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潘璁 《社科纵横》2013,(1):100-101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过程中,决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认清人民主体地位的含义,并从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制监督等方面来体现和保障人民主体地位,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其积极的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先进文化的价值核心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下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进一步确立。先进文化对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发表讲话的前两年,在《新民主主义论》这部光辉著作中就明确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所谓大众文化,“实质上就是提高农民文化。”因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这是小学生的常识。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所谓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下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后来,在《论联合政府》一书中,毛泽东又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4.
村民自治作为一种历史过程,其发生与发展应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仅仅依靠自上而下的外部性力量,是无法建构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治理体系的。继政权下乡和政党下乡之后,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村民自治的“登场”成为历史的必然。公社体制废除后的村民自治制度,其实质是党支持农民当家做主,在农民的主动参与中确立其主体地位,并将分散的农民吸纳到国家体制中来,以此建立对国家的认同,达到国家治理与村民自我管理的协调,从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制度—示范—创新是村民自治进程的基本运行逻辑,这既保证了国家的统一性,又充分尊重社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现代国家建构的角度看,中国的乡村治理体制也需要相应的转型,对各种权力资源和治理机制加以整合,实行国家治理与乡村自治的共同治理,并在这一过程中推进村民自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国建  刘晔 《学术交流》2004,1(8):31-35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适时抓住"农民、农村、农军"这三个基本革命要素,围绕着"农民问题"这个中心适时展开革命运动,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民问题"的地位时高时低;在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突显"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当今中国"农民问题"的"应答域"应是多解的。农户居住城镇化和农民生产经营专业化,是新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薛明珠 《学术交流》2023,(3):158-166
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农民群众这一群体始终是主体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当前农民主体意识建构仍然受到小农经济思维尚存、民主素质有待提升、文化涵养重视不够、社会生活慢于时代、主体能力拓展不足等不利因素影响。因此,应当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大政府购买农村文化服务力度,防范城镇化进程中的潜在风险,大力培养农民职业能力,多措并举推进农民主体意识建构。  相似文献   

7.
中国司法制度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其中社会主义的民主观和正义观尤为重要。社会主义民主的人民专政原则决定了中国司法的本质与使命,使司法成为实现政治目标的工具民主集中的原则应用到司法领域导致司法从产生到责任承担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结构中的依附地位和法院内部组织的官僚化;大众化制约了法院的审判程序和工作作风,甚至导致极端的程序虚无主义。这些影响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时过境迁,现在理当反思改革。对于时下的司法改革来说,以下几组关系需要重新认识:政治正确与程序正义;平等与职业化;民主责任与司法独立;民意与合法。只有从根本的观念和体制上进行变革,司法公正才是可以期望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农村环境的好坏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农民群众福祉,农村环境治理成效事关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成败。长期实施的命令控制型农村环境管制理念和措施执行成本高昂,农民的消极、抵制态度也使农村环境治理效果大打折扣。农民理应是农村环境治理中不可缺少的主体和力量,国家应以制度保障农民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何小民 《社科纵横》2007,22(3):19-22
实现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社会运动的总特征。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成功需要有强有力的政党力量推动。中国共产党担当起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体现出党的历史任务和中国人民历史愿望的统一;体现出党实现最高纲领的历史条件与中华民族振兴图强的历史机遇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领导着重体现在通过对现代化的内涵、动力、性质、战略等一系列结构性内容的功能整合。中国共产党领导功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型具有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9,(11):28-34
高度重视文化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最重要的成功经验。毛泽东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与新时代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是中国共产党自觉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的两个重要历史节点。从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的"文化战线"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习近平提出的"文化自信",这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与建立的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交往的原则。文化自信建构了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交往主体的品格,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从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入手,来解决中国的革命和改革问题,其战略基点是一致的。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对正确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但也在具体方式、途径和做法方面出现了失误。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继承了毛泽东关于将农民组织起来、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思想,特别是找到了实现这一基本思想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方式。他强调发展生产力、改革人民公社体制,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并提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业“两个飞跃”等新思路,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有关思想,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核心价值观决定着文化的根本属性和发展方向, 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价值力量的支撑, 都需要有凝聚社会意志和力量的核心价值观, 这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 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立足新时代、新阶段的历史方位, 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历史脉络, 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创新发展, 应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新挑战, 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创新。在90年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和中国各族人民为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现代化而不断探索和全面创新。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创立了新民主主义这一崭新的革命模式,创造性地领导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崭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带领中国逐步走上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14.
《探求》2020,(5)
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在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既处于核心地位,也发挥着核心力量,自我革命既是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党的核心地位也有赖于自我革命得以巩固,中国国家治理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迫切需要发挥党的核心作用。因此,自我革命是解决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的必然选择,而党正是做到革故鼎新、守正出新,才能引领中国国家治理在现代化实践中不断开辟新境界。  相似文献   

15.
对于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强 《学习与探索》2007,(4):134-13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持久的力量之源。因此,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必须提高农民的素质,推动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实现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传统农民在科学文化素质、技能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这与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思想道德素质高、民主法制意识强的新型农民有很大差距。依靠全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能够促使这一转变的实现,其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新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一个意义深远的历史转折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批具有现代思想意识的先进知识分子,从文化现代化和政治革新的视角重新思考国家社会问题,寻求挽救民族危亡和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新路径.正是这场新文化运动,为未来中国的现代化铸就了新的领导力量,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扫清了思想障碍,为中国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找到了动力源泉.五四新文化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现代化道路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7.
黄克亮 《探求》2023,(6):21-30+57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长期实践探索所取得的重大历史成就,其理论体系是在理论和实践创新突破中形成的。这一理论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从其内涵和本质要求来看,可将乡村振兴理解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实践探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底线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准确理解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逻辑,以广州为例,科学探寻超大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进路,不仅具有现实价值,而且可以对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实践做出理论回应。  相似文献   

18.
王金辉 《学术交流》2002,1(5):65-67
西部的发展是一个事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和建设的具有战略性的全局问题。邓小平审时度势 ,提出了非均衡发展战略 ,在西部发展中 ,依靠少数民族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科教文卫综合发展等理论思想。其西部发展理论具有重要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城市是生产发展、社会分工的产物。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对城市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历史条件、科学文化的进步、人口聚集,以及土地、资源、气候等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对城市发展也起着重大影响。经济、社会、自然诸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每个城市各有其特点、规模,决定了它们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不同地位。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反之,城市的发展又会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因此充分认识、掌握城市发展的规律性,认真分析每个城市的特点、合理地进行城市布局和科学地规划城市发展,是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二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拟从杭州市的特点出发,从宏观的角度对杭州城市建设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的人口村成中,由于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所以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精神文明,就没有全社会的精神文明,也就不成其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郊农村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在加快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把城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是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的影响下,与偏远农村相比较,城郊农民较早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