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7 毫秒
1.
山东省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十分明显,通过构建地区发展差距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线性加权评价模型对山东省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进行评价,揭示了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皖北农村劳动力抽样调查资料,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别差异的具体表现,得出以下结论: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性别差异集中体现在收入方面,收入差异是由职业结构差异和性别差异造成的;跨区流动、进城务工是农民提高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径,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欠发达地区应通过扩大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3.
Theil系数、基尼系数和县域差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Theil系数模型争基尼系数分解模型,对2000~2010年广西县城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广西县域经济差异大致呈倒“N”型曲线变化,且2007年以来其整体上呈缩减之势;针对广西各县(市)划分的五大经济区的区域内差异是地区总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区域间差异的影响相对较小;桂西和桂南经济区内部县城间差距较突出,桂东、桂北和桂中内部县城差距相对较小;广西县城第二产业内部发展差距较突出,第二产业内部发展不均衡是县域差距扩大的主要成因;集中效应是县域间差距扩大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结构效应有利于抵消集中效应造成的县城差距扩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调整区域税收政策 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统筹和协调发展是促进社会结构合理、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但相关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在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现代化水平、城市化建设、资源占有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中国非农就业机会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偏离-份额"方法的分析表明,初始非农就业机会水平低的省份表现出了增长上的"后发优势"。回归分析表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经济外向型程度的提高有助于非农就业机会的增长,但是,城市化却显著抑制了非农就业机会的增长。基于此,本研究为,内地非农就业机会的快速增长可能更多地源于一种"后发优势"。因此,从长期来看,推动内地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改变内地中小城市在资源分配中的劣势地位,将是进一步提高非农就业机会增长速度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6.
姜琳  窦炜  潘雅琼 《统计与决策》2012,(24):119-121
文章构建区域产业竞争力系数模型来测算和评估自1999年我国正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东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各产业之间的产业转移的动态趋势,结果表明2000年到2010年东部地区的制造业绝对优势依然明显,甚至还有所扩大,东中西部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还有所扩大,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并没有发生。  相似文献   

7.
熊传邦 《山西统计》2001,(12):21-21
收入分配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 ,体现着人们相互之间的经济关系 ,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目前 ,我国城乡居民之间、城镇和农村居民内部之间、行业之间、东中西部之间的收入差距已呈扩大上升之势 ,正确认识并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 ,逐步缩小收入差距 ,既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也是切实落实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那么收入差距过大是怎么造成的呢 ?1、农村的广大农民收入连年下滑 ,是造成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因素。近些年来 ,农民收入增幅明显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 ,自 19…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中国各省1998-2012年的面板数据,从省际、东中西部和八大经济区域三个维度用测度不平衡的相对指标基尼系数、Theil-L指数和Theil-T指数测度了中国技术不平衡,并同时运用Theil指数组群分解方法,从东中西部和八大经济区域两个维度对中国技术不平衡进行分解.测度和分解结果表明:中国技术不平衡发展现状较为合理,从动态角度来看,中国技术不平衡在过去16年间呈现出下降趋势.整体技术不平衡主要由区域内差异所造成,区域间差异贡献较小,八大经济区域间技术不平衡程度较东中西部间技术不平衡程度高.  相似文献   

9.
省际间财力差距的地区分解和结构分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庆 《统计研究》2009,26(6):45-50
 本文以1997年~2005年全国31省级财政数据为样本,运用基尼系数和GE指数分解法对省级财力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997年至2005年间我国省际间财力差距70%以上来源于地区内部,并且地区内部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对省级收入来源基尼系数分解表明对财力差异贡献最大的是本级财政收入,总转移支付解释了财力差异的约40%,税收返还和专项转移支付是造成省际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唯一起到均等化作用的是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旨在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我国各产业在东中西部各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利用总基尼系数对应的分项集中度测度指数进行创新能力空间改进.研究结果证实,我国各区域产业的创新能力表现出了显著的空间异质特征,中部和东部相对集中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数量、创新值规模都是推进这一区域的主要因素,创新型企业间地理距离越近越容易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产业规模以及创新产值增值促进了东中西部各个区域内创新能力的差距.  相似文献   

11.
赵景等 《统计研究》2019,36(8):100-113
本文基于四要素双层嵌套的生产函数,利用1990-2016年全国层面及省际层面数据测算投资效率,并分析其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轨迹,检验投资效率匹配效应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1990-2016年我国整体投资效率呈下降趋势,资本-技能劳动匹配效应与整体投资效率走势趋同,快速累积的资本存量和不断升级的资本质量与短缺的技能劳动之间矛盾突出。②东中西部地区投资效率增长非一致性明显。东部地区资本相对投资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但下降幅度大于中西部,中西部与东部地区之间差距缩小,其中匹配效应是区域间投资效率非平衡的主要成因。③若产业结构升级的技能劳动需求不能满足,将引发要素错配,不利于有效投资。房价与工资提升分别通过影响技能劳动供给和需求抑制要素匹配效率;教育和公路设施会对地区要素匹配产生积极影响,改善地区间投资效率非均衡性;地区投资效率存在显著正向空间相关性,毗邻地区的要素流动和经济发展相近地区的技术溢出均对投资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基于1996-2008年省际面板数据,在不同市场化水平情况下,检验城乡收入差距收敛的阶段性,通过门限面板计量模型对市场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市场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一阶非线性关系,当市场化水平处于某一特定门限值下时,市场化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当市场化进程发展到超过这一门限值时,市场化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东部地区要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相对差距,则对市场化改革的要求则更高;以城乡恩格尔系数和东中西部的稳健性检验也证实了上述结论.另外,研究发现,GDP增长率和第三产业占比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对外依存度、财政支出增长率以及外商投资占比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经济问题。文章从地区间经济实力差异、经济结构差异、基础设施条件差异、人力资本水平差异、对外开放水平差异、制度性差异等方面分析了地区收入差距形成机理,构建了地区收入差距paneldata模型,以浙江省为例,对地区收入差距形成机理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地区间收入差距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地区人均GDP差异、城市化水平差异、人力资本差异对人均收入较低的地区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人均收入较高的地区收入差距影响不显著;基础设施条件差异对人均收入较低的地区收入差距具有正向影响,对人均收入较高的地区收入差距具有负向影响;而地区人均外商投资差异对人均收入较高的地区收入差距具有正向影响,对人均收入较低的地区收入差距具有负向影响;地区对外贸易依存度差异、民营企业效率对地区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针对实证结果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税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家新  梅翠 《统计研究》2006,(12):27-30
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构建和谐社会战略,中央提出“要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而改变地区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挥再分配政策的作用,这就要求建立健全包括税收杠杆在内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从实践中看,税收作为一种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在缩小地区差距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方面,财税政策的支持和帮助都起到了积极效果。从影响途径上看,税收对地区收入差距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前者主要通过特定税种的设置来直接缩减居民…  相似文献   

15.
公共卫生支出地区间差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建立双变量泰尔指数的实证方法,分析了公共卫生支出的地区间差异水平。实证数据显示:陕西省公共卫生支出均等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不均等程度在下降,公共卫生支出在区域之间的不均等是主要方面,城乡之间的不均等位居其次,区域——城乡内部的不均等现象日益凸显。基于分析结果,笔者提出了促进公共卫生支出地区间均等化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了Dagum基尼系数与非参数估计方法实证研究中国1997-2013年耕地生产率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其演变态势,实证结果表明:中国耕地生产率发展水平在地区分布上呈现明显的非均衡特征,并且地区差异呈增大趋势;利用基尼系数及其子群分解方法对中国耕地生产率发展水平进行了地区分解,结果显示地区间差距对地区差异贡献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演变态势,地区内差距贡献率变化几乎不明显,而超变密度贡献率则呈先上升、后下降演变态势.核密度估计表明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耕地生产率发展水平呈现出不同的演变态势,总体呈扩大态势.  相似文献   

17.
因为农村非农就业的快速发展已使其影响因素分析成为必要,故在修正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基础上,探讨影响农村非农就业的因素。研究认为:由收入差距和农民工就业率决定的城乡预期收入差距是影响农村非农就业规模的主要因素,而劳动力市场均衡分析表明各种因素共同影响最终形成了三部门条件下新的城乡收入差距。为了验证以上结论而设计的统计检验表明:务工工资、务农收入差距和农民工就业率是影响非农就业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农民工人力资本储量、人均家庭负担以及城市现代部门工资与务工收入差距的影响也较显著。因此,政策制定者必须通过发展农业生产和构建人口流动管理长效机制,以规范农村非农就业。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测度方法设计为基础,对缩小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具体方案进行了实施效果研究。以全要素生产率(TFP)和人均GDP为研究变量,融合不同测度方法的互补优势,构建经济发展不平衡指数(EIDI)、Theil-L指数和Zenga指数分别测算了2004—2019年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发现三大地区和全国的经济不平衡呈现先减少后扩大的演变态势,证实了2004—2016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缩小的研究结论。对Theil-L指数进行分解,发现三大地区之间的差距是引起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且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对总不平衡的贡献度最大,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次之。进一步研究发现,减少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是实现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最优路径,且不平衡程度平均可减少8.24%;缩小区域内差异是促进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潜在路径。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我国六大经济协作区间的地区总差异、地区间差异和地区内差异以及地区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在社会消费水平差异和旅游发展水平差异方面进行研究,揭示了我国六大经济协作区之间社会消费水平差异和旅游发展水平差异的共同变化规律,并从缩减我国社会消费水平差异与旅游发展水平差异角度提出了促进我国地区旅游业健康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工资绝对差距、变异系数、地区差距系数和基尼系数等指标对工资地区差距进行了度量和测算,并计算了工资基尼系数的地区分解和泰尔指数分解。结果表明,三大地区间的工资差距和东部省际间的工资差距是形成总的工资地区差距的主要部分,但我国的工资收入分配仍是很均等的,不失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