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戚桂锋 《社科纵横》2009,(7):108-110,133
本文通过对实证主义及其思维方式的考察分析,深刻揭示了其资本主义辩护性的意识形态本质。认为其一贯秉承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及其立场是反社会主义的;它的"物化思维",似"自然化"的倾向遮蔽着人们对资本主义本质的认识;所谓"价值中立","客观性"的虚假性;"科学"幌子下的非科学性以及形而上学的"正义"、"公平"观念的虚伪性、欺骗性。指出了它对人们正确认识"两个必然"的极大影响。阐述了当下在辩证唯物主义对实证主义的批判中,在运用唯物辩证法剖析资本主义的本质中深化对"两个必然"的认识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我党几代领导人根据特定历史阶段的形势与任务,对"实事求是"的丰富内涵进行了深入实践开掘和多维理论阐释,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呈现出一条基于视角转换而不断演进发展的轨迹:毛泽东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揭示了"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内涵;邓小平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了"实事求是"的行动指南作用;江泽民注重理论与时代相结合,阐发了"实事求是"的思维创新意蕴;胡锦涛注重理论与实效相结合,彰显了"实事求是"的价值引领功能。  相似文献   

3.
刘云鹤 《社会工作》2011,(18):94-96
为了解社会新群体"蚁族"的产生原因和生活现状,研究者使用定性研究方法,对9名不同地区具有"蚁族"性质的个人进行了访谈研究。研究发现如下结论:学历知识构成对"蚁族"产生具有重要影响;父母对"蚁族"影响较小,而原籍与"蚁族"的产生有一定相关性;"蚁族"生存现状普遍较差,但是具有地区间差异;他们就业观念较开放,大都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就业领域等。  相似文献   

4.
严晓江 《社科纵横》2011,26(7):93-94,98
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其"述中之作"的翻译原则发展了孔子"述而不作"的诗学理论;梁实秋译莎构建了20世纪中国"多元"文学话语,是"文化软实力"的标志之一;他的译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代汉语,拓宽了中国文学创作的思路;梁实秋译莎提升了中国现代戏剧思想内容的高尚性。  相似文献   

5.
许智博 《东西南北》2014,(18):28-30
在2000年回国之前,画家陈丹青并未料想到"英语"会对他构成困扰;自从8年前他从清华大学辞职后,几乎不再谈论"英语考试"话题。不过,作为"炮轰"英语考试制度的第一人,他至今仍对应试教育感到绝望:"十多年了,讲了根本没用嘛,巍然不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转运汉巧遇洞庭红》入话、正话及其"本事"中的民间故事类型和母题的研究,辨析了学术界之前对这篇小说"本事"的种种分歧;同时且探讨了古代拟话本小说中的"本事"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作家如何创造性地利用民间故事的"三迭式"叙事技巧,安排自己的篇章结构。最后,借助对入话"命运"故事类型和正话"运气"故事类型的比较,本文认为,该小说的主题仍然是传统的民间叙事主题,并非以前认为的反映了明代商人阶层的崛起和他们的冒险精神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7.
2011年初,"日本核泄漏"引发的"食用碘盐可以防辐射"谣言短时期内在内地蔓延,出现了不少地区的"食盐抢购风"。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运用心理学质性研究方法中常用的"扎根理论",对300名居民进行了实证调查,以了解"谣盐"背景下民众的行为反应及其心理成因。研究结果表明:面对谣言,少部分的人因恐慌或从众心理而出现了抢购行为,大部分居民对谣言具有较好的鉴别力;个人经验对谣言的判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印度密教大师萨罗诃及其证道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薛克翘 《南亚研究》2011,(3):125-135
本文介绍了印度密教大师萨罗诃的生平传说,并通过其证道歌分析了他的哲学思想。指出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一、站在佛教的立场上反对印度教;二、站在大乘佛教的立场上宣扬"悲"(aruna)和"空"(shunya)的理论;三、站在金刚乘的立场上主张"易行"修法(Sahajasaddha-na)。最后,对其佛教史上的地位给与了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9.
潘海军 《社科纵横》2011,26(7):95-98
张爱玲的美学世界在"解构"情感,一切都打上了"虚无"的色调;而艾米丽.勃朗特却是"美"的建构者,纵然面对苦难与深渊,也要"信"与"望"。论文重在思考两位作家审美旨趣不同的根源所在,并指出文学价值的超越之处在于对确定性价值的肯定与否,其不同的态度折射出了两位作家文学观上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胡建舫 《唐都学刊》2011,27(1):53-58
《白鹿原》的神秘品格源自白鹿原民众生活的秘密叙事与神秘风格的充分展现。其基本艺术功能有三:情节真幻交织,引人入胜;凸显人物性格;展现了"天人合一"的崇高美境界,令人迷醉。"白鹿"这一中心意象显示了作者对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巨大的概括力和对其象征功能的深度挖掘力。  相似文献   

11.
孙立新 《唐都学刊》2011,27(4):100-104
西安等处"了1"在把字句或阻断句里读作[liau],"了2"作"咧";泾阳等处"了1"读作[.lau],"了2"读作[.la]。大致可以从泾阳、富平、渭南等处对"了1"和"了2"读音的区别看出"了1"和"了2"在句子中的特点;西安等处的"了1"和"了2"一般无法通过读音来区分,多数情况下"了1"和"了2"都作"咧",只在把字句中表示未然等时态时,"了1"才读作[.liau]。"了2"(如西安的[.liε],泾阳的[.la],宝鸡的[.lia])可以表示假设。  相似文献   

12.
文尚卿 《社科纵横》2010,25(4):124-127
"三个面向"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既是对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规定,也是对先进文化的基本含义的完整表述,指明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面向现代化是先进文化总的性质要求,表现了先进文化的时代性;面向世界是先进文化的空间尺度,表现了先进文化的包容性;面向未来是先进文化的时间尺度,表现了先进文化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副词"就"的意义本文归纳为"较快衔接"义和"限制"义。从这两个意义出发考察"就"在表时间、数量、条件时在句中与"了"的隐现情况。本文认为,"就"的"达成"义即"完成"义,而"了"的基本语法意义之一是表"完成",如果"就"取"趋近而未达成"义,则一般不与"了"共现;如果"就"表"趋近并达成"义,则一定与"了"共现,有强制性;如果"就"是"限制"义,则亦不能与"了"共现。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又好又快发展的哲学;它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回答了当代中国"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等重大问题;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和改造世界,是理论武装的重大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张希仁 《社科纵横》2010,25(8):94-97
中国现实主义伟大诗人杜甫在旅陇期间写了不少纪行诗,绝大部分的当今地址已被确定,而由秦州至同谷的《龙门镇》、《积草岭》二诗的现地尚存歧见。此文专对"龙门镇"诗的现地作了考证。目前,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一统志》认为"龙门镇"在成县府城镇。二是《西和县志》提出"龙门镇"在西和坦途关。该文从《水经注》和《水经注.图》对西汉水南总两条支流洛谷水、洛溪水的记载进行考察,理清了洛谷水与洛溪水,洛溪水与今六巷河之间的关系,确定洛溪水、洛汉水、六汉水三名实为一水:又对洛溪水的支流"龙门水"以及它的支流"横水"和"页水"进行考察,理清了三水的区别和地理位置;弄清了龙门戍与龙门镇的关系,也弄清了洛谷、龙门谷、洛汉谷的关系及具体位置;并从龙门水的发源、流向、交汇点及其地理特征考证,判定西和县石峡镇石峡街是杜诗"龙门镇"的现地。剖析了成县府城和西和坦途关不是唐"龙门镇"的基本理由。从史料和地理特征两个方面找出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6.
以问题为主线构建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辉 《社科纵横》2011,26(3):139-142
"以问题为主线"教学模式,由设置问题、分解问题、归纳问题等一系列教学环节组成;这种教学模式,不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也符合"三贴近"原则和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在民办高校思政课中实现"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对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素质能力的提高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在"党工共建"的活动中取得了良好成效。其做法:在思想认识上提高度,形成"党工共建"共识;在推进措施上出实招,凝聚"党工共建"合力;在活动载体上求创新,提升"党工共建"水平;在破解难题上下功夫,确保"党工共建"实效。这些做法实在有效,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8.
吴佩芬 《社科纵横》2012,(8):134-136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取得实效,应着力于打造一支既能"深入"更能"浅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着力于引导学生对现实社会问题进行辩证地认识和判断;着力于改变不分层次、"一刀切"的模式;着力于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立体载体结构。  相似文献   

19.
陈仲 《社科纵横》2011,26(2):71-73,80
法治与"人治"相对,以法制为前提,内涵"良法",其含义表现为"八个统一"。政治生态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构成要素,是指一个国家政治运行的内外部环境的和谐状态。政治生态文明有一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而所有这些指标要么是法治形成的重要标志,要么是法治运行的重要条件,因此任何一个指标都会或多或少地作用于法治,从而形成政治生态文明的法治功能。主要表现为和平政治环境对法治的"维护"功能;合理阶层结构对法治的"推动"功能;权力与权利良性互动对法治的"护航"功能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运用的实践角度,对中国共产党如何正确运用和自如掌控统一战线重要法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双手五指协调"理论体系和实践办法,并对这"一双无形之手",从每个"指关节"到"五指"的现实支点和关连作用,到左右两手五指协调、相互灵活配合,从宏观运用中张弛有度、掌控自如,到确能维系好大团结大联合的政治联盟的终极目标,都结合实践进行了系统的思路阐述和高度的理论概括;从哲学的实践角度,对做好统战工作的五种重要能力与做好统战工作的五个着力角度之间,建立起了主观能动作用与客观实践平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从工作的实践角度,对做好统战工作的五个着力角度,分别赋予了一一对应的五种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