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长城的起源是学术界悬而未决的焦点问题。目前观点主要有"河堤"说、"城"说和"封"说。长城防御外敌侵扰的主观修建原因决定"边界"是客观效果,且非真正意义上的边界,故"封"说不妥。又,长城是人类防御观念的物质表现之一,而人类防御观念的物质表现演变历程表明,长城起源定为"河堤"有些牵强附会,为"城"略显滞后,为"城墙"则较为妥帖。  相似文献   

2.
作为古代中华民族成员之一的高句丽族,兴起并形成于我国东北的新宾、桓仁一带,后于前汉晚期在汉代郡县内建立地方民族政权,辖有今辽吉二省的东部即辽河以东土地,历时七百余年。当中原地区唐太宗灭隋建唐抚定四海之时,其王建武因惧唐之征伐,乃于贞观五年下令举国筑长城,用十六年时间,修筑东北自扶余、西南至海千有余里的长城。但这道长城在哪里、形制如何?史文缺乏具体记载,因此今天研究者言人人殊,出入颇大,甚或否定其有,迄无结论。笔者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认为高句丽千里长城在今辽、吉二省,并确曾筑有长城,而所谓“东北首扶余(城)”之长城起点,既非扶余国的扶余城,也非高句丽的扶余城,而是起于早已灭亡的扶余国故地,其起点所在即今吉林省德惠县老边岗屯第二松花江南岸,南到今辽宁省营口市后岗子屯渤诲岸边,长城在辽河东岸,长达一千余里。高句丽长城的中间线段,后为明代万里长城的辽东镇长城所沿用,但又未能留下沿用的记载,因此世人只知此地为明长城,遂掩盖了高句丽长城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战国时期,处于四战之地的赵国为抵御南方的魏国及北方胡人的进攻,分别在其南部和北部边境修筑了长城,此即人们所说的赵国南长城、北长城。文章对赵国两道长城修筑的时间、原因、方位及现状作了考证,并对赵国北长城与当时燕、秦两国的长城,相继的秦始皇长城及今所见的明长城的关系作了辨析。  相似文献   

4.
彭健  石雨诺 《河北学刊》2023,(1):210-214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任务是对文化遗产加以综合保护,更是阐释并传播其蕴含的文化价值。长城文化价值包括作为客观物所凝结的华夏儿女保卫和平的劳动与智慧、人的生命力与本质;也包括作为文化符号存在于华夏儿女集体记忆中的身份认同、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与中华文明尚和合的特质;在新时代阐释长城文化价值,又体现为红色资源、红色精神以及长城文明交流互鉴作用所彰显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更好地弘扬长城文化价值,既要依托长城构建文化空间,开展基于旅游体验的传播,又要开发长城IP进行文化传播,并注重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5.
欧文·拉铁摩尔是美国著名的中国边疆问题研究专家,他对长城充满悟性的见解至今发人深省。他认为,作为边界线,长城不仅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更是区别两种社会和文化的边界线;作为农耕社会和游牧社会的中间过渡带,长城地带具有鲜明的混合社会的特征,汉地中原王朝和边疆游牧王朝对长城地带的控制和争夺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的强弱盛衰,并推动了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互动整合,形成中国历史的循环发展模式;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陆权时代的长城边疆是中国对外事务的中心,虽然海权时代的兴起一度使人们淡忘了亚洲的内陆边疆地区,但随着20世纪工业化的发展以及中俄两国的崛起,长城边疆的重要性再度凸显。拉铁摩尔对长城的研究无疑具有经典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但也同样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中文信息》2008,(5):28-33
薄荷片推荐:当人们提及长城.都是讲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这在中国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的:其实所谓西到嘉峪关.仅是说的明代长城。而汉代长城由嘉峪关继续向西尚有千余华里敦煌就是汉长城过酒泉出嘉峪关后的又一个重镇,也是汉代河西四郡中最西的一个.长期以来.戈壁沙漠像太平洋一样.  相似文献   

7.
燕、赵、秦三国为了自保修建了南长城或东长城;同时为了区分农业社区和牧业社区修建了北长城。中原地区的分裂状态与兼并战争是产生燕、赵、秦三国南长城和东长城的根本原因。中原势力的发展和农牧界线北移是产生燕、赵、秦三国北长城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中国长城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河南南阳,并在战国时期发展到中原和北方.南阳楚方城就是楚长城,南阳楚长城是中国长城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9.
长城,作为一项军事防御工事,中外皆有之.中国秦汉长城气势宏伟,罗马帝国的哈德良长城也颇具规模.我们不妨将侧重点放于目前国内研究较少的哈德良长城,着重介绍它的修筑背景、基本构造和历史作用,并将其与中国秦汉长城加以比较,以期加深对罗马帝国和秦汉帝国防御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峡口古城堡     
《中文信息》2008,(5):75
峡口古城堡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老军乡,县城东南30公里处,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驿站。这是长城的附属建筑,是驻兵、囤粮的军事基地,也是沿长城古道通商,通邮的必经之路。峡口古城堡始建年代已无文献可考。现在残留的古城民,  相似文献   

11.
马桂英 《兰州学刊》2007,(12):177-180
长城是冷兵器时代人类发明的卓有成效的军事防御工程.文章通过对我国长城特点的分析及两千多年来长城位置的变动相关因素的探寻,揭示出长城位置变动所折射出的历史时间自然环境变化,以及社会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重点关注了《王白的长城》、《湖光山色》等几部“长城反思小说”与“长城乡土小说”,通过叙事形态变化和社会价值变化两个层面,论述了近年来“长城小说”题材内容的变化.在叙事形态上近年来有关长城的反思小说和乡土小说引人关注;而在社会价值方面长城小说呼唤“生态意识”、“家园意识”的回归,引发了人们对环境的忧虑以及对古长城开发与保护的深思.  相似文献   

13.
宁侠 《阴山学刊》2012,(2):18-22,33
康熙自言"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耳",在语境上表现出"满蒙一体"的融合局面,这句话也往往成为研究者高度赞扬清廷对蒙古怀柔政策的佐证,认为"以蒙古为长城"是18世纪清政府重要的战略方针之一。事实上,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并没有消失,康乾时期清廷在长城沿线重要关口均驻有重兵,且清朝之所以能够"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离开了对叛乱和离心倾向的镇压,离开了在内外蒙古设置的军府,仅仅靠所谓"施恩",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长城文化是历史文化遗产中大众认可度最高的,本身就含有品牌价值,要充分利用这种品牌效应;秦皇岛市正是长城资源的名城,占有地域优势,这为在秦皇岛市打造长城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立足秦皇岛市长城旅游资源,将"长城游"打造成秦皇岛市文化旅游的重要品牌,打造"长城名城"的崭新的旅游形象,在旅游产业的激烈竞争中突出特色,既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也能取得丰厚的经济效益。将长城文化旅游与城市形象宣传结合起来,提出立足文化特色,打造城市形象;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线路等策略,以期推动秦皇岛市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形象的重新定位与宣传。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明末期到清前期长城沿线民族贸易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有关的贸易点及其贸易情况的分析研究,探讨长城沿线贸易点,商品种类、贸易量、市场性质等方面的变化,考察不同历史背景下长城及其贸易地位对长城南北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徐卫民 《中州学刊》2023,(11):132-137
匈奴是西汉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最大对手,对西汉王朝形成强大的压力,汉王朝不得不采取诸多办法对付。从汉武帝开始采取武力征服并继续进行长城的修建,特别是在河西走廊地区北部新修了长达数千里的长城防御体系,才真正解决了匈奴侵扰的问题,“建塞徼,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形成了“边境强,则中国安,中国安则晏然无事”。长城既巩固了边疆地区的安全,又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7.
大方盘城     
《中文信息》2008,(5):78
大方盘城位于敦煌北境汉长城线上,东南距敦煌市城约70公里,垓城坐落在疏勒河南岸不远的一处洼地上,城西约50米处有一片明镜般的湖泊,绿水如茵,清波荡漾,岸边长满芦苇、红柳、甘草、芨芨,城东面是沼泽滩地;城北汉长城遗址逶迤穿过,  相似文献   

18.
血与火的升腾──论中国抗战文化氛围何继良当日寇的铁蹄无情地踏上中国这块肥沃的土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被迫发出了最后的吼声。中国人中同仇敌汽,构筑了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团结抗战,已成为全民族的共同呼声。在血与火的洗礼中,...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8,(4):239-245
时代精神是反映历史发展趋势、推动生产社会化和社会平等化持续进步的文明意识。长江精神、长城精神、长征精神统称"三长"精神,形成了共同的精神理念,其精神内涵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兼容并包、自强不息的长江精神,和睦相处、刚健有为的长城精神,不屈不挠、坚定不移的长征精神,已超越了原有历史定位,体现了天、地、人合一的哲理,展现了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为人类创造的辉煌、宝贵、具有正面价值的精神财富。"三长"精神对当今中国时代价值的塑造与弘扬,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强大的凝聚作用、积极的驱动作用和奋斗进步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明代毛乌素沙地变迁及其与周边地区垦殖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针对毛乌素沙地位处温带荒漠与干草原过渡地段 ,其适于人类生活却又易沙化的脆弱性 ,本区居民成分及人口数量在不同时段内的不稳定性 ,以及沙地变迁深受气候变迁影响的特点 ,提出历史时期沙漠化过程的研究应因时因地进行 ,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文章以明代河套地区 (相当于今鄂尔多斯市 )以南长城修筑时间及地点作为时空坐标 ,讨论了毛乌素沙地长城沿线部分在明代的变迁 ,并联系战争对长城沿边垦殖活动的影响 ,分析了垦殖活动和沙地变迁关系。结论是 :明代毛乌素沙地南界基本沿长城一线 ;河套地区持续不断的明代政府与游牧民族的冲突和战争极大地限制了沿边垦殖活动的范围 ,有限的垦殖不是明代长城沿线流沙形成的主要原因 ,流沙范围的扩大更可能是自然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