀国 《中华魂》2014,(2):35-37
游罢庐山,返回南昌途中,特意经星子县在五老峰南麓石屏峰下一停,古时我国四大书院之首、盛名远扬的“白鹿洞书院”就在这里。 唐贞元元年(公元785年)洛阳人李渤、李涉兄弟在此隐屑读书,闲养白鹿,自娱自乐,人称白鹿先生,又引流植花,建造台榭,成了没有“洞”的“白鹿洞”。  相似文献   

8.
长沙的岳麓、金华的丽泽、庐山的白鹿洞、贵溪的象山均为南宋著名的书院,四者之中江西有其二。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书院,而象山书院则是弘扬陆学的书院。虽经元明清诸代,白鹿洞书院一直办在庐山南麓,而象山书院则因种种原因,迁建多处,现将一般概况分述如下。一、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山象山精舍象山书院的前身叫象山精会,而其共创者则是南宋著名教育家陆九渊及其门徒彭世昌①。原址在今江西贵溪上清镇东南的应天山。宋淳熙十四年(1187),陆九渊门人彭世昌,来贵溪寻访张伯强和张行已等老朋友。“日登山游览,见“陵…  相似文献   

9.
致力于研究、弘扬地方优秀文化的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2006年,2008年成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下设白鹿洞书院文化、陶渊明文化、青阳腔戏曲、庐山旅游文化、庐山宗教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座源远流长的千古文化名山,中国文化史上众多的文化现象都可以在庐山的史册上得到体现。在庐山文化中最突出的莫过于白鹿洞所体现的书院文化:浓重的隐逸文化色彩、完备的书院教育体系和典型的书院建筑格局。  相似文献   

11.
白鹿洞书院始于北宋初年,长期以来被人们称之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或“北宋四大书院”之一。正如毛德琦的《白鹿书院志》所说:白鹿洞于“宋初置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并名天下。”但北宋白鹿洞书院的真实规模如何,很值得作一翻考察。本文拟就其学徒人数、办学时间作一些探讨。白鹿洞:书院在北宋时期的学徒人数,历来说法不一。王应麟在《玉海》中引周述言,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白鹿洞学徒数千百人”。《文献通考·学校考》也说:白鹿洞书院“学徒数千百人”。解放前出版的一些教育史书籍,大多因循这种说法。近来出版的《中国古代教育史》和《中国文学史》更直截了当地讲:宋初白鹿洞书院有学徒“数千人”。可是据《文献通考·职官考》、《同治南康府志》、《同治星子县志》、毛德琦《白鹿书院志》、  相似文献   

12.
朱熹之于庐山的贡献,一是复兴了庐山儒学文化秩序,二是打造了白鹿洞书院作为南宋理学传播中心的学术平台,三是有力助推了庐山滨湖理学优势带的发育,最终抬高了庐山的文化层级,使之成为继武夷之后的另一座理学圣山.故庐山与鄱阳湖,不仅是山水的呼应,还是理学的交响.  相似文献   

13.
学而时习之     
南宋时,著名的理学大师朱熹在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学子前来听讲。有个叫黄干的年轻人,见朱熹反复阅读他已经熟读的书,深受感动地说":先生简直是在‘吃’书啊!"朱熹回答说":对!白鹿洞书院的第一条学规就是讲究‘吃’书。"朱熹认为,人  相似文献   

14.
论江万里在南宋书院发展史上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书院"始于唐代,经过五代、北宋的发展,至南宋达到鼎盛时期.江万里肄业于白鹿洞书院,又入太学上舍深造.进士及第后,历任州、府、路和中央部院长官,直至左丞相兼枢密使,其间任过教授、国子监祭酒、侍读、侍讲和书院山长,对官学和书院教育有深厚的实践经验.江万里在南宋书院发展历史上的主要贡献是:(1)以白鹿洞书院为楷模,创办了"白鹭洲书院"、"宗濂精舍"、"道源书院"等全国一流书院;(2)大力提倡教育兴国,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仅吉州继文天祥后,又有17名学子荣登进士科状元,至明清共有2 728名学子进士及第,故吉州享誉"南宋进士的摇篮".江万里十分重视书院教育,并为我们留下了可贵的历史借鉴:(1)重视思想教育,是南宋书院教学的灵魂;(2)提倡学术研究,要求书院既出人才又出成果.  相似文献   

15.
扬州明代书院的兴建和发展,与全国明代书院的兴衰是密切相关的。明初,朝廷提倡科举,比较重视官学的发展,因而,一般人士对创建书院也不太热心。自洪武以后100多年之中,书院沉寂,即使宋代已负盛名的白鹿洞书院也毫无声息。到了明中期,科举渐趋腐败,官学亦逐步变为科举的附庸。教育的颓废,促使当时一些理学家起而建立书院,进行讲学,以救治时弊。王守仁、湛若水就是当时对创建书院最热心的两位理学大师,他们积极讲学于书院,推动了明代书院的发展。直至成化(1465-1487)以后,书院才渐渐兴起。白鹿洞书院也到成化元年才得以复兴讲学。扬州的资政书院就  相似文献   

16.
简讯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编辑部与白鹿洞书院,于1991年8月3日——8月8日,在庐山白鹿洞书院联合举办了第一期高校文科学报编辑及资料人员业务研讨班。参加这次研讨班学习的有内蒙古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航天职业大学、天津外贸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漳州师范大学、湘潭师范大学,重庆外语学院、江汉大学、郑州政法学院等高等院校的学报编辑及资料人员。研讨班聘请了著名学者、专家、教授如陈慧星、李科友、陈建平等讲授《文史要籍概  相似文献   

17.
南宋时期,朱熹通过地方调研、筹备藏书、聘任洞主、制订学规等一系列举措,复兴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文化由此光大,并走出国门、流传海外。朱熹在复兴白鹿洞书院的过程中作出的系列努力,对现代师范生教育而言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从书院精神的发轫过程来看,白鹿洞书院坚守“以文化人”的教学路径,强调“为己之学”的教育追求,推崇“自由交流”的求索叩问,强调“教师引领”的儒家传承。通过白鹿洞书院文化赋活现代师范生培养过程,探索教学模式的创新、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师范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范教育资源多元领域的融合,在遵循国情社情的基础上,培育更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求的优质师范生。  相似文献   

18.
雷阳书院兴建于明崇祯九年即公元1636年,它填补了当时雷州地区书院教育的空白,是振刷文风、挽救雷州地区文教颓势的一次尝试。雷阳书院"名始于元"的说法是对古籍文献的误读。  相似文献   

19.
以一介布衣获聘入主千年学府江西白鹿洞书院的明初理学大儒胡居仁,延名师、购书籍、量学租、陈学弊、作洞记、定学规,拳拳兴复白鹿洞书院于将废。虽因学风士习等原因导致他最终忍痛辞归,但给书院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对整饬当时浮风士习、传播程朱理学思想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20.
书院是近代学校前身之一,始於唐而盛於宋。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唐玄宗置丽正书院,聚文学之士,掌校刊经籍,征集遗书,辨明典章,以备顾问应对。创后世书院之始。晚唐五代,高雅之士隐居山林,或筑庐读书,或建舍讲经,书院之称屡见史载。延至宋代,书院不独为学者名儒讲学论道之所,更是封建朝廷培养士子之处。在末代众多书院中,尤以河南的应天书院、湖南的石鼓书院、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书院最为著名,世称四大书院。(一说有崇阳而无石鼓、本文从《文献通考》等多数史籍之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