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笔者重点探讨了维吾尔族节日文化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维吾尔族节日文化蕴涵着崇尚自然、亲和自然、仁爱万物、合理索取、注重清洁和美化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思想。这些思想对丰富民族生态伦理文化宝库和建设新疆生态文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阐释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的丰富内容、多样化表现形态、鲜明的自身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对当代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文章认为,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中热爱自然、与动植物平等共存的宽广情怀对培育新疆生态意识文明具有感召作用;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中规约权威、普遍约束的实际效果对新疆生态制度文明建设具有借鉴作用;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中有效保护、节制利用自然的宝贵经验对新疆生态行为文明建设具有启迪作用。如能在当代新疆生态文明建设中对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加以继承、吸收、借鉴和洗炼,才能实现其创造性的现代转型和升华。  相似文献   

3.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普世伦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道生万物、物我为一"的自然观、"物无贵贱、万物平等"的价值观、"知和去奢、少私寡欲"的消费观.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符合普世伦理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普世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4.
孔子思想当中富有深厚的生态伦理意蕴,并与现代生态伦理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在当代,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日益显示出对人类生态实践的巨大意义,对于我国当前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既包含着丰富的与现代生态伦理思想相一致的思想成分,又存在着与现代生态伦理思想不完全一致的地方,具有二重性。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与江泽民生态伦理思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马克思、江泽民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比较,可以看出马克思的自然理论中蕴涵有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这些思想都是江泽民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理论前提。江泽民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江泽民对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有重大的超越。研究这些有益于人们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道家思想博大精湛,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它以天人合一的哲思玄想为基础提出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态伦理原则,主张建立起万物平等自化的生态伦理理想世界。由此,道家引导出了一系列节制物欲的生态伦理规范。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形成对现代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生态伦理思潮兴起于20世纪80、90年代,这一思潮的崛起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现实背景和历史渊源、理论依据。尽管西方学者较中国更早地系统关注生态伦理问题,但中国古代学者著述中关于生态伦理的直观、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和生态伦理规范仍具有积极的价值,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中国当代生态伦理思潮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道家关于“天人一体”、“天地与吾齐生,万物与吾为一”的思想;儒家关于“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同体”,把保护自然提到道德行为高度的观点等等,都是对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朴素表述。深入挖掘中国古代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伦理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伦理思想与时代发展有机结合的充分体现。以时间为线索,纵向梳理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伦理思想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以期为未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伦理思想提供借鉴,用其批判精神和方法论为当前生态问题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它的当代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点有利于人的价值理念的转向;二是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是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钥匙;三是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道德境界有利于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高度。  相似文献   

12.
生态农业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不仅在生态农业的含义中有生态伦理的内涵,在生态农业的特点中体现着生态伦理的本质,而且在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中也有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挖掘生态农业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能更好地推进生态农业的深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呼唤全球性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不同生态文明之间的对话,以及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独特生态智慧的儒家生态伦理学思想的出场。而如果说儒家生态伦理学思想作为儒家在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有机统一,是以"仁"为核心,以"亲亲"为基础,以"爱物"为指向,以"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为思想进路和关系原理的生态伦理学人文主义的思想体系的话,那么,从生态危机和生态文明建设及其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来看,其核心价值则主要体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方式、以"仁"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人文化成"的和谐共生之道等三个方面。要使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真正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并作出应有的贡献,在当前,首先,必须切实加强对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资料的全面整理和系统研究,努力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出场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必须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深度研究与全面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相结合,努力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出场提供更为现实化的科学路径;再次,必须切实加强与其他生态伦理思想的对话、交流和交锋,努力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出场开拓出更为广阔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4.
试析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是一个同情动物的学派,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儒家生态伦理观具有“爱有差等”的特点。这一特点由其“天人合一”的整体之学提供形上依据,由其“人最为天下贵”的理念提供内在的价值尺度,由其“同情同类”的道德心理作为情理基础。在现时代,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日益显示出对于人类生态实践的巨大意义,具有丰富的文化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和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和人为的关系问题,既是先秦儒家和道家讨论的中心论题,也是现代生态哲学的首要问题.儒家以仁为本,推己及人、成己成物,明确提出了仁民爱物、厚德载物,取物以时、取物不尽和养备动时、强本节用的生态伦理思想.而道家则师法自然,主张返朴归真,不为物役,明确提出了主而不宰、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和知常日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生态伦理思想.相比之下,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更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只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其特征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并融为一体,这正是它的非现实性或空想性:强调天人合一、消弥天人对立;主张利用自然,但反对探究自然规律;脱离众生实践,缺乏现实可行性。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有其价值,但很难在现实的环保实践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孔子家语》看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孔子家语》为考察中心,结合《论语》等其他文献资料,深入探析了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文章认为,在《孔子家语》中,“自然之天”是孔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前提;“仁”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天人和谐”则是孔子生态伦理思想的旨归。  相似文献   

18.
《列子》一书有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天地人一体是《列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出发点,它主张"类无贵贱",人类应顺应自然,物我相和;而且人们可以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淤万物"是《列子》生态伦理思想的旨归。这一生态伦理思想,予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重要启示,为解决现阶段经济发展和生态恶化的矛盾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社会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香玲 《南都学坛》2012,32(3):113-116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体系不断完整。进入21世纪后生态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威胁人类生存问题的热点,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天人合一"的生态道德观、"仁民爱物"的生态保护观、"取物有节"的生态发展观、"民胞物与"的生态思想观仍彰显着它的现实意义,为和谐社会、和谐生态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渊源和生态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在人类与自然的长期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天人合一为基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都进行过深入认真的思考,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生态理念。充分挖掘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资源,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