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思想史的重要内容,这一思想是马克思整个学说体系的价值旨归。马克思摒弃了传统哲学对"人"的遮蔽,从"现实的人"出发,指出在实践中实现人的本质力量,使人得到自由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实现人本。在当下语境中满足人民正当的物质文化需要才是人本思想的实践点、落实点,而这一需要的满足依赖于合理的制度保障。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逻辑体系与核心话语的深刻把握,有助与我们深入理解和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2.
陈家长  郭辉 《社科纵横》2009,24(11):15-17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的内涵是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心灵的和谐,三者内在联系、相辅相成,是构建杜会主义和谐文化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其次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需要和谐文化的熏陶和培育,规范与指导。中国传统和谐文化思想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兆林 《学术交流》2006,(6):168-171
中西方关于和谐社会的畅想是人类丰厚的文化积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及人与社会的和谐等四大文化意识范畴;西方文化中的和谐社会畅想分为五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集中展现为哲学与美学相统一的“理想国”、虚幻的永恒和谐的“上帝之城”、文学浪漫气息浓郁的“乌托邦”、唯理论阶段的“理想社会”及理论与实践并行的“价值追求”等丰富多彩的论述、梦想、设想和实践。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社会畅想的丰富思想内涵,是中国共产党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的和谐社会构建理论的优秀沃土和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4.
许卫权 《探求》2006,(Z1):92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和谐、包容的文化,先秦哲学思想中闪耀着和谐的思想火花.春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明确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主张建立生产资料共有,人们之间没有等级差别,没有剥削压迫、平等和睦相处、各有所得所乐的"大同社会".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则提倡建设一个没有欺压,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所谓理想社会.这种"大同社会"实质上就是和谐社会的初步构想."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则是指和谐社会中和谐与斗争的矛盾统一.和谐是社会的主流,矛盾斗争则是社会的另一侧面,和谐社会实质就是社会发展斗争中的统一体.至于"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这些重要思想则表达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则表达了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处发展过程.可以说,和谐社会的主要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可以找到哲学依据和精神归依.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以中央集权为主的多民族国家,尽管在近代的发展中饱受屈辱,受尽欺凌,却能够传承中华文明,建立中央集权的各民族和平共处的民主共和国,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包、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5.
张勇 《阅江学刊》2012,4(2):125-128
林语堂深受中西文化浸润,其民族观念体现在他试图通过个人文化趣味与文化感悟,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的人文价值及其对应于社会文化选择的个人文化特质,把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刚柔并济"为特征的道家哲学和儒家"中庸之道"合而为一,归结为"中国的人文主义"。他从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寻求灵感,帮助自己确立了基于个人主义的自由观念,并创建了文学"性灵论",进一步张扬个性。民族观念和自由意识的确立帮助林语堂对中国人的生命意识有了更深切地体会,并在中西文化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信念。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7,(10):52-57
有机马克思主义试图将有机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合起来,形成一种融通中、西、马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方案,近年来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有机哲学、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关系、有机整体、过程思想等方面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基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问题境遇,三者在本体论、理论基础以及具体思想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甚至存在冲突。要在有机马克思主义语境下分析中国哲学、有机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同质性与差异性,从理念融合、实践对话、自身发展三个层面对有机马克思主义实现中、西、马生态融合的路径进行探索,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批判地借鉴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7.
哲学总是面向于人的存在,<文化哲学>作为中国的实践论文化哲学研究论纲是中国传统文化实践特质的反映,表达着作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核心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意识和关注现实生活的时代观念,它面向人的现实性存在,以对社会历史的现实发展为关切,不是源于人的求知本性的理论兴趣,而是源于人的现实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实践需要,因而在其本质上也是实践的.实践论文化哲学研究的兴起既是中国哲学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对世界范围内引人注目的文化研究的回应,但更重要的表现着对社会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考察所形成的认知逻辑.实践论文化哲学的研究尽管以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实践为目的,但不同于动物本能性活动的人类自觉实践决定了其必然包含理论理性文化哲学研究的基本论题和实践理性文化哲学研究的基本论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本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凝结了党几代领导集体带领人民不断探索的心血,是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其直接理论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也为其提供了借鉴价值。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人本思想的确立与发展,对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科纵横》2015,(7):152-155
思想政治教育源于人类对文化发展的追求和渴望,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基础与发展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来源,检验其实现目标的有效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过文化这个载体,才能完成人们在真理认识过程中的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才能实现人们的思想意识与外在行为的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正确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属性,倡导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文化本性,承认教育客体的思想多样性,以及他们在价值判断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以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主要内容,发掘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充分借鉴外来文化的思想精华,最终才能形成对人的思想培养和价值观念的培育。  相似文献   

10.
论“中和”文化在中国钢琴音乐中的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昌逵 《社科纵横》2009,(7):134-136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又是美学的范畴。就像西部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一样,中国的钢琴文化也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互映射的结果,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始终与西方钢琴音乐文化和睦相处,"中和"融合,"和而不同";在中西音乐文化融合选择的同时,中国钢琴音乐家始终清醒地保持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从文化的视野审视中国钢琴音乐,"中和"文化在中国钢琴音乐中的传承尤其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11.
郭明浩 《社科纵横》2011,26(5):95-98
"述而不作"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且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众多传统士人奉为不易法则。孔子"述而不作"思想也可以进行现代转化,对中国当下的文化建设有不可忽视的意义。经典的传承问题是学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各种理论主张层出不穷,"述而不作"作为有着悠久历史和巨大阐释张力的思想主张,它在当下的经典传承中也可以扮演其特定的角色,它对于经典阐释和如何推进经典的传承都有着其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冯立鳌 《探求》2008,(3):11-1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科学论断,这是运用唯物辩证法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维而得出的崭新结论。和谐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是指事物发展的良好状态;社会和谐是指在以人为价值判断主体的生活中,社会各个要素处于互相促进与协调发展的良好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社会和谐的本质及其重要方面。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摒弃传统发展观,坚定地以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导。  相似文献   

13.
个体自由指个体生命价值的历时性实现,它是人本主义哲学关注的核心之一,也是人类活动的终极价值指向。 自文艺复兴以后,个体自由在西方得到较充分的理性化和物态化。由于中国特定的人文结构,个体自由的理论模型微乎其微,但这并不是说中国的典籍文化中没有个体自由的思想。作为在实质上是人本主义哲学的中国传统哲学,它的人学与西方传统的自然哲学、宗教神学可谓比肩发展,包含着对个体自由实现途径的探讨,本文仅就非儒和反儒学说中的超越思想略作描述,以就教于方家学者。 超越理性 人首先是一个包含丰富感性内容的存在,离开感性真实的纯粹理…  相似文献   

14.
和而不同--和谐社会之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亚萍 《学术交流》2005,4(12):151-154
和谐社会之和谐是和而不同.从宇观视角观之,和谐是多样性事物的统一,是人、社会、自然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状态,这是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理性选择.从社会视角观之,和谐是差异性事物的统一,是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的协调统一,这是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理性选择.从社会主义价值取向观之,和谐是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社会主义既追求效率又追求公平,公平与效率是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价值.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观之,和谐是民主与法治的统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之一,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两者是内在统一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思想家康有为先生从多个角度阐释了他的"和谐"思想.他认为人由阴阳二气所生,天生具有爱恶之情,这种爱恶之情就是求乐避苦,即人生来喜欢和谐,厌恶不和谐.对和谐的追求来源于人求乐避苦的自然人性.如何才能看出和谐呢?康有为认为"同"是和谐的外在要求和衡量尺度."同"的标准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不平等对待,外在的一致性反映了人们内心对和谐的渴望.与此同时,康有为指出了和谐的道德基石和发展动力是"仁".即"不忍人之心",认为它是宇宙的法则,体现在人身上便是博爱和平等,因此人人才能和谐相处.而社会的和谐发展正是源于圣人的这种"仁"的思想.但由于现实存在着国界、级界、种界、形界、家界、产界、乱界、类界以及苦界,人们为"九界"所困,这是社会不和谐的原因.只有去除这"九界"社会才能达到和谐的终极目标,即人人和乐的太平乐境.康有为和谐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他将"和谐"视为人的存在之维,将其同人性、道德、大同思想等有机结合起来,指出追求和谐乃是人类的终极关怀.他的和谐思想立足于工业化、社会化和政治结构的民主化三个原则基础之上,体现了其世界意识和东方哲学色彩并存的气象,具有启蒙价值.但由于他没能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个体价值观念的差异、社会利益的分化以及道德观念的多样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他的和谐观具有理想主义和简单化倾向.  相似文献   

16.
"和"的思想是中国历代志士仁人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领悟中国传统哲学中"和"的精神,发扬光大传统哲学之"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原理,建设和谐文化,对民众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和手段.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中"和"思想的价值,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点摘编     
文化哲学理解范式的理论前提
  陈树林在《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撰文指出,作为一种哲学理解范式,文化哲学显然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独特的学术价值。所以有必要厘清文化哲学理解范式的几个理论前提,才能避免对文化哲学的误读误用乃至泛化。第一,文化哲学理解范式合法性争论原因。首先,文化哲学概念的提出者们所属的新康德主义流派缺乏合法性。这个流派的基本哲学立场,“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特征是十分明显的。它拒绝对文化世界的认识给出“绝对真理”,这显然与传统的具有合法性的苏联教科书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生了冲突和对立。其次,文化哲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缺乏合法性。由于文化概念本身的内涵和外延界定起来十分困难,因此,作为部门哲学的文化哲学的理论边界就变得十分模糊。文化哲学作为一种不同于思辨哲学、形而上学的哲学理解范式,存在的价值正是对传统哲学的超越。第二,哲学面对的是自然物理世界,还是文化精神世界。综合胡塞尔、康德等哲学家的论点,指出哲学面对的对象是与人的生存活动息息相关、由人改变过和创造的世界,而不是纯粹的物理自然界。并强调哲学应该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文化世界,并且以解决生活世界中的问题为旨趣。哲学家们自觉地认识到,应该在生活世界、文化世界中建构哲学,而不是把自然哲学、形而上学在文化世界中进行简单应用。第三,哲学是大写的理论哲学,还是小写的实践哲学。哲学必须接受经验科学的易错论式自我理解和程序合理性,哲学不能拥有特殊的真理观,以及独有的方法和对象领域。只有这样哲学才能在内部分工中发挥其最大效力,才能坚持其普遍性的问题和合理重建的操作方法。第四,哲学的旨趣是获取规律,还是一种理性反思批判。文化哲学承认人类社会存在某些共同性、共通性、普遍性、一致性等特征,但是更加注重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差异性、特殊性。文化哲学并不排斥理性及其在把握生活世界中的作用,但是,对理性的理解更为丰富多样。哈贝马斯在总结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思维特点时指出,神话中的整体思想、万物归一思想等都是同一性思想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朱林  李华丽 《社科纵横》2012,(2):144-147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政治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所面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处于"社会政治生态"中的人,即"政治人"的价值身份。在后工业社会,生态环境的转换使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不是被置于意识形态迷雾下的"政治人",而应走向以自然、社会和个体生命的生态性及互为生态性存在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人"。"生态人"的提出与实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人学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刚 《社科纵横》2009,24(8):117-119
“和”与“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它表现在中国古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民族与民族关系中,体现于传统文化的方面面面。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资源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导性思想体系,其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作为一种理念和精神始终贯彻在社会发展中。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在新时期的建设目标,其正在指导着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充分发掘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