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以福利性为主的养老机构和由子女供养的养老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老年人的需求,在这种情形下,“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应运而生,它为老人们提供托管照顾、午休餐饮、康复娱乐等日间照料服务,为不愿离开社区,不愿离开邻里,不愿远离儿女的老人送去一片温馨,使老人们幸运地拥有一个“家外之家”。我省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是从2012年开始试点,2013年开始全面推广,当年即建成了1000个。至2014年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老人离开工作岗位后,活动范围相对缩小,接受新知识也慢几拍,说话时爱唠叨,因而许多年轻人即便对自己的父母,也不愿多交谈。晚辈这种冷漠的态度,常常使老人十  相似文献   

3.
郑拓疆 《社区》2012,(13):15-15
家政服务中的一些危险工作如爬高擦窗等服务项目,养老服务员不愿干;社会对养老服务员不尊重,她们宁可自寻家政公司,也不愿当政府购买服务的养老服务员;有些老人经常把额外服务强加到服务社服务员身上……招聘了200人,最后留下来的只有40人—— 两年前,我参观了上海闽行区某街道社区,了解了该街道的社区居家养老情况:街道有2.4万老人,推出“9075”养老模式,即90%居家养老、7%托老所养老、5%养老院养老。街道层面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社,为60周岁以上,需生活照料的本区户籍老人服务,首先是对其中低保和低收入的老人、优抚对象服务,为社区孤老和对社会作出特殊贡献的老人提供帮助,经评估参加居家养老。助老服务员是从万人就业项目中招聘并经过一定培训的人员,  相似文献   

4.
抗美援朝战争中,无情的战火夺去了无数革命英烈年轻而宝贵的生命,那些战争的幸存者们对逝去的战友除了表示沉痛的哀悼,有人至今还在替战友完成着他未完成的遗愿,奉养着烈士年迈的老母,用爱心延续着那份本该属于他们的挚爱亲情。这个故事发生在回荡着高亢、激昂的黄土高原上,故事的主人公是年已66岁的山西省隰县离休干部郝英祥同志,他在自己相处仅三个月的战友牺牲后的48年间,不顾自己生活拮据,遥隔千里,给战友的母亲寄钱寄物,鸿雁传情,并几次从山西奔赴山东探望老人,尽着一份儿子的孝心。经过岁月的砺炼,这份跨越时空的爱感动了晋鲁两地的人们,但郝英祥老人不愿张扬,在他心中这样做天经地义,因此他不愿接受记者采访,不愿打破生活的平静,几经周折,才说服了老人让我们有幸共同感受这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母子深情”。  相似文献   

5.
随着西方老年人在社会人口中的比重增加和他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有些老人不愿被人说是老年人,甚至有人说自己“永远不老”。他们在问自己:“活着是继续增加年龄呢?还是‘为年龄灌注生命’?”为此,感到最重要的是改变对待自己的态度,于是出现了老年人进学堂的新鲜事。 有些西方国家把老年大学叫做“第三纪大学”。社会学家给人的一生分为四纪:第一纪是依赖性的童、少年;第二纪是负有工作、家庭和社会责任的青壮年;第三纪是退休后的老人,第四纪是再次依赖性的暮年。第三纪大学就是为那些离开了有酬工作而又有闲暇时间的老年人而办的大学。因为第三纪对许多老人来说,可以持续二十年,在人生也是一个金贵的时期,还要有意义地度过。  相似文献   

6.
假日情缘     
每到国庆长假,总有两种情缘:出去亲近大自然,还是把电话拿起来,说:“妈,我要回家?”——旅途和家道,对于生活在异地的中年人来说,是两份都该偿还的账单;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却是朝思暮想的一种假日情缘。大部分作子女的,总认为给老人们点钱,或买点衣食用品,就算对老人孝敬。说实话这只是我们自己的满足——满足于比那些每到双休日就到父母家“吃公家”,自己不努力、不争气、不愿吃苦,倒像是父母欠下他一辈子似的张口要这要那的子女要好一些。其实但凡经济上能过得去的老人,并不希望花子女的钱:买些花哨时髦的东西,他们心疼…  相似文献   

7.
张婴婷  冯舒明 《社区》2012,(18):24-24
今年初,上海浦东新区妇联家庭志愿者协会发起了“关爱独居老人陪聊服务”,通过社区内“小老人”关爱“老老人”,定时上门陪老人聊聊天,和老人一起回忆美好的往事,给独居老人以精神上的慰藉。  相似文献   

8.
在年轻人嘴里,“老人”一词总是和“保守”二字离得很近。我们不服。有现代青年,现代女性,老人就不能“现代”了吗?那么,“现代老人”的特征是什么?您想不想做一个“现代老人”?我们希望就此发起一次讨论。目的是“让我们跟上时代”。和时代同步,会造就社会对我们的认同,会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远年轻。“现代老人”与传统老人有很多观念上的差异,我们这里只举出3例,“抛砖引玉”。你可以就“现代老人”话题畅所欲言,尽情撰稿。  相似文献   

9.
《社区》2001,(7):51-52
逢源街道位于广州市的老城区,这里老年人地缘观念强,对长期居住的环境充满感情,不愿离开儿孙,加上左邻右里守望色彩浓厚,大多数人希望在社区内安度晚年。对此,街道以“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为目标,探索出一条社区养老之路。 让社区每一个孤老生活都有着落 街道有孤老和特困老人300多名,依靠领取社会救济金生活。街道慈  相似文献   

10.
杨美荐 《山西老年》2011,(10):12-12
养老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在我国1.69亿60岁以上老人中,“空巢老人”占了40%。不断增多的“空巢老人”面临“三大挑战”:  相似文献   

11.
粮价下跌对农业种植主体的行为选择产生重要影响,促进农业转型。研究发现,劳动力非农转移背景下农村社会普遍形成“老人农业+中农农业”结构,老人和“中农”是主要的农业种植主体。粮价下跌使得以家庭劳动力为主要投入的老人和“中农”无法实现劳动力变现的预期,老人退守至“口粮田”甚至退出种植,“中农”退出农业生产,“谁来种地”成为一个问题。而基于家庭劳动力和资本双投入的资本主义式家庭农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规模,具有不断扩大再生产的动力,因而这类农场顺势接手老人和“中农”退出的土地。进而,粮价下跌促使农业生产由“老人农业+中农农业”向资本主义式家庭农场转型。  相似文献   

12.
时下很多老人帮儿女带孩子都不是出于自愿,有些老人甚至理直气壮地跟儿女索要“带孙费”。对此,有些人不予理解,认为老人索要“带孙费”是亲情变异云云。但笔者不敢苟同,反倒认为老人索要“带孙费”于情、于理、于法都行得通。  相似文献   

13.
毛徐宝 《社区》2005,(20):12-13
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养老模式的趋势。杭州的一些社区,也根据自身的优势,开创了许多“居家养老”工作的新方法杭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扫描每天清早,家住杭州上城区光复路的“时间银行”志愿者王宝玉在锻炼身体后,都会来到76岁的“空巢老人”郭秋桂家中“报到”。他要陪老人聊天,询问老人一天想吃的蔬菜,帮老人买好菜,做好需要做的事情。遇到房屋装修、下水管堵塞等事宜,还要为老人联系家政公司。在湖滨街道,像王宝玉这样的志愿者,被大家称为“好管家”,因为他们几乎包揽了所有像郭秋桂这样的“空巢老人”的生活事务。这…  相似文献   

14.
编读往来     
《社区》2006,(7)
“金钥匙行动”值得试一试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文晖街道流水西苑社区为了更好地保障独居老人的起居安全,推出了“代管老人房门钥匙”的“金钥匙行动”。老人将自家的钥匙交给社区工作人员,在遇到楼内停水、停电等7种情况时,社区管理人员会上门探视。“空巢老人”大都身体羸弱、行动不便,由于乏人照料而发生的悲剧也时有所闻。因而,流水西苑社区的“金钥匙行动”无疑是解决这个难题的一计良策。钥匙交到社区管理人员手中,其实就是让社区工作人员多了一分惦念,哪些老人需要照顾,哪些老人应在什么时段探询,社区工作人员都要做到心里有数。交一把…  相似文献   

15.
通常,60岁以上的人便被称为老人。而在日本,那些75岁以上仍能自理生活和坚持工作的老人被称为“新老人”。为了帮助他们把经验和智慧更好地传给后代,现年90岁的著名心脏病治疗专家日野先生创办了“新老人”协会,并通过协会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争当“新老人”的运动。据悉,尽管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家住上海市卢湾区南园新村一对年逾古稀的老夫妇先后倒毙家中,数日后才被人偶然发现……近来,发生在“空巢老人”身上的这种惨剧时常见诸报端。目前我国至少有2340万老人独自守“空巢”无人照料。2000年,我国老年人口已达1.3亿,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专家们呼吁,“空巢老人”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关注和支持。我国有2340多万“空巢老人”@吴名  相似文献   

17.
王梓 《社区》2004,(14):27-27
18年前,日本进入“老年社会”,借鉴西方一些国家的做法,同时联系本国的实际情况,当时的政府内阁推出了一系列新的规则,旨在让老人的晚年生活不但有保障,而且幸福快乐。其中有一项措施,就是65岁以上的有病老人,可以获得无偿“介护”。根据年龄和健康状况,政府将老人分为5个等级,一级可享受每周一次,每次3个小时的“介护”,要是五级,那就得全天“介护”了。所谓的“介护”,其内涵较大:为老人烧饭、洗衣、洗澡、喂饭、整理房间,陪老人谈心、读报、逛街、游公园、去医院看病,甚至护送老人走亲访友等等,皆属于“介护”的服务范畴。  相似文献   

18.
去年秋,一位英国古稀老人来到青岛,归还了他5岁时偷的一颗“龙牙”。在归还“龙牙”时,老人将一个木刻的“歉”字举过头顶,希望得到青岛人民的谅解和宽容。老人的举动,演绎了一个跨越65年时空的“童话”。  相似文献   

19.
张功椿 《老友》2013,(11):58-58
没有子女天天相伴。老年人的生活是寂寞的。而宠物的陪伴.可以帮老人们降低焦虑,振奋精神。在美国.经常能见到老人与宠物如影随形,一些社团还会给老人和宠物“搭桥”.让小动物陪伴和“护理”老人。  相似文献   

20.
各地信息     
《新天地》2006,(7)
“七一”前夕学习“八荣八耻”“七一”前夕,新疆兵团农四师66团社区党工委积极组织离退休老人学习“八荣八耻”。图为该团退休老人们在学习荣辱观大会上举手宣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